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盲区” ...
-
好久不见。
没有写随笔的日子里一直都有在在写作,遇到一个很想很想写的故事,特别想把这个故事写好,所以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这远远不足以支撑这个故事,可能还需要一些经验,这个东西没有办法一蹴而就,需要一点一点的积累。
写作就是这样的,是一个漫长、隐忍、痛苦的与自我博弈的过程,但是我喜欢也需要。
应该是键盘打多了,感觉右手手腕处有些隐隐酸胀,但我竟然会觉得这是一件浪漫的事,是写作作用于我身体的变化,也是一块勋章。这种酸胀好像在提醒我,看吧,你又朝着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
我会感到有一点骄傲。
但其实,我今天写下这些文字缘于这一个月以来写作带给我的一些思考。我目前在写作上遇到的问题是,笔力对内心澎湃的呈现不足十分之一。这个现状不仅让我对我的写作产生思考,更让我对我自己全方位都进行反思,然后我发现,过去我可能深陷一个误区,或者说盲区更合适。
我有仰望星空的野心,却没有脚踏实地的狠劲。我依旧处于一种我不曾察觉的虚无当中。这种虚无的段位比两年前我深陷的那种段位更高,因为至少两年前的我,身处虚无时我自己第一时间能察觉到,可是,我此刻身处的这种虚无,我竟然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之前对抗虚无的方式就是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具体的小事,用具体的事情把生活细化。这是有用的,但它是有时效的,现在做饭、打扫卫生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有这种功效了,像身体对某种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它没用了。
没有具体的东西挂住我,我仿佛像一颗氢气球,一直都在飘着。而这种“飘”着的状态其实是渗透到我的各方各面。
写作上的体现就是,无法将内心所想表达出来,过分的虚浮,无法落脚。有时觉得心里装的东西快要溢出来,但提笔时,脑子就是空空如也一片白。
有时候我会纠结一些很小很小的东西,会因为一个地方表达不顺畅以至于影响故事大盘。
这其实有很多原因,没有技巧、没有经历、没有内核,一句话就是急于求成。光盯着星空,忘记了要脚踏实地。而“脚踏实地”其实就是一种具体。我需要修炼这种具体来对抗新的虚无。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脚踏实地”真的很难。
我曾经认为“沉淀”跟“脚踏实地”差不多,但其实不是。前者重点在于让自己静下来,后者需要在静下来的基础上,摒弃外界一切干扰,专注自身在技能上的精进。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观影、写作以及由这些引发的一些思考足够让自己沉淀下来。但如果是“脚踏实地”,就需要在产生以上思考的同时,将这些思考进行总结复盘然后作用于自身技能与成长。
总结就是,要产生思考,但仅仅只有思想是不够的,需要付诸行动。否则,再深奥的思想都是空中阁楼,落不了地的。
我想,我会陷入新的虚无,可能就是因为我过去两年只注重思想上的沉淀,没有关注到如何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我就发现,过去我看过的这些书好像只是过了眼睛,并没有过脑子。我只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可是再细致一点的,我的脑子就像一张纸,刷白一片,什么都想不起来。这真的跟一开始只追求数量堆砌的博学有关。所以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又把看过的那些书进行整理,又开始新一轮的阅读,这轮阅读我希望能收获不一样感受,并且,我预感,摆脱新虚无的契机就藏在第二轮阅读中。
很多朋友有时评价我不切实际,以前我并不乐意听这种评价,但是,我现在惊觉,我可能有一部分的我正处在一个盲区当中,因为我看不到,所以我认为我所见的我即是全部的我。可是,这一个月以来的思考,我发现,真的有“盲区”,它很难发现,但是这个盲区很可能是阻止我们继续前进的阻碍。
但我既然发现了,就要抓准时机扫除盲区,尽量还原真实完整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