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city of angels》·阿崇 ...
-
阿崇太迷人了,遇见阿崇就是亲手给自己埋下一颗遗憾的种子。
不认可他的规则,你没法靠近他;认可他的规则,你没法拥有他。这是一道单选题,其实是残忍的。
他的存在像人类发炎的智齿,明知道触碰它会疼到掉眼泪,但就是忍不住去戳。
这个角色有很多的争议,但我恰恰觉得,这是一个具备“美学”特质的角色。
因为真实,所以被争议。
人对真实的东西缺乏接受与认可,从某种程度来说,真实意味着丑陋与不堪,代表着人性深处的幽微,它似乎见不得光。可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生命只有见证过真实才能拥有足够的厚度。
所以阿崇这个角色,是同类型小说中我所见过的,最真实也最有厚度的一个。
阿崇这个角色摆在这,你不可能不去探讨他身上的那种自由。
阿崇需要自由吗?
需要,但也可以不需要。
“需要”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下雨天的伞。雨天来临,阿崇需要这把伞,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能在每个雨天都来接他回家,阿崇还需要这把伞吗?
自由的人更需要栖息的枝头,阿崇需要自由是因为没有遇到那座落脚的小岛。
宁宇是勇敢的,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没有让他遭受过身体上的苦难,所以他不怕受伤;可是,阿崇从小到大吃了很多苦头,受过很多身体与心理的苦,他害怕再遭受那样的苦难,所以比起宁宇不计后果的勇敢,他更需要考虑结果与得失,他更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他选择自由的生活就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让所有的一切,无论是工作还是情感都停留在最开始的阶段,既能借由新鲜感放大这种美好,也能避免因为羁绊过深给自己带来痛苦。
我又会想,阿崇这么抗拒与人建立持久的联系,那他会需要爱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看如何定义“爱”这个字眼。如果爱是一种情绪,是即时的,我想阿崇是需要的;如果爱是一种状态,是持续的,我想阿崇是不需要的。
书里写到,阿崇说:爱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是他的爱人,不爱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是他的家人,人们会和家人吵架,但是不会提天天想着要离开家人。
阿崇和三姐的相处被定义为状态的一种爱,在这样一段“爱”的关系里,有残忍也有温情,有希望对方去死的时候,也有希望对方好的时候,这是一种拧巴的、复杂的、矛盾的、存在于家人之间的爱。它喜忧参半,可能对阿崇来说,痛苦还要大过温情。他一边因为这份爱深陷痛苦,一边又极度渴望着这份爱里漏出的点点温情。所以其实,他在这份爱里是痛苦的,但是他没得选,因为三姐是他的家人,在外面飘久了总归是要回家的。
曾经在一份无法选择的爱里遭受痛苦,所以,在阿崇能自己选择的爱里,他将“爱”定义为一种情绪,只爱和他一样的,将“爱”定义为情绪的人。比如那些路过他生命的陌生人,比如最初的宁宇。
爱对于阿崇来说也是是枷锁、是麻烦、是痛苦;爱对于阿崇来说也是短暂、是尽欢、是萍水相逢。而他对于爱的表达与呈现其实也是一种对自我保护。
在所有路过他的爱人里,只有宁宇是例外。
这种例外诞生于他的一次次试探、鼓励,以及宁宇的一次次肯定的回应。
阿崇太懂得保护自己,他怎么会轻易的相信“我爱你”这种话。他不仅需要看到对方的嘴巴在说“我爱你”,他要看到对方的眼神在说“我爱你”,然后这还不够,他需要看到对方的行动在说“我爱你”,他还有看到明天、后天、大后天对方也依旧会说“我爱你”。如果只是看到了也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时不时的考验对方一下,给对方制造一点危机,他需要验证,需要试探。但他也会给予鼓励,所以我觉得那些所谓的“吊”着宁宇的行为,是他在鼓励宁宇,再努力一点,说不定就抓住啦。因为早在最开始,阿崇就明确的跟宁宇表明过立场。
从一开始好奇宁宇什么时候会离开,到希望宁宇能留下,到最后希望宁宇再也不会离开,这个过程阿崇都有时不时的试探、推进、鼓励。而恰巧,所有的这一切宁宇都是接受的,就像阿崇说的那样,有的人习惯被需要,有的人习惯被给予,各取所需也是经营一段关系的技巧。
平心而论,即使到最后我看完全文也依旧觉得,阿崇对于他和宁宇之间的爱能走到最后这件事还是存疑,但他能确定的是,今天的他们是相爱的,只不过幸运的是,他们一起把很多个明天都变成了今天。
这真的很阿崇,有一天,爱一天,这就够了。
阿崇和宁宇之间存在着一种他人理解不了的东西,像个玻璃罩一样罩住他们两个,罩子外面的人不认可、不看好他们,但他们自己始终自洽,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只是路过他们,而只有对方能常驻的原因。
这个故事给我太强的戒断反应,我也是宁宇,我真的会爱上阿崇这样一个人,危险又怎样,未知又怎样,靠近这样一个人我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而没有生命力与自由的安稳,我为什么要去追呢?
我觉得我就是番外中那个坐在酒吧里和阿崇聊天的女孩子,用短暂的相遇换一场漫长的遗憾。但是,生活在继续,世上的遗憾那么多,不缺我这一个的。我将继续漂泊,直到有一场相遇能将生活谱写成一首圆满的诗。
那么阿崇,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