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9、“我”是爱的主语 ...
-
什么是爱自己?
“爱自己”这俨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句口号,可具体应该如何爱,从来没有人说得明白。
在我看来,“爱自己”就是由“爱”萌发的一系列行为和想法是不会内耗自己的,且长期看来是会对自己产生利好的变化的。
简单来说就是,拒绝内耗,做长期主义者。
这么看来,“拒绝内耗”也是这几年被喊烂的口号,用来定义“爱自己”有点像用一个专有名词去解释另一个专有名词,绕进死循环里解释不清了。但其实,内耗这件事情其实很好讲,无非有“关系”的地方就存在内耗。而关系分“亲密型”与“非亲密型”,亲密型关系聚焦于“我”与父母亲人、恋人以及我自己;非亲密型关系聚焦于“我”与同事、朋友。
我曾经是个非常内耗的人,经常因为各种关系里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而消耗自己,很多时候对方本无意,是我自己过分的发散了思维,放大了这句“话”或者这个“行为”背后的含义,从而将这种消耗转化成一种“我”和“我”之间的内部消耗。
典型的就是,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你的意愿一旦是违背他们的,就容易被他们说为是不孝的。他们这样说是希望出于“孝顺”这种美德,你能听从他们的想法。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在这个语境里,你是不是真的孝顺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通过“孝顺”把你绑回来,让你你能听他们的安排。
而对于你来说,如果你为此内耗就是因为,你的重点不停留在“听从安排”上,你的重点聚集在“你不孝顺”上。
双方的立场不同,聚焦的中心不同。你揪着不放,是因为对方是你最亲近的人,是你愿意全心全意、不顾回报去对待的人,你被他们否定,你一直站在你的立场去处理这种“语境”,那你势必就会内耗。
你被他们用“孝顺”绑架,耿耿于怀,但他们挂完这个电话就下楼搓麻将去了。
我以前特别不会处理这种情况,因为我不想被定义成“不孝”,但我也不愿意妥协委屈自己,所以我经常处在割裂与消耗自我中。但我后来发现一个通用的方法,就是承认你自己是他们口中的“不孝”。
OK,我是这样的人,我就是不孝顺。
怎么着,我就是不孝顺,你要怎么着。
你会发现,即便你承认了你不孝,该叫妈还是叫妈,该回家还是回家,该对他们怎样你还是会对他们怎样。他用他的理解定义“不孝”,那你就用你的理解定义“孝”啊。不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这没道理。
同理,即便是在和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中也是这样的。你担心什么就承认什么,然后呢?
拒绝朋友的邀约,他会不会觉得我是个不礼貌的人?
OK,我就是个不礼貌的人,然后呢?
拒绝了加班的要求,领导会不会觉得我是个不上进的人?
OK,我就是个不上进的人,然后呢?
我拒绝你的邀约,那你不要跟我这种不礼貌的人玩好了;我拒绝加班的需求,那你明天就把我开了好了。
那又怎样呢?我就是这样的。你要么落实你的判断,要么你就随我怎么支配我自己的权力。
真的,陷入内耗的时候,问自己一句“那又怎样呢”,药到病除。
我其实也是靠这种自我发问慢慢走出内耗的,虽然开始的时候会有一点不习惯,但是慢慢的,会形成一种本能。你下意识的会保护你自己,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暂且不说这种逆反的发问,事实上并不会让你损失掉诸如朋友、工作之类的,即便是有,这种失去不叫“损失”,而是“筛选”,是一种由本能触发的保护机制,你的身体和意识会自主的替你过滤掉那些会伤害到你的人和物,你大可以大胆地的顺从。
不内耗的日子里,一切都爽朗、轻盈。
然后有一天,我发现,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爱”我自己。我越是感受到这种“爱”的好处,我越是不让我自己内耗。让后,“不内耗”与“爱自己”之间的那堵墙就这样被打通,形成良性的循环。
越爱自己,越不内耗;越不内耗,越爱自己。
而站在长期主义的立场爱自己,可以用来区分“真正爱自己”和“假□□自己”。
一个小例子,我以前喜欢吃烧烤这类不太健康的食物。我知道它对我的身体和身材都有影响,所以我也会纠结,但是,经常是“都累了一天了,想吃点什么就吃,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的念头打败我。我会仗着累了一天,要让自己快乐为由,满足我自己。
我曾经一度以为这真的是爱自己,但其实不是的。试想一下,要是天天都如此,“吃烧烤”这件事到底是利是弊?
短暂的情绪满足造成身体长久的负担,这不是真正的爱自己。
还是以“吃烧烤”这件事为例,我今天就想吃,我知道吃了会毁身材,但我今天就想吃,因为我喜欢吃,我接受偶尔的放肆,这叫“爱自己”;我今天想吃,需要想七想八,找“满足快乐”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要纠结内耗好久,这不叫真正的爱自己。
“爱自己”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宏大,但其实,核心就一个——“我”本位。
把自己真正的感受摆在第一位,学会用长期主义的目光来判断一系列“爱”的行为,这就是“爱自己”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