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郁禾》 ...
-
今天夏至,长沙大雨。
但我还是转了三趟地铁,走了快两公里去北城三角洲那边看话剧。
《郁禾》是长沙本土的一个原创话剧,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它。就连散场时,主创自己都在台上讲,不到40个人的规模,已经是这段时间以来最多人数的场次了。
有在感慨,各行业原来都如此艰难。
话剧讲的是一对母子的故事,典型的中国式单亲家庭,呈现的是一种拧巴、撕裂却也真实存在于母子之间的一种复杂的关系。
我说实话,剧情其实并没有让我感觉到新颖或者眼前一亮,但是我觉得话剧就是通过放大演员的情绪,通过感受演员的现场爆发,你更能够身临其境的共情到那些点,进而触发你更多的思考。
我总说,人生的课题一个接一个,前脚刚处理好我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后脚又马不停蹄要赶着解决我与父辈之间,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虽然深受其困扰,但我始终坚定总有一天我可以处理好“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这个课题,就像解决我和“工作”之间的关系那样,所以我也有在积极的找工具来辅助我自己。
《郁禾》就是我的工具。
当然,也并没有寄希望于简单的一部话剧就可以彻底解决掉所有的这些麻烦,只是我觉得,话剧也好,电影也好,或者别的艺术表达形式也好,它能够给我们一个上帝全知视角,你可以拥有另一个视角或立场,你可以看到“她/他为什么会这样”?
拥有这样的一个立场可以供我思考,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电影,听播客,去听别人讲述他的故事不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自己产生不一样的思考,然后承认这些不同,理解这些不同,接受这些不同吗?
虽然《郁禾》在剧情上并没有惊艳我,但是有一个细节是很触动我的。
很奇妙,很有缘分,我今天跟郁禾的服装撞衫了,都是蓝色衬衫加一条米白色的长裤,可能也因为这一点,我就有格外注意到郁禾的服装这一块。然后几个情节之后,我观察到他换了一件衣服,换成了蓝色条纹衬衫,但是条纹很淡,所以其实前后两套服装的变化看起来并不明显,但是我注意到了。
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个舞台意外还是舞台设计,我内心更偏向于后者,所以我一直在后续剧情当中找他换这件条纹衬衫的动机,隐约感觉在后续的情节里,他应该会有对应的解析,但是没有,直到最后一幕,最后郁禾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没有衬衫,只剩一件纯白短袖。
我很疑惑。
所以散场之后我没有立马离开,而是留到最后,我太想解开这个迷,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我说:“郁禾,特别棒,真的。”
他说:“谢谢。”
我总觉得我还想说点什么,所以我看着他的眼睛继续道:“我觉得……”,然后我停顿了一下。
可能我声音太小,也可能我的停顿给了他一种我在哽咽的错觉,于是他向前一步,低头弯腰,以一种略带安抚的姿态示意我。
我当然读得懂他的肢体语言,于是我接着说:“我觉得好的东西都是复杂的,爱也是。”
我有看到他眼里像是闪起一盏小灯泡,紧接着他说:“是的,我非常认同你说的。”
然后我又指着我的衬衫说:“看到没,咱俩今天撞衫了。”
他摸摸头发,也有点意外。
因为真的很想知道关于那件衬衫的用意,所以最后犹豫了下,还是问出来:“我有注意到你中途换了一件条纹衬衫,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那盏小灯泡仿佛在电流的加持下又闪一下,我想,或许是作为演员的良苦用心终于被观众察觉,我明显感觉他亢奋了,他应该是有他自己的理解并且想借助“郁禾”这个角色来表达。
果然,我听见他说:“这是我自己加上去的一个设计,条纹代表病号服,因为‘郁禾’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家的病人,他觉得他被框住了,所以我想到借用条纹衬衫来外化他的心理。”
我说:“那衬衫上面的小装饰就是他的期待,这也区别于真正的病号服,说明他希望他不是这个家的‘病人’,所以也才会在最后一幕,郁禾脱掉了这件‘病号服’。”
他非常坚定又惊喜的回复我:“是的。”
到这,其实我的疑惑已经解除,寒暄几句差不多也应该离开了,但是在走之前,我听到他说:“谢谢你,谢谢你能够看到这些。”
我其实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谢谢我,我想跟他说,应该要谢谢你自己对角色的用心塑造,但想想我还是什么都没说了,或许,作为演员他自有他的欣喜和成就来源,他所创造的角色有人能共情,有人能发现这当中的良苦用心,这对于他来说或许就是一种认可和鼓励。
真遗憾,如果场地合适,如果时间允许,我们或许还能聊更多。
但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相遇总是短短一瞬。
走之前,想问个联系方式,但后来一想还是算了,于是我跟他说:“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再见面。”
有机会见面的话,交个朋友吧。
后半段我没有说出来,就当埋个伏笔吧。
我对《郁禾》这个话剧有预期,但是结尾的这个小彩蛋的确是我没有想到的。所有的小彩蛋都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如同两颗行星遥遥相望,希望上面的这个“他”永远鲜活,永远有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