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5、窝囊教师 ...
-
教过的教材有全国版、□□版、上海S版、上海H版……就教材而言,我想起一篇文章。
教这种作品简直就是对教师的摧残!我真不明白什么文章不能选,却偏偏要选这种写得不明不白的作品!
在它后面的课文是《祭妹文》,在那样的年代,袁枚将妹妹素文的死因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汝以一念之贞……爱听古人节义事……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岂料,1982年有位著名作家写的文章却如此不明不白,害得学生读后问题多多: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将来。……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
高中学生是极聪明的,他们很快就会从文章中发现小弟是1952年工作的,活了50岁。那么,他就是1932年出生的。1952年开始工作,“动荡不安的岁月”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环境不允许,是什么环境呢?不是49年就解放了吗?不是已经由共产党领导了吗?到底谁在跟小弟作对?不是“有一辆坐满了人的车”在等小弟吗?看他,准备随时献血,可见小弟和周围的人相处很和谐……那为什么小弟“积郁成疾”?他“郁”的是什么?难道小弟有心理障碍?不懂,看不明白!
越到后来,越使学生不明白:蒋筑英、罗健夫等为何都积郁?这个“郁”从何而来?
作者写了那么多话,但关键处都不明不白,要让学生去胡思乱想。甚至,似乎是逼着老师去解谜!我不是不敢揭示谜底,因为我也知道那样将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也许作者写得明明白白,而编写教材的人为了不被政治牵连,删除了某些章节吧!
为什么选择这类教材,而且作品写得越感人,越会诱发读者对现实的不满!
在此,我又想起了1996年夏天曾经放映过一部描写□□在攀枝花被赶来赶去的电影,学校组织高中学生观看。电影散场后就有位学生追问我:“他到底被谁逼至如此下场?!”我说:“你等吧,等到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令人头痛的课文,令人头痛的电影!
袁枚啊,你瞧瞧我这教师做的多么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