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9、第 89 章 诗 ...

  •   诗,又可称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寓意,按照一定的格律要求,形象的表达出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诞生于先秦时期的首部诗歌总集名为“诗经”,可见在久远的时代,诗是文学的最初始的形式,然后经过一千多年发展至唐代,诗发到顶峰,然后慢慢演化成宋词元曲,到明清时期,诗已经开始没落,犹如两百多年前清代学者赵翼《论诗》中所言的“至今已觉不新鲜”那般,因此人们极少见识明清两代文人的诗作,乃至今日的人们少作诗,尽管有现代诗,但影响力式微。尽管诗在现代不再有新鲜感,但它作为阐述人们心灵的文学体裁,可谓是文学之祖及艺术的根源,经典古诗可以发挥历久弥新的价值,对当世依旧具有学习借鉴价值,如现代的流行歌曲,有很多歌词都取材于诗词,有些创作者的灵感源于对古诗的领悟等。更为重要的是,经历大浪淘沙的诗作,能够广为传诵至今,是它深刻的切合人们心灵,再者品读经典诗作亦有塑造语言逻辑和提升审美情趣的功效,因此适当的学习古诗甚是必要。

      据不完全统计,古典诗词留存至今的高达四十多万首,倘若每天赏析四十首诗作,要花费上万个日日夜夜或二十八年之久,这无疑是不切事宜的,因此后世很多文人作者对先人的作品进行刷选梳理,如成书于二百六十年前的《唐诗三百首》,一百多年前编定的《宋词三百首》,都是清代学者根据唐宋时期的诗词精品而编定的,现在的人们就单纯品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便早已足够。《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无疑是精品选集,但依然会有沧海遗珠,很多值得一读的诗词作品未能选入,或者未能被大众所知晓,再者人们所熟悉的经典谚语或俗语,有相当部分源自诗词作品,如春宵一刻值千金和天涯何处无芳草等青春时代时常耳闻的言辞,皆是诗词中的句子。本着拾遗的态度,择取一些通常情况下人们较少读到或者少为人知的,或者对人们依旧具有借鉴意义的诗作汇编成文。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故事妇孺皆知,这八位神仙的原身都是活生生的世间人物,如八仙之一的曹国舅相传是宋朝宋仁宗时期曹皇后的弟弟,韩湘子系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侄孙,韩愈祭文名作《祭十二郎文》中祭奠的对象便是韩湘子的父亲韩老成。八仙过海的故事,可以说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道教神话故事,八仙之首的铁拐李相传是学道于终南山的人物,排行第二的汉钟离同样是隐居终南山的学道之人,最为年迈的仙翁张果老原是唐代擅长法术的道士,蓝采和相传是赤脚大仙降生于人间的游方道士,唯一的女仙相传是一位识得占卜的人物,流传故事最多的当属吕洞宾,他在道教里被奉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这八位被神化的人物当中,吕洞宾的故事最为突出,有个关于他的谚语非常经典,叫作“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用来责骂他人不识好歹,让人们更为惊奇的是,他是名副其实的唐代诗人,《全唐诗》有收录他的诗作多达两百首。吕岩,系官宦世家子弟,自幼好读淹博百家,然而多次科举不第,后经汉钟离教化后赴终南山修道,遂改名为吕洞宾并成为八仙之一,首次知道吕洞宾系唐代诗人时甚是吃惊,是网上短视频平台推送过他的一首诗《警世》诗,方才得知原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深藏不露,而且他的诗还特有意思。

      《警世诗》
      (唐)吕岩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这首诗题为警世,从其诗作内容来看的确也是为了警示世人的,更确切的说是作者劝诫男性戒色的,能写出这类诗的吕岩,或是他跟随汉钟离求道后的作品。这首诗的意思一目了然,正值十六岁芳龄的妙美女子身体娇嫩如酥一般,美色犹如腰间持有利剑,可以斩杀凡夫子弟,虽然未能看到人头落,却无形中把一个人的骨髓耗竭干枯,简言之,这首诗的意思是,娇美的女子可给男子带来极致的快乐体验,然而沉溺于美色当中,将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耗尽精气神,使得身体垮掉。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警示世人美色背后存有的隐忧,首句便说二八佳人体似酥,是诱惑式描写,让人们对年轻美色产生遐想,接下来反转,犹如人们常说的色字头上一把刀,美色会斩断凡夫的理智和意志力,后两句则说,它虽不会像剑真的可以斩下人头,但它的危害却在无形中消磨人的精神和侵蚀人的生命。

      有关劝诫男性戒色的话题,文学领域上的表现丰富多彩,但它们要戒色的原因并非是吕岩所言的“暗里教君骨髓枯”,而是担心沉溺于美色之中容易误事。千百年来,奉劝人们戒色的话题从未停息过,这就得让人们反思,人是否真的应该要戒色,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戒色成功的,或者真的有因为好色及沉溺美色而误事的,或许没人可以说的清道的明,历史记载有好色误事的,大有可能不是因为好色误事,而是误事之后扣上一个沉溺女色的罪名。孔夫子关于戒色的话题曾说道“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意思是说少年时期,血气未定也即未成熟定性,应当戒色,这样的话语或许适用于正在求学的中学生们,他们需要戒色专注学业进步,夫子先生却未提中年戒色或老年戒色。人类最快乐的事情是两性身体的交融,因此使得正常人皆有好色之心,沉溺于美色也是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愉悦,戒色本质是人之社会属性的要求,好色是人之动物属性的本能驱使,在社会学领域,历来是社会属性会压制动物属性,因此才有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戒色话题。

      两百多年前的清朝中期,一位名为赵翼的史学家诗人,对古典诗歌作有一组评价诗《论诗五首》,其第二首说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依然是家喻户晓,他们的部分佳作依然万口传,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诗篇不仅不新鲜,在文学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它已经沦为小众文学了。尽管很多人从小便开始背诵古诗词,只因为它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文学素养,而不是因为如它在唐宋时期有社交的用途,故诗词不再具备新鲜感,现代的才子佳人创造的文学艺术多姿多彩,诗词不再有引领风骚的魅力。赵翼同时说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即是说每个时代都有各自引领风流的才子佳人,意指当世的文学艺术的创作不可古人是从而故步自封。赵翼的这首诗在其组诗五首中并不算突出,其三及其四两首,才是更为值得细品的经典,而且少为人知。

      《论诗五首其三》
      (清)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论诗五首其四》
      (清)赵翼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论诗》的第三首是赵翼看到文学艺术领域的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五花八门,于是有感而发,指出人们要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如果自己的见识不足,好似矮人家看戏一般,自己啥都没看见,对戏的优劣好歹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只是随声附和别人的看法。此诗中,是作者用矮人看戏作比喻,矮人看戏时容易被前面的人挡住视线,致使无法能戏的全貌,在谈论戏的好坏时,便只能附和他人的说法,这便是作者对艺苑的看法,倘若自己才疏学浅,未能独具慧眼,那便只能随他人说短长了,表达出作者对鹦鹉学舌行为的讽刺,批评了矮人见识短浅只会道听途说,讽刺那些喜爱评论诗文的人,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仅仅是拾人牙慧的做法。

      《论诗》的第四首是赵翼对人生的感悟,似乎不是很积极,大意是说年轻时学讲话总是不圆满,总以为是做学问的功夫还有到家,意思是说还不够努力,上了一定年纪才明白,很多事情并非力取就可以成的,努力只占三分而剩下来的七分便要靠天意。记得当年有首流行的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唱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笔者脑海里一直是这个观念,直到有一次感慨的说到此话语时,同事反驳的说到是“三分打拼七分天”,他的话对那时的我犹如醍醐灌顶,因此在读到赵翼这组诗中的“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甚是颇有感触。人们进入社会之前或许常听到“七分人事三分天”,经历社会毒打之后,会对此说法表示质疑,当看到“三分人事七分天”,却更加容易相信,才明白有时候人脑海里的观念是不对的,有时候甚至是对立面的观念才符合切身的体验。其实“三分人事七分天”还算积极的,至少还能相信努力的价值,更为悲观的说辞则是人生只需1%的努力,剩下的全是天意,往往跟学生时代要学的观念相悖,因为学校只会宣传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1%的天赋。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年少叛逆时期经常听到的口头语,犹如中学生时代情窦初开时,经常听到“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说辞,以前很多耳熟能详的俗语,若是未在应付考试的教辅书上见过,基本上也不会去追寻它的出处,直到再次经历相似情景时,才去深入了解曾经常徘徊耳边的经典俗语的出处,令我诧异的是,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竟然出自慈禧之手。据说这句诗出自慈禧祝贺其母亲六十大寿的打油诗《祝父母诗》,不过其真实性存疑,慈禧作为清代末期的掌舵者,在母亲大寿之日,岂能抽不出半天的时间给亲爱的母亲贺寿,有可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来看,慈禧完全可以亲自给母亲贺寿,不过其真实性与否无关宏旨,作为读者,关键的是深刻领会这首打油诗的要义主旨。

      《祝母寿诗》
      (清)慈禧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诗的意思通俗易懂,没有一个难懂的字眼,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的泪血自是融入了儿女身体里面,爹娘对孩子的感情最为纯真,可以不含半点瑕疵,父母为子女殚心竭力,人世间最难得可贵的就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心。这首诗形象的表达出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即父母的爱子之心,世界上多数的情感多是单向流动的,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止境的,而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馈多是时有时无的,乃至把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反哺。人类世界里,不管是父母与子女之爱,还是两性之爱,它以单向流动居多,一方真心实意的付出,一方理所当然的接受,殚竭心力的付出,反哺的情况较少。

      以上列举的几首诗,极少出现在稍微正式的书籍中,因为它们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它们的寓意及表达的意义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晚唐诗人吕岩的这首警世诗尽管是老生常谈的戒色话题,但它以诗作的形式劝诫人们戒色却并不常见,或许对于男性读者而言,或许会更喜欢“二八佳人体似酥”这句,而非“暗里教君骨髓枯”,毕竟戒色从来都是说辞,岂能真正影响到人的本能。清代学者赵翼的论诗系列,尽管正常情况下,人们只会晓得他的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是其第三首和第四首更具有借鉴价值,是对生活体验的真切感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至于“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首诗,或许源于慈禧太后的确感慨的说过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故创作这首诗冠以她名而广为流传开来,不过这首诗宜灌输给孩子,应让孩子有一天豁然大悟的明白,父母“泪血溶入儿女身”般的付出及“殚竭心力终为子”的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分享诗词文章,分享给喜欢诗词的朋友,并分享其背后相关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