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2、第 72 章 少年游 ...

  •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十二字箴言出自古文典籍《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但凡为人,皆有可能犯错,有错及时改正,没有比这更为美好的事情了,可知作此言的先哲圣贤,将认识自身错误然后更正它视为至善之事。更正自己的错误,看似简单容易,实则难比蜀道,首先之难是认识自己的错,固执己见是人的正常思维,认识到自己错误几乎都是源于情势不利己,而不是醒悟到自己的过错本身,再者之难是更正错误,它不是小学生做错作业后经教导者点拨就去改,而是避免重蹈覆辙再犯错,人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物种,更是容易得意忘形的智人,更可怕的是通过优势地位将过错强压传递给弱势之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先哲才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箴言是教育人的名言,深刻的认识到人对待过错的本性,或许有人将此作为座右铭,甚至取其中之意为孩子取名,宋朝有位名为刘过的文学家,他的名和字便源于此,从此箴言取名的尚有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男主角杨过,寓意要以其父杨康的过错为鉴。字“改之”的宋代词人刘过,系江西泰和县人,是宋代词坛有声名的文学家,与著名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思想家陈亮等交好,作为词人的他,在今人眼里当是默默无闻,然而很多朋友或能熟悉他词作《唐多令》名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某年中秋节前,刘过与几位朋友在武汉安远楼小宴聚会,酒席上一位歌女请求赋诗作词一首,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曾游历过此楼,于是感慨时光荏苒作词《唐多令》,不曾想在歌女请求下即兴创作的词,留有名句流转至八百多年后的今天。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简短的三句,是刘过回想到二十年间犹如白驹过隙般,不禁感慨时光飞逝,是中年人容易显现的心理体验,因而能够引起人们共情。少年游,顾名思义,多指少年的经历,有时候也可以言之少年行,对任何人来说,青春少年都是最为美好的,此阶段的经历是否幸福极大可能决定整个人生的幸福感。刘过所作的《唐多令》词,虽是感慨光阴似箭,买桂花和载酒在今人看来似乎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情,然而放在宋代几乎只能是富裕人家才有的活动。作者在词中说终不似少年游,可见说明作此词的心境状况不如少年时,也侧面反映出作者少年经历是幸福的,倘若少年不幸,将无法感慨不似少年游,因为正常人思维不太可能念想苦难的少年经历。

      在刘过感慨不似少年游时,少年游是个颇受宋代词人喜欢的词牌,犹如唐代诗人喜欢以少年行为题作诗一般。少年游,作为词牌名,可能是从乐府杂曲歌辞中的少年行演变而来,亦可能源自六朝文学家鲍照的诗句“少年宜游春,莫使颜色槁”,这句诗的大意是告诉青春少年们,尽可能欣赏春天之美,莫要等到春色凋零枯萎,另有一说该词牌曲调取自柳永创作的词句“贪迷恋、少年游,似恁疏狂,费人拘管,争似不风流”,不管源自哪里,自演变为宋词牌名后,其原意宗旨基本一致,以此词牌名创作的词也多蕴含追忆美好经历之感。词牌少年游,以宋代早期词人晏殊的《少年游·芙蓉花发去年枝》为正体,可见于他的文集《珠玉集》,晏殊的这首词作虽被视为少年游词牌名下的正体之作,从辞藻文采及表达情感角度看,他的《少年游·重阳过后》倒是更为值得赏鉴。

      《少年游·重阳过后》
      (宋)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
      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这首词系歌咏木芙蓉而作,重阳节过后已是晚秋时分,西风渐紧也即说秋风越来越萧瑟,庭院内树叶纷纷凋落坠地,然而芙蓉花却开得分外妖艳,特地争芳夺新,在有清霜的月色之下,芙蓉那微斜的红花、淡黄的小蕊显得格外漂亮,像要呈现出回春的感觉,不要将这美玉般的花萼随便摘落,留着赠给意中人吧。此词可见晏殊文采斐然,使用的辞藻华丽,闲雅有情思,带有浓郁的五代花间派气息,沿袭了五代著名词人冯延巳典雅流丽的词风,并有种刻意堆砌辞藻的感觉。好的诗歌作品,通常都是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而非华丽辞藻堆砌,但是练习创作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晏殊多首词作,有很多相似的言辞,由此推测,或许相当部分词中的言语是他创作训练的,只不过有些词作言辞写到妙处,成为词作里的点睛之笔,进而留存至今被视为佳作。

      晏殊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当属最后两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也是读者会喜欢这首词的缘由所在,晏殊之词向来缺乏士大夫的精神境界,若非这两句深得人们喜欢,这首词很容易被贴上只有华丽辞藻标签的评语。词作将不畏严霜的木芙蓉象征着坚贞高洁的爱情,要把凌霜耐寒独傲秋天庭院的花儿留赠意中人,表达了作者对木芙蓉高洁品格的赞赏。最后两句用来诠释爱情也是恰如其分的,花向来象征着美丽女子,这两句或许能深得青春少女的心理所想,莫要将花萼等闲分而留赠意中人,也即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分享留给心爱之人。

      古语有云,老子英雄儿好汉,评价词人晏殊是合适的,因为他第七个儿子晏几道继承了他的词风,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宋代词坛里唯一备受称道的父子档,两人的词作风格相近,不过晏几道的词作呈现的情感更加细腻婉转。晏殊的词作含蓄婉丽,柔美且多有浓情蜜意,似乎与他缺乏士大夫精神且多年高居庙堂的经历不是很合衬,而晏几道的词作多表现出他系痴男怨女为情所困一般,倒也符合他狷介性格而多有沉迷声色的生活经历,从他的词作《少年游·离多最是》可窥知一二。

      几十年宦海生涯的晏殊,积累了万贯家财,老年时才有的第七子晏几道,自是含着金汤钥匙出生,接受优质的文化教育,过着浪荡公子哥的优渥生活,哪怕是少年时期,晏殊离世,生活上的晏几道所受冲击并不大,然而父亲的离世,家族在朝廷的地位开始下行,家道同比而言自是中落。优渥的家庭环境使得晏几道习成了狷介的性格,尽管年纪轻轻恩荫获得官职,但未能沿袭其父为官的圆滑作派,使得他终其一生只能担任一些未能上台面的官职,更为不幸的是,还曾陷入一场政治弊案里,尽管未曾受到严惩,但是境遇每况愈下。晏殊一生极为顺遂,且仕途多有上升,而晏几道前半生书生意气公子哥,后半生沦为落魄贵族,或许是人生境遇的下行和狷介个性的使然。晏几道的词作言情一流,语言清丽,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挚,扣人心弦,极负盛名,存留《小山词》于世,与其父合称为“二晏”,同为婉约派重要词人,《少年游·离多最是》便是他离情别怨风格的代表作。

      《少年游·离多最是》
      (宋)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这首词是作者描写离别和碰到薄情人之间的异同,抒发他人生中情浅意薄的人生际遇。词作大意是说,离别有时候犹如水流向东或向西一般,最终还能再度相逢,而情感浅薄之时,它好像漂浮不定的云朵,或许只能在梦中重逢,可怜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且无定性,佳期密会很难再有,认真回想以前的种种过往,虽然多有令人肠断痛苦,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行云流水本是无情事物,作者在此说人情薄于云水,更加突出人情的不堪一面,细想说明作者再回想过往的经历,指出以前也曾多次经历离别,但是甚感觉得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次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作者创作此词时,人生际遇有可能是跌落到一个极点。

      这首词是否为离别女子而作,不得而知,从晏几道的多首经典佳作来看,为送别女子而作的可能性甚大,他另有创作《清平乐·留人不住》倒是明确指出是送别之作,曾经深情的说“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表示自己非常眷恋与离别之人的缱绻深情。细想从来,可见作者创作时,多有值得的美好记忆,尽管说以往也是断肠多处,但相比今次而言,必然属较美的经历,想必这也是作者能以《少年游》为题创作的缘由。晏几道也有古之伤心人之称,从词作亦可以认为他是痴男怨女且表现出为情所困的样子,生活无忧的他,多有歌伎陪伴左右,然而世事变迁,家道中落,所爱之人离散,狷介直率及天真无邪的晏几道,自然亦有多次尝到惆怅痛苦的滋味,能创作这首薄情浅意之词,足以见得他并非薄情寡义之人,同时诠释了他对人们薄情浅意的无奈之感。

      前文提到《少年游》以晏殊的词为正体,由于时代久远,在不同的词论家眼里,众说纷纭的时候也较为常见,如有清代学者编纂的《词律》认为,以柳永的词作《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为正体。在此并非区分谁的作品为正体,谁的作品为变体,是顺道分享下柳永的这首词作,既然提出以柳永的词作为正体,自有其道理,不过这是其次,本篇关键的是分享好作品,而柳永的这首《少年游》亦是该词牌名下的佳作,故在此提到它。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这首词是作者描写自己深秋时节在长安路上的所见所思,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从描写秋天景象开始,骑马在长安古道上缓慢前行,高高的柳树下听到蝉乱嘶啼,夕阳照耀下,原野吹着秋风,举目望远,看到天幕从四面八方垂下,下阕抒发不似少年游的心境,归去的云彩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未知何处,狎游的兴致已衰减,喝酒的好友也寥落无几,不像以前年少的时候了。词作从天苍苍野茫茫的秋景入笔,衬托出词人在长安古道上的飘零落拓,然后描写自己年轻时兴致衰退及好友的零落,娓娓道来伤今感昔的心境。词作的最后三句,挺符合很多人的生命历程,年少时未体验生活的不易而多与朋友交游四方,后来各自成家为事业而奔波,喜好宴游的个性悄然消退,曾经能说得上话及喝上两杯的朋友早已天各一方,心境自是不同往日的少年之时,很多人会怀念青春,回想过去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失意的人们更容易伤今感昔,通过追忆年少的美好慰藉当前的不如意心境。犹如柳永词作所言到的那样,从追忆昔日少年的美好到感慨今日的境况,如此蕴意表达,与刘过《唐多令》的“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颇为趋同。

      柳永是诗词爱好者能够耳熟能详的词人,读者对他的了解是,凡井水处皆能歌柳永词,虽是夸张的说法,可说明他的词甚是受欢迎,柳永词之所以广为流传,与他常出入秦楼楚馆有关,传说他经常写词交给歌伎们演奏,因此与很多知名歌伎结缘甚深,乃至有一个杜撰的说法,以词名扬天下的柳永却落魄至死,得益于一群歌伎出钱为其买棺木下葬。年代久远,越传越离谱,杜撰出来的柳永经历不可信,但他流寓于各地出入秦楼楚馆应是常有之事,而且宋代有宫廷妓女,家庭妓女和官家妓女等多种歌伎女子,出生官宦世家的柳永,多与秦楼楚馆的女子交好不足为奇,但说他驾鹤西去,有赖于一群歌妓下处理身后事,显然无稽之谈。

      关于宋代词人在秦楼楚馆的无稽之谈,最为出名的故事是一段“三角恋”关系,故事的女主角是曾经名震京师的歌伎李师师,男主角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和宋词集大成者周邦彦。更为天方夜谭的是,他们的故事以词作《少年游·并刀如水》呈现,这首词是故事男主角周邦彦的代表作,亦是极具有画面感的佳作,不过宋徽宗成为该故事的主角,显然是无稽之谈,或许是因宋徽宗命运不佳,被金兵掳至北国悲惨度过余生,从而有文人墨客故意诋毁他。稍微有历史常识的人必然明白,首先常居宫廷的皇帝不能轻易出来,其次也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在晚上约会歌伎,何人如此牵强附会的污蔑宋徽宗,不得而知,总之宋徽宗成了词作《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故事男主角,乃至后来传说周邦彦贬谪出京是因为宋徽宗听闻到这首词后颇为震怒。

      《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这首词大意是说,切橙子的刀具光洁如清水般澄澈,装橙子的盘子明净,吴地盛产的盐如雪般白,纤纤细手剥新鲜的橙子,华美的帐幔轻轻低垂,香炉中升起的烟弥漫着暖融融的气息,两人相对而坐,男子陶醉在女子弹奏的笙曲里,夜深三更时分,女子低声的问到,准备去哪里过夜住宿,进而说到,外面寒风凛冽路滑霜浓,很少有人行走了,不如就别走了。从词作大意来看,周邦彦所作的这首词犹如一部短视频,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幽微的描绘出男子的细微心理状态,或许就是周邦彦本人的经历,而不是他躲在床底下偷看歌伎与其它男子约会的经历。

      这首《少年游·并刀如水》是周邦彦追述自己在秦楼楚馆的一段经历,之所以广为流传,是这首词犹如一幅动态写实动画,前三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好比视频中的三个特写组接在一起,是视频的起始画面。接下来,转换为拍摄歌伎闺房内帐幔的大镜头,然后创作一个兽烟不断陪衬镜头,将画面拉进温馨的一个场景中,接着就是将镜头慢慢调整对着相对而坐的男女,作者行文至此便完成词作上阕的描写。下阕的描写镜头犹如两情人间的对话,不过词作中只用了女子口吻形式来呈现,根据词意可知,是女子低声问男子,有点请求男子留下来陪伴自己过夜的意思,提及下阕的情节,现实生活也是较为常见的,好比一位深情的女子,在不方便外出行走的深夜里,温柔的告诉男子,不如今晚留宿过夜。对于宋人来说,或许留宿过夜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才得以有前面温馨画面的铺垫,倘若如今人一般,女子留宿男生过夜是分分钟的事,自然是温馨感全无,故而周邦彦这首词所述画面,只能以古典诗词的形式呈现世人面前。

      以上四首词作,自是笔者认为《少年游》旗下最为值得欣赏的词作,故而将他们汇编成本篇以飨读者,当然亦有读者喜欢其他词人的作品,他们的共同点犹如词牌名一般,有追忆年少美好往事的蕴意,尤其是富有感情的韵事。年少的幸福经历对人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唐代很多以“少年行”为题的诗作,宋代留存下来多首优秀的少年游词作,可见唐宋文人亦关注青春少年,好比今人们喜欢追忆青春少年般。随着年纪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下行,逐渐深刻领会陆游那句“早岁那知世事艰”的真正意涵,真的犹如本文刚开始叙述的那般,尽管终不似、少年游,伤今抚昔之时无不怀念能游少年的美好,从此上四首《少年游》词作亦表明少年“游”真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分享诗词文章,分享给喜欢诗词的朋友,并分享其背后相关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