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原先设定为康斯坦丁为公爵,但后来发现,公爵这一头衔在俄国可能和其余西方国家并不相同,更多的是授予外国人或者本国人的一种荣誉,是个无实权的头衔。比如《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活跃在沙俄政坛中的大多是是亲王以及伯爵,比如帕宁伯爵,帮助女皇上位的一位重要大臣,后负责外交事务。
克里米亚那件事是真实事件;叶卡捷琳娜大帝其实是普鲁士的德意志贵族,嫁到俄国来的;波将金是女皇的情人。
其次要介绍一下“戈利岑Голицын”这个姓氏,戈利岑在沙皇俄国是一个贵族姓氏,作者使用这个姓氏,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好记,但是跟历史上的戈利岑家族没有关系,可以说是作者创造出来的。
历史上的戈利岑家族声名显赫,在罗曼诺夫王朝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也是因为这一点顾虑所以作者采取架空,并且需要说明),在叶卡捷琳娜时期还被严重削弱和打击。
再次声明,本文的戈利岑和真实历史的戈利岑没有任何关系。
以下是【真实】历史的戈利岑家族介绍:
戈利岑家族源于留里克王朝,是俄国最古老的鲁里克王公后裔之一。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格季米诺维奇家族(Gediminids),该家族与立陶宛大公国的统治者有关。戈利岑家族的成员长期拥有“亲王”(Князь)头衔,是俄国最显赫的公族之一。
在罗曼诺夫王朝中长期处于权臣地位,比如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戈利岑(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лицын,1643–1714)是沙皇费奥多尔三世(1676-1682年)统治时期的最有权势的贵族,担任外交大臣、财政大臣。也是俄国女摄政索菲娅公主(Пpинцесса Софья)的宠臣,实际掌控国家政权。主导俄国的西化改革,推动贵族教育、货币改革,并试图削弱农奴制。1687年、1689年率军进行克里米亚战役(针对克里米亚汗国),但未取得决定性胜利。1689年彼得大帝掌权后被流放西伯利亚,结束了政治生涯。
在18世纪彼得大帝的改革时期,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олицын,1675–1730)是彼得大帝的重要将军,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立下战功。曾任圣彼得堡总督,参与俄国军事现代化改革。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Дмит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олицын,1665–1737)在彼得大帝去世后,积极反对中央集权,推动“限制君主制”。提出建立贵族宪政,主张沙皇权力受到限制,类似欧洲的“贵族议会”制度。1737年被安娜女皇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
在18-19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戈利岑家族仍是俄国最高级的贵族之一,但由于彼得大帝削弱了波雅尔贵族的权力,家族影响力有所下降。亚历山大·戈利岑(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Голицын,1773–1844)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年)的亲信,担任内政大臣,负责文化和教育事务。受启蒙思想影响,推动俄国的教育和宗教改革。
1917年俄国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政府废除了贵族特权,戈利岑家族的大部分成员流亡法国、德国、英国等地。一些家族成员选择留在苏联,但失去了贵族身份,部分人被逮捕或处决。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部分流亡贵族后裔返回俄罗斯,试图恢复家族的历史遗产。
所以,真实历史上的戈利岑都在搞政治(当然也有很多文学艺术科学什么的),但本文因为平台规定不涉及任何政治,所以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