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3、番外2.盛世之年,祭英烈 ...
-
入春之际,百花盛开,绿意开在枝头。
袅袅白烟迎风起,只剩香火三两柱。
故人应归,故人不归。
黄纸的边缘留下些许灼烧的痕迹,江程安坐在那火盆面前,望着那些灰烬自盆中升起又自盆外飘向远处。他本不想这样伤感,可这是祭奠,又怎么可能笑出声。
江程安坐在那里好半晌,才像是回过神来。
将身旁的一踏黄纸尽数扔进盆中。墓碑里是空的,坐在这里时,本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是压到心底,再也说不出口。
人落下一滴泪时,就显得软弱。所以师父教导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哭。
可是师父,世间多少爱恨、生死,最后都会回到一滴眼泪上。
也许不是软弱,只是太苦,太过难受。
“我们赢了,南江如今也太平了。”江程安抬眸望向丛林远处的城池,他似是想透过那模糊不清的城看见这盛世。
这里可以看见吗?
也许吧。
听说当今的天子要将战场上尸骸都带回南江。想来这座墓碑后一定不会再是空荡荡的模样。
江程安站起身,他捡起放在手边的长枪,回首望向那墓碑前的香火。
“保重。”
白烟迎风倾斜,香后的墓碑是用一块木板做的,上面的墨字仍是最新的样子。
青年渐渐远去,他身穿黑衣,背上背着一把长枪。
他走向在丛林之间。
树木探出枝丫,已然挂上许多绿色。
犹记少年时,风华正茂,一身红衣一把长枪,欲平天下不公事。
而今,长枪已钝,他已成黄沙的一角。
但万幸的是,心中的那一腔赤血未曾随那黄沙流个干净。
世家子弟的尸体都埋葬在一个地方,所以前去时,几位互相熟悉的人免不了走到一起。
孟轻书听到一阵脚步声,望向走到身旁的人,“你也来了?”
宋桃夭点点头,孟轻书这才注意到那人手中的一堆香火。
他停顿片刻,问道:“需要这么多吗?”
那人转眸看他,缓缓答道:“莫舟渡在忙朝堂的事情抽不开身,林家那边已经没有人。”
孟轻书沉默片刻,移开视线,笑道:“也是。”
他转而问起,“姚梦泽呢?”
虽然这里埋葬的人没有姚家的人,但孟轻书还是多嘴问过一句。
话音刚落,就见一身青衣的人站在远处挥手。
姚千帆摇手笑道:“你们两个来得也太慢了。”
来这里祭奠的人有很多,但周围却是一片寂静,细听之下还能听闻隐隐约约的哭泣声。
三人进入院中时就已经不再说话。香气四散在空中,似是带些历史的厚重,又似乎剩下一缕留不下的幽香。
火焰灼烧黄纸的边缘,香气倾泻在每一个活下来的人身上。
一炷香,将两头的人相连。那些未曾说完的话,都随那香火飘到亡故之人的耳畔。
如今世道太平。
如今皆是所愿。
望安宁,望安息,勿念、勿忘。
长风连天,蓝色与云相伴,轻柔的光落下将每一个角落点亮。魏知易坐在桌边,抬头望去。
枝头已经换上新叶,几簇花点缀在那处,为那绿色增添出一抹纯白。
谢京墨推开房门,将从别处拿来的果盘放在桌面上。
屋内似是有些许外面飘来的香火气。
放下果盘后,直起身来,顺着魏知易的视线望去。
谢京墨开口缓缓说道:“今天是清明。”
清明?也难怪。
魏知易轻笑一声,转眸看他,“倒是忘了。”
将手中的毛笔搁下,起身从桌后走出。
他现在仍旧是大理寺的少卿,那时很多人都来劝过他。
他们说:“你好不容易活下来,该好好静养才对。”
可魏知易坐不住,他怕他离开大理寺后,那些冤案又会成为陈年旧事。
“等真正有人能接过这个位置。”魏知易总是笑着回答他们。
再等等,等一个真正能接下这一切的人。
“我们走吧。”他伸手望向谢京墨,眉眼轻弯。
站在原地的人望向魏知易的面容,随后视线渐渐落入那只伸来的手上。
谢京墨总觉得魏知易像是黑夜中的繁星,但有时又觉得他应该是天边的一轮圆月。
“嗯。”他轻声答道,抬手轻握魏知易的手掌。
两人相伴而行,身影逐渐远去。
“小鹤同我说,你书房半夜还点灯。”
“最近的案卷太多,过几天就不会了。”
“你这话也就骗骗别人。”
“谢言之,我错了~以后一定改。”
“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