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新闻学的诞生与发展 ...

  •   学习目标
      1.新闻学的学科属性及研究对象。
      2.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3.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4、中西新闻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第一节作为社会科学的新闻学
      拥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新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揭示人类新闻活动规律的独立学科。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因此,从新闻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来的新闻学研究成果,必然对人的社会实践产生影响,以其规律指导着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拥有自由、美好而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即马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①。这是新闻学人文底蕴的根本所在。新闻学是直接指向人的现实生活的,对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新闻学研究的成果对新闻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由此来看,新闻学当属社会科学。明确新闻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才能清楚地划定新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

      一、新闻学的学科特点
      1.新闻学-年轻的实践性学科
      与哲学、文学、史学、数学等历史悠久的学科相比,新闻学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学科。数学等学科往往是以大量公理、定义和公式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例如,古巴比伦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将数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古希腊时期出现了古希腊数学通史《几何学史》。古希腊学者视数学为哲学之起点,把数学当作“学问的基础”。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的数学文本中也出现了基础数学的相关知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费马等数学家创立了解析几何。
      新闻学的诞生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后期。德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研究论著和新闻学研究机构。从科学角度来说,拥有了专职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专门著作,标志着新闻学具备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
      此外,新闻学带着鲜明的新闻实践烙印,具有应用性学科的特征。与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相比,新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新闻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悠久历史相比,新闻学科的诞生远远晚于新闻传播活动。当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进入原始社会,人类就借助各类标记、器物开始了早期的传播活动。《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记事,体现出人类早期传播活动中信息传播与新闻传播杂糅的特征。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传播内容逐渐丰富,传播载体不断发展,以大量的新闻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了新闻学学科体系。总而言之,“新闻实践是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的基础,新闻教育服务于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新闻研究为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①。
      从诞生时间来看,新闻学远远晚于哲学、数学等学科,新闻知识和理论的抽象化程度难与哲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相媲美。但是从发展速度来看,新闻学自诞生以来,便快速发展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交融,逐步形成了自己专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领域。
      2.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揭示人类新闻活动规律、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一门社会科学。新闻学是研究新闻媒介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以及怎样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一门科学。“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对社会的反作用。”②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恩根据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人类科学正在显示出突破原有学科界限的新趋势,他在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指出,原有学科的邻接领域将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一个多世纪以来,新闻学不断吸收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科学、历史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关成果,研究范畴日益清晰,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学科。换而言之,新闻学是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边界诞生出来的一个年轻学科,其学科特性既体现在与上述学科之间相关联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又体现在自身鲜明的开放性、综合性和跨越性。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社会的来临,新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人类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独立学科。它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日益显著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二、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地位
      1.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现代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包括四个部分: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及特征,揭示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传播现象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理论新闻学注重使用逻辑推理、思辨等定性研究方法,近年来也开始采用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材料的科学统计、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总结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进而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指导。理论新闻学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侧重于对新闻业发展趋势、内在动因和外在驱动力的分析和探索,力图建构新闻业发展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模式,提炼人们对新闻传播发展规律的认识:中观研究侧重对传播体制特点的考察,力图揭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特征及关系;微观研究注重对不同媒体和新闻事件的剖析,侧重对具体问题和具体现象的探察和考证,旨在挖掘具体事件和各类媒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历史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历史新闻学采纳历史考据、比较分析、统计计量的研究方法,遵循马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探讨人类新闻传播历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历史新闻学可分为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和专门史研究。通史研究是对全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传播历史进行的全过程研究,断代史研究是对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新闻传播活动或新闻业进行的横断面研究;专门史研究是对通史和断代史中某个媒体、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以及特定新闻主题的研究与分析。中国学者往往将新闻史分为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研究兼具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视角。而外国新闻史研究以宏观研究为主,微观研究为辅。
      应用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和一般规律等问题。从新闻传播流程角度来看,新闻传播业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摄像、广播电视实务、网络传播实务等。这些新闻传播业务的研究,实践性、操作性强,不仅是当代新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历史经验的积累,是兼具系统性
      和规律性的应用性理论。
      管理新闻□□用管理理论,研究新闻媒介的组织设计、生产和传输管理、广告经营等经济运作方式和管理特征。新闻业是一种公共性质极强的特殊信息服务行业,媒介经营管理包括对新闻媒介的生产流程、内容传输、广告经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以及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运作特征的综合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之前,我国对新闻业经营管理方面甚少研究。自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闻业的产业功能.新闻媒介的市场化日益凸显,新闻业的传播功能与产业功能如何协调统一,如何建立高效的运行与发展机制成为中国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新闻学在学科目录中的地位
      1998年,在□□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学科目录中,文学门类下设三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由此,新闻传播学由过去的三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2011年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新闻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学下设三个三级学科: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传播学下设三个三级学科:广告学、公共关系、编辑出版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起过催生作用,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也包括新闻舆论。在网络媒体诞生后,新闻学与传播学融合互动的特质,既彰显于媒介实践之中,也在学科目录和新闻传播教育中有充分体现。
      一般认为,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是涵盖广泛的传播学研究的一部分,属于专业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属于社会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与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交叉之处。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有较大差别。
      新闻是诞生于报刊新闻时代,最初偏重于业务研究(“术”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为对各类新闻媒体传播规律的研究,传播学诞生于电子新闻时代,侧重于理论研究(“学”的研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媒介及其活动,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既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书籍、电影、互联网和手机,也包括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态。新闻学以“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通信科学、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不同,在人才培养上也走向不同目标。200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凯里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提出三个原则:第一,新闻或新闻教育不能和广告、传媒、公关或广播视为一体;第二,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新闻不能与媒体或传播混淆,第三,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称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认为,新闻学的精髓在于:系统地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讲求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全面性以及新闻的专业经验。新闻学是为社会和公众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无冕之王”,而后者是为各种利益集团服务的。
      第二节新闻学的发展演变
      新闻学研究是在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产生的,它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总结概括和规律提炼。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学研究往往呈现出滞后于新闻实践而又指导新闻实践前行的特点。
      一、西方新闻学的发展
      西方新闻学发轫于18世纪,19世纪末在德国初步形成。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史专著,作者追溯了德国报纸期刊发展的历史,从宏观角度揭示了报业活动的客观规律。1895年,德国科赫教授在海德堡创办了最早的新闻学研究所,这标志着新闻学在欧洲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出现重视新闻职业教育的趋势。189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立新闻学讲座,1903年密苏里大学创办新闻学院,1912年哥伦比亚大学开办新闻研究生院,1916年英国伦敦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课程。新闻专业教育的兴起,也带动了新闻传播研究成果的涌现。
      1922年,美国著名记者、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的《公众舆论》书出版。此书形象生动地分析了舆论的来源、舆论的形成途径和形成机制、舆论产生的结果以及舆论的主体公众,第一次全面梳理了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命题,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同时,这本著作对刻板成见、拟态环境、公众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进行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
      1923年,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卡斯珀·萨拉西埃尔·约斯特(1863-1941)的《新闻学原理》一书出版。这本著作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范围进行了最早的描画,从阐释新闻究竟是什么入手,分析了新闻应该遵循的标准以及新闻对公众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论述了新闻的目标和理念:通过对新闻业本身的思考,指出新闻业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新闻最佳报道的原则,解释新闻的激励作用。
      上述两本著作已成为美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是美国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1956年,由弗雷德·S.西伯特(1902--1982)、西奥多·彼得森(1918-1997)、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三位美国学者撰写的《传媒的四种理论》(又译为《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这本著作从新闻业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下新闻媒介的控制和自由问题,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传媒的四种理论》开创了比较新闻学的先河,填补了大众传播研究的空白,也标志着传统新闻学与大众传播研究融合发展的开端。
      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新闻学研究更加侧重对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体制的研究,吸收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新闻学封闭的研究领域,
      二、中国新闻学的萌芽与早期发展
      1.中国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及思想
      早在汉唐之际,中国就出现了古代报刊。西汉时期出现了书写在竹简和绢帛上的“邸报”;唐玄宗时期出现的“进奏院状”是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宋代出现了由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清代除了官报“邸报”之外,在北京还出现了民间报房,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统称“京报”。
      鸦片战争后,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新闻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创办了一批具有现代报纸版式特征的商业化报刊,如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等。这些近代报刊体现着近代国人的新闻传播理念,成为他们变革社会的舆论武器。
      最早倡议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他受西方制度的影响,在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整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并高度评价了报纸(“新闻篇”)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洪仁玕提出了实现民主权利的办法: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他认为新闻要服务于政事,强调“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常变”。他建议设置新闻官,“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他重视“人心公议”,“由中下而达于上位,则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洪仁玕试图通过“新闻篇”把“人心公议”推荐给当政者作为施政参考。可以说,《资政新篇》的基本精神是向西方学习,力图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2.近代新闻学的起步
      中国最早论述报刊功能的人是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1828-1897)。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中国第一份倡导变法自强的报刊《循环日报》,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曾撰写了三篇专论:《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这三篇专论在中国新闻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最早的报学专论,开启了我国近代报业理论的先河。三篇专论集中阐述了他对办报的见解。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一文刊发于1878年的《申报》,王韬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报纸的功能为“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为此,报人应“指陈时事,无所顾及”,当局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并引用尧舜纳谏的传说,论证言论自由的合理性。
      戊戌维新运动前后,中国报刊研究进入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为主导的历史阶段,批进步知识分子不仅创办了报刊,而且通过在报刊上刊登政论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反映舆论、倡导自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派报人郑观应,梁启超的观点代表了这一个期新闻思想的主流。
      郑观应(1842-1922)是较早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源于政治制度的知识分子。1894年他的《盛世危言》一书刊印,此书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提出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多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盛世危言》中的“日报”篇提出报纸能使读者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事,在“通民隐,达民情”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主张各省创办日报,以使“民心无不惬,民志无不伸”。
      梁启超(1873-1929)在他56年的人生中,有长达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闻实践,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有29家。1901年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一文中指出,报纸应该“脱离一党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国报之范围,且更努力渐进,以达于世界报之范围”。他提出报纸是“耳目喉舌”,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梁启超的新闻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新闻学研究正式拉开帷幕。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由时任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起组建并担任会长,北大教授徐宝璜和著名报人邵飘萍担任研究会导师。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简章,规定其宗旨是“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研究会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之一。
      徐宝璜的《新闻学》(1919年出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出版)、戈公掘的《中国报学史》(1927年出版),这三本著作被称为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徐宝璜的《新闻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全书共14章,6万余字,主要从新闻的定义、新闻的价值、新闻媒体的性质和职能,以及报纸的编辑、采访、评论、发行诸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虽然这本著作的多数观点源于西方,但是与当代的新闻观念有相通之处,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实务研究著作,邵飘萍以自己的采访实践经历为主要内容,融合了他赴欧美、日本考察后的体会,是对新闻采访和写作、记者修养等新闻实践的理论概括,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此书立足实际应用,力求指导记者进行实际采访。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新闻史专著。这本著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械理了中国报纸产生及发展的历史,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严谨的考证方式,对从汉唐到“五四”运动前中国报纸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勾勒了中国新闻业形成和发展
      的清晰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内容。
      中国早期的新闻研究者,大多受到美国或者日本新闻学的影响,研究观点吸收了西方新闻学,可以说与国际前沿接轨。
      三、马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后,马主义新闻理论和报刊思想被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时就吸纳了世界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从建党时期重视党报党刊的指导性,到长征时期强调党报的组织性,再到延安时期正式开始对新闻理论进行系统整合,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延安整风运动及解放战争时期诞生了三篇有关马主义新闻理论的经典文献,这代表着中国出现了本土化的、系统的马主义新闻学研究。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解放日报》开始改版。自1942年9月至1944年2月,《解放日报》刊发了一系列探讨党报理论的文章,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1943年9月1日《解放日报》刊发的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篇文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作者从哲学高度阐述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强调“只有把尊重事实与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这篇文章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物,也是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的中国第一次新闻改革的产物,它提倡新闻传播要实事求是,提倡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奠定了基础。
      延安整风时期成型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闻学,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同时也暴露出两方面不足:第一,对于党报的民主监督功能认识不足,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论述很少;第二,向苏联学习的片面性致使新闻宣传中
      出现了一些僵化死板的做法。①
      1948年4月2日,毛在山西兴县接见《晋绥日报》工作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即《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在此次讲话中阐述了党报的作用、任务,办报的路线、方针和党报的风格等一系列问题,总结了土地改革中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后的进步,指出反对“左”的偏向的必要性。在这次讲话中,毛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党的办报路线:“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1948年9月至10月,为了使新闻战线的同志迅速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社和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10月2日,刘在学习会上做重要讲话,即《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刘阐明,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座重要桥梁,党依靠它联系群众、指导群众、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又依靠它把人民的一切活动、情绪反映上来!,帮助党了解情况。刘指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以及马列主义观点,而且有权考察党的政策的正确性。
      上述三篇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马主义新闻理论的经典文献,它们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马主义新闻理论研究的成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把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学研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新闻业“以苏俄为师”。在新闻学研究中,翻译了大量苏联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出版了一些访苏媒体经验汇集,系统地学习列、斯的办报实践和办报思想。但是,在学习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和机械搬用理论倾向。
      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新闻改革。1953年至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民日报》对于新形势以及这种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缺乏了解和把握,正如后来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李庄所说:“多数同志长期在农村根据地办党报,惯于直接代党政机关发言,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导。50年代中期,报纸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读者的要求,同游击战争年代都有了很大变化,但报纸没有及时研究分析,对新情况视若无睹,对读者的合理要求表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麻木。”具体表现为:一,内容贫乏、单调,报道面太窄,尤其对人民生活关注太少。二,新闻少、质量低。三,组织问题讨论太少。这种情形下,报纸改版被提上日程。
      这次改版的目标是要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报纸”。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中提出改版的主要目标是:“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生活里重要的、新的事物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是通都大邑的,或者是穷乡僻壤的,是直接有关于建设的,或者是并不直接有关于建设的,是令人愉快的,或者是并不令人愉快的,人民希望在报纸上多看到一些,我们也应该多采集、多登载一些。”“第二,开展自由讨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社会成员不可能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抱有一种见解。党和人民的报纸有责任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勉强的方法。…为了便于开展自由讨论,我们希望读者注意:在我们的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虽然是经过编辑部选择的,但是并不一定都代表编辑部的意见。”“第三,改进文风。……在过去,我们的报纸上虽然也登过不少好文章,报纸上的文字虽然也逐渐有些进步,但是整个说来,生硬的、枯燥的、冗长的作品还是很多,空洞的、武断的党八股以及文理不通的现象也远没有绝迹。我们希望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从六个版增加到八个版:一版是要闻;二、三版是国内经济(二版着重工业和交通,三版着重农业和商业),四版是国内政治,包括党的生活、首都新闻或地方通讯;五、六版是国际版;七版是学术文化版,八版是文学副刊和广告。原来的读者来信专页取消了,读者来信分别登在各版上。改版后,头版经济新闻增多,会议新闻减少,新闻篇幅精简(每条新闻只报道一个事件)。新闻报道范围扩大,出现了很多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报道。言论方面,批评性文章增多,特别是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讨论,报上营造出一种自由讨论、独立思考的氛围。另外,报上副刊文章的增多,广告的出现以及版面的编排等,报纸向着人民实际需要的方向转变。
      《人民日报》改版带动了全国报纸的改革,中央和地方党报积极探索办报新思路,充实内容、活跃版面,努力满足读者需求。这次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尊重新闻规律的一次探索,为新闻学研究留下了丰富而可贵的思想成果。
      然而,1956年的新闻改革仅仅进行了半年多,便由于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而被迫结束。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长达20年的时间里,“阶级斗争工具论”成为新闻学的核心理论,报纸被认为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闻界开始深入开展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办的高等院校新闻教育也得以恢复。20世纪80年代末,新闻观念的转变已势不可当,重大事件公开报道、新闻商品性、新闻自由、舆论导向等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出版,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系统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专著,全面阐述了新闻传播规律及新闻业的性质、特点及功能,提出了中国新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基本框架等独创性观点。
      随着新闻观念的开放、转变,新闻媒体管理体制随之而变,新闻媒体报道方式、报道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被引入中国,新闻媒体的信息功能、受众与传播效果等日益成为新闻学研究关注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中国新闻学研究更加关注党报的舆论引导艺术、市场化媒体的经营管理。据不完全统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至今,我国已出版新闻理论、新闻学概论等著作、教材400余种。此外,还有众多新闻理论方面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及其他研究性论文。当前新闻理论著作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闻起源。阐述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中的信息交流,批驳新闻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本能等唯心论。
      (2)新闻定义。介绍各类新闻定义,指出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等特点。
      (3)新闻真实。阐述新闻真实的重要意义,论述新闻真实的内涵,分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4)新闻价值。介绍中外关于新闻价值的各种定义,分析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内涵。
      (5)社会主义新闻的基本特性。老“五性”(党性、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新“五性”(信息属性、舆论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商品属性)。
      (6)新闻业的产生、发展、性质、社会功能。简述中外新闻业发展的动力及基本规律,论述新闻业传递新闻信息的共性和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个性,论述中国新闻业的双重属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介绍新闻媒体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等方面的功能。
      (7)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对新闻自由的来历、含义、条件进行介绍,阐述马主义的新闻自由观,对新闻控制进行分类阐述。
      (8)舆论监督。论述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介绍舆论监督的原则、方法。
      (9)媒介批评。研究媒介批评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介绍国外媒介批评的理论流派,构建中国的媒介批评。
      (10)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修养。介绍新闻从业者的政治修养、业务修养、道德修养,介绍《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要求。
      童兵教授认为,除了上述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以外,“当前新闻传播的几个令人感兴趣
      的问题是: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民意表达与舆论引导、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流言防治与知情有度”。
      总的来看,新闻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还镌刻着党报理论的印记,呈现出“两多三少”对西方新闻理论研究多,对新闻基础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多,对本土新闻理论的体系建构少,对中国新闻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分析少,对新闻理论内部逻辑关联的梳理少。21世纪以来,社交媒体等的出现也为新闻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新闻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新闻调控、新闻传播与社会运动等话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本章小结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揭示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产生过催生作用。一般认为,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
      现代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西方新闻学发轫于18世纪,19世纪末在德国初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传统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出现融合与共同发展的态势。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新闻学研究侧重对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体制的研究,吸收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新闻学封闭的研究领域。
      中国近代新闻学研究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第一批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现之际。戊戌维新运动前后,郑观应、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讨了报刊在反映舆论、倡导言论自由方面的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新闻学研究正式拉开帷幕,出现了新闻理论、新闻实务和新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马主义新闻理论的三大文献:《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为中国本土化的马主义新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学研究几经坎坷,直到20世纪80年代步入正常发展轨道。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改版是中国新闻业的第一次改革,是党报探索尊重新闻规律、尊重读者的一次有益尝试。随着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闻学研究陆续引入传播学的一些概念与方法,并把研究内容拓展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