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3、温右新事! ...
-
东宫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逛的地方,一草一花一木,一楼一阁一院,除了住在里面的人不太一样以外,其实与太极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武媚娘邀温希文共游东宫,看似是闲庭信步,实则是找个由头与温希文叙话。二人漫步其中,武媚娘不时提及前朝温右温主簿的趣闻轶事。
话说这位主簿毕竟是在工部挂了九品芝麻官,终归是要去述职的。尤其是大唐皇家实验室进入正轨之后,阎立本便不如以前一样,天天驻扎在实验室里。由于工部尚书年事已高,近来身体抱恙,难以外出处理公务,因此身为工部侍郎的阎立本便肩负起了实际上的工部尚书之责,便更加难以同以前一样,帮温主簿代领俸禄。
阎立本深知这种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计,但无奈李世民得知温右的情况后,私下里严令他不得外泄。这使得阎立本倍感头疼,心中不禁对当初为了抢人,仓促之间在李世民面前举荐温右的决策,产生了一丝悔意。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当时可能是被温右的才能迷惑,没有深思熟虑,才导致如今这般进退两难的境地。
然而,正如开弓没有回头箭,阎立本也深知他不能立刻将温右撤职。这样做不仅显得他决策轻率,更会令朝野上下对他产生质疑,甚至可能影响到他的声誉。
阎立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帮忙瞒着,暗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难免会出现疏漏。某一次,吏部按照惯例准备下发官员们的俸禄,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温右的。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阎立本却被李世民紧急派出城外办事,事发突然,他连何时回来都未曾告知便匆匆离去。
在大唐贞观年间,虽然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们生活奢华,但对于像温右这样的小官来说,他们的生计几乎完全依赖于每月的俸禄。因此,吏部的小官们对待俸禄的分发总是格外小心,生怕有丝毫差错。这次,这位小官更是格外用心,见着阎侍郎不在,便自行问了工部的人该怎么办,希望能够尽快将俸禄送到温右的手中。
然而问遍了工部所有官员,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
吏部小官便去查官籍,准备给人送到家里去。
不查不知道,温主簿的住址竟然是空的。
小官心中不禁生出了疑虑,他也是经历过大隋的人,想起了前朝大隋时期军队中曾发生过的吃空饷、虚报人数的丑闻。但随即他又摇了摇头,心想这毕竟是在大唐的尚书省下六部,天子脚下,谁敢如此大胆行事?
于是小官又去找上面继续问,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个事情,这才问到了时任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头上。
长孙无忌最初以为这不过是下面某个小官的疏忽大意所致,于是他狠狠训斥了那位小官一顿,骂他为何连这种小事都要惊动到他这位吏部尚书。若是天天处理这种事情,他这个吏部尚书干脆什么大事也不要做了。
不过长孙无忌还是下令派人去调查温右的下落。
然而,经过一番努力,却一无所获,甚至连温主簿的住址都未能找到。
长孙无忌终于开始重视起来了,开始查这个温右是怎么一个途径进到大唐的官僚体系里的。
一查:阎立本举荐,李世民特批。
这样的结果让长孙无忌感到十分头疼,他不明白以皇帝陛下的身份,为什么会特批一个九品小官进入官场,而且还没有和他这位吏部尚书商量过,甚至连通个气都没有。
于是乎长孙无忌就去找李世民询问情况。
李世民自然洞悉朝廷中的种种细微末节,对于温主簿这个人,他心知肚明其中的曲折与猫腻。因而,他淡淡地表示,俸禄发放的问题并非大事,只需确保此事不引起过大的波澜和议论。
从最初的吏部小官,到最终惊动了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此事在官场中已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中间的时间间隔虽不长,但足以让消息在朝野之间传播开来。很快,这起关于温右温主簿的俸禄疑云,便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逐渐演变成了朝堂上的一桩热议之事。
传言如同一股无形的风,在朝廷中四处蔓延,最终传到了魏征的耳中。
魏征那个较真的性子,先是自个儿去查。门下省有着监察皇帝的职责,而他本人又曾是御史台出身,对他来说这简直是老本行。
经过深入细致的核查,果然发现了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之事。暂且不提其他,仅仅是关于温主簿的官籍档案,便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
魏征早已耳闻长孙无忌曾私下找过李世民议事,深知当今的皇帝陛下想要糊弄此事,便选择在朝堂之上直面问题,直接向李世民发难。
武媚娘泠泠笑道:“你是未曾目睹当时陛下的脸色,那可真是一言难尽,难堪到了极点。”
对于朝堂上流传的八卦传闻,温希文只是随意听听,并未过多放在心上。她所在意的反而是另一件事情:“你是怎么知道这消息的?”温希文好奇地看向武媚娘,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探寻之意。
武媚娘道:“这事儿如今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了。”
“哦?连陛下那日的神情都已被众人所知了吗?”温希文眉头轻佻,对武媚娘说得真实性表示怀疑,“你说得如此详细,仿佛自己就在现场亲眼所见一般。还是这些不过是你的臆想,或是从哪里听来的道听途说?”
武媚娘笑道:“我自有办法。”
“什么办法?”
武媚娘却故意卖了个关子:“那就不能这么简单告诉你了。”
温希文的神情中流露出些许失望,她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之前可是帮了你不少忙,尤其是在实验室的事情上。你接手时那般局促不安,最后还是求助于我。我尽心尽力地协助你,让实验室得以顺利运转。可如今,你居然连这么点小事都不愿告诉我,真是让我有些心寒。”
温希文提到的实验室,是她一手建立起来的,其中的理念和设备都是业界领先的。武媚娘接手时,面对如此先进的实验室,确实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最终不得不向温希文求助。温希文回想起自己当初为了帮助武媚娘,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可如今却得不到对方的信任,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失落感。
“姐姐莫要失望,姐姐帮了我这么多,我自然是铭记在心的,只是我还是想要请姐姐帮我。”武媚娘笑道:“之前的事情,温姐姐考虑的怎么样了?”
“考虑?我需要考虑什么?我们之前讨论过什么事情吗?”温希文的脸上满是迷茫,显然对于武媚娘所说的事情毫无印象。
武媚娘便笑着再次提醒道:“温姐姐,你忘了吗?之前我曾与你提起,希望你能够扶我一把,助我入前朝的事情。”
然而温希文早就把这事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又听到武媚娘这么一说,便打着哈哈:“哎呀,这事儿我真的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你瞧我这记性。”
武媚娘没有丝毫不耐:“那姐姐现在怎么想得呢?”
温希文继续打哈哈:“再说吧再说吧。”
武媚娘也不再追问。
两人又在熟悉景色中逛了一会,温希文就遇到了脸色焦急的王英。
王英也瞧见了温希文与武媚娘两人,便先告了个礼,接着道:“哎呦温良娣,您怎么在这儿啊。太子殿下在东德殿等您多时了,陛下也快来了,您赶紧着吧。”
温希文听了,微微一愣,道:“这便来。”两人便逛回了东德殿。
此刻,东德殿内已是热闹非凡,宾客满座,人声鼎沸。华灯初上,殿内的光影交错,众人围坐一堂,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酒器在灯光下闪烁,琼浆玉液在杯中摇曳。
乐师们在一旁默默奏响着悠扬的乐曲,琴音、笛声与鼓点交织在一起,整个东德殿都沉浸在一种欢乐而和谐的氛围中
宾客们身着华服,或坐或立,或交谈或笑语,觥筹交错间,觥筹交错间,清脆的碰杯声此起彼伏,犹如乐章中的节拍,为这热闹的氛围增添了几分节奏感。
温希文与武媚娘步履轻盈地穿过东德殿的长廊,到各自的位置入坐,紧接着,一阵高亢而洪亮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开来,那是内侍的高声通报::“陛下驾到!”
“陛下驾到!”
“陛下驾到!”
整个东德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庄重肃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殿门之外。
只见一位身着金黄龙袍,头戴紫金冠冕的身影缓缓走进殿内,便是大唐的皇帝陛下李世民。
众人起身行礼,一阵整齐而洪亮的声音在殿内响起:“陛下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笑着接受了众人的行礼:“众卿免礼吧。”接着便落座于宴席正中心最高处。
众人也随之落座。
李世民笑道:“今日,朕在此与众卿共庆喜事,太子嫡子平安降生,为我大唐添得一位皇太孙。此乃皇室血脉之延续,国家未来之希望,实乃天下之大喜!”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皇帝陛下的这句话信息量极大,便是将刚出生孩子的名分给定了下来。
“皇孙诞育之喜,朕深感欣慰,故诏令天下,见禁囚徒皆降罪一等,以示朕之仁德,为皇孙添福添德。”
群臣便跟着纷纷赞叹皇帝仁德明智。
“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各加勋官一转,以表朕对朝臣之嘉奖。”
此言既出,群臣更是欣喜万分,更有甚者乃至于出列跪拜,感激涕零,纷纷表示将更加勤勉尽职,以报皇恩。
“为庆此盛事,朕决定天下大酺五日,又与五品以上官员于东宫大宴五日,方可罢休。”
“陛下圣德,大唐四海咸宁。”群臣后妃均口呼万岁。
“今日,朕与众卿共庆盛世,共享天伦之乐。酒已斟满,佳肴已备,大宴开始!”
随着李世民一声令下,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乐声悠扬,舞姿翩翩,酒香四溢,佳肴满桌。李世民举杯邀月,与群臣共饮,畅谈天下大事,共话国家未来。
东德殿内仿佛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举杯畅饮,畅谈心事,享受着这难得的盛宴时光。
气氛正热烈,一位姓萧的御史起身,举杯向众人示意,随后放下酒杯,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如今气氛正热烈,大家便不如玩个游戏,行酒令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