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一世长安(9)(修) ...

  •   赵瑗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前世的他在人渣养父赵构的阴影下,数十年如一日活得如履薄冰、循规蹈矩,哪怕后来身为帝王,却也无法一展宏图、建功立业。
      幸而上苍垂怜,给了他重来一世的机会,今生的他拥有了赵玖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让他感受到了前世从未有过的关爱和尊重。而赵瑗同样深知,自己身上的重担,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赵玖这个让他重获新生的父亲。
      因此,赵瑗也不复昔日的伪装,受赵玖影响,他不再如普通孩童的那样终日憨玩,也开始跟着父亲养鱼种桑,日常劳作不叫苦不喊累,父子俩的感情日渐深厚。
      赵瑗前世虽然当了二十七年的皇帝,却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这一世有了父亲的照顾与疼爱,赵瑗也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心境也变得更加明朗。
      如今父亲可是给了他一个好机会,如今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寄人篱下无所依靠的宗室子了,他也想学习爹爹做一个好皇帝。
      赵瑗下定了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成为像父亲一样有作为的君主,为这片土地和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他不再逃避了,依旧如先前一样,隔三差五的跑去军营,与那些同样背负着前世记忆的将领们相聚。他们坦诚相见,畅所欲言,共同追忆着曾经的辉煌与失落。
      正所谓发昏当不了死,即使是为了证明,他不是个废物,岳飞没有看错人。赵瑗深知,他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与重托。那些曾经对他寄予厚望、力主恢复山河的长辈们,他们的期望如同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主战派人士眼中的救星,他们渴望将他立为皇储,期待他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收复失地,重整河山。
      然而,命运却如此捉弄人。在他登基之前,那些长辈们大多已因各种原因离世,而剩下的几位在临终之际,恐怕也带着对他的失望和对赵宋王朝的绝望,而他最终也不堪重负,含恨而终。
      让信任自己的长辈失望,这实在是非常痛苦。
      虽然赵瑗心知肚明,曾经的错误与失败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抹去,但他也明白,唯有勇敢面对,才能证明自己并非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废物,才能证明他能够承担起这份重任。
      然而这些经年宿将的态度却比赵瑗所预计的要温和得多,就连曲大的那张出了名的臭嘴都没有损他一顿。毕竟他们前世的悲剧,根源大部在于自五代残唐以来武将外忍内残的作风,太宗上位手段又不光彩,以及他这一系对太祖“崇文抑武”祖训的曲解,以及对武将深入骨髓的忌惮,国策坚持守内虚外的祖宗家法,因而文官压迫武将过了头。大家一致达成了默契,要怪还是得从头怪起。就算是杀一个助助兴,也得从雪乡二牲和赵老九杀起,然后是太宗赵光义,再是真宗赵恒,根本轮不到眼前尚且年幼的太祖血胤。
      “殿下,这不是您的错。我们都知道,您已经尽力了。您是个好孩子,是个好官家。”宗老元帅这番话令赵瑗甚为感动,但他心中有愧,因为前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北伐,这一次他不想让他们再次失望了。
      即使前路艰难,充满荆棘,他也要勇往直前。他要让那些曾经支持他的人看到,他赵瑗并非碌碌无为之辈,他有着自己的抱负和志向,他要为这片土地、为这个国家、为那些逝去的英魂,拼尽最后一丝力气。
      而赵瑗却不知,帅臣们之所以对他如此宽容,一半是与他前世那人渣养父赵老九对比出来的;而另一半,则是他所不知道的,另一个自己。而后者,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说出口的。
      放下了前世的痛苦和遗憾,赵瑗的心境,一日比一日明朗。这一点在他与帅臣们的相处中也很明显,与其在这些人老成精的长辈们面前继续装模作样,还不如坦坦荡荡的表现自己。
      虽然在大部分时间赵瑗还是认真尽力的扮演一个聪明却淘气的小孩子,撒娇撒痴。但在与帅臣们、与父亲赵玖等极少数人相处时,赵瑗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性情。
      而在知道儿子是历史上那位宋孝宗重生后,赵玖便正式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赵瑗了,时不时地教他些为君之道。
      赵玖对赵瑗的期望很高,但他也明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快乐健康地成长。但他也知道,儿子前世在完颜构那变态手下讨生活几十年,可以说是被那个烂人PUA了大半辈子,心理问题想必不轻,搞不好还可能上升到了精神问题①,正如曾经神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赵瑗与神佑,实在是太像太像了,他们都对于某种让他们深恶痛绝的人与事物有着深切的PTSD,且这种精神上的伤痛几乎一直伴随着他们,直到死。
      神佑与赵瑗,两人命运迥异,宛如天壤之别。神佑幸运地拥有姊姊佛佑的深情陪伴,更有赵玖这位慈爱的爹爹作为她的坚强后盾。她生活在那个历经战火洗礼,却又正在重建希望、形势渐趋明朗的建炎时代。她的世界,虽然也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但总有那么一丝丝的温暖与安逸,让她能够从容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而赵瑗,他的境遇却是另一番景象。他深陷绍兴这个看似繁华却暗流涌动的泥潭之中,自从挚爱的发妻郭皇后离世后,他的世界便再也没有了那份可以抚慰心灵的温暖。然而,他不能沉沦,不能放弃。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成为他那些年幼子女的坚实依靠,成为他心爱的国家和人民的依靠,更要成为他自己的依靠。
      这就是神佑与赵瑗的不同命运。一个起初惨痛,余下的大半生充满了希望与温暖;一个开始时平淡幸福,却几乎一生都在孤独与艰辛中挣扎。
      因此,赵玖在严格要求赵瑗的同时,也不忘给予儿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自那夜父子俩交心同榻而眠后,赵玖便对赵瑗的关爱又上了一个层次。在关心宋对金及西夏战事之余的闲暇时间,他开始带赵瑗去汴京城的各处各种玩耍,父子俩一起吃各种好吃的,带他一同外出巡游,尽他最大的努力与耐心让儿子去快活。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赵瑗依旧是那个汴京城里喜欢偷跑的熊孩子,但哪怕是与他不熟悉的文武官员都开始意识到了,如今太子和从前那个终日乱跑疯玩的孩童有了点儿不一样。
      而在那些重生过不止一次的帅臣眼中,这一切的变化显得尤为明显。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都生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错觉,那种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的感觉,就像是一场梦魇般的回忆。
      那种错觉,就像是在他们的上一世,建炎十九年的天下缟素,得知杨沂中决然饮下毒酒追随世祖而去时,赵瑗身上所散发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平静到近乎冷酷的气息。
      然而,在那冰冷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熊熊燃烧的仇恨之火,那是一种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恨意。
      这种改变是好还是不好呢?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那些曾经经历过风雨的帅臣们,再次面对这相似而又不同的场景。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那种感觉既令人欣慰又令人惆怅。

      建炎六年②四月,燕京政变后,金国再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原议和。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群北方的豺狼注定会铩羽而归。
      如今这天下,正是风云变幻之际,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这其中的波折和变数,恐怕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预料。
      在金人提出的议和条件中,那岁币一项,实在是异想天开,荒诞至极,自然是被宋廷坚决果断地驳回。这一世,历史的车轮并未驶向那令人痛心的靖康之耻,那废帝与废太子父子二人,并未遭受昔日那般屈辱的命运,而是被分别软禁于少林寺与洞霄宫之中,每日写字作画劳动改造,以赎昔日的罪孽。
      那些曾经的金枝玉叶,那些曾经遭遇不幸的女眷们,如今也都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不再遭受战争的摧残与蹂躏。国土依旧完整,分毫未失。此刻的大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祥和。
      然而,金人的狂妄与贪婪却并未因此而止步。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竟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无理要求——金国枢密使、副元帅、魏王完颜宗弼欲以其女下嫁我朝太子赵瑗!
      金国全权使者乌林答赞谟此言,就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朝廷。上至官家赵玖,下至主战派重臣们无不瞳孔紧缩,面色凝重,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愤慨与屈辱。
      面对如此无理的要求,赵玖自然是怒不可遏,当场便断然拒绝。
      他厉声喝道:“金人如此狂妄,竟敢以此等要求羞辱我朝,简直是不知死活!我朝岂能受此侮辱,此事绝不可能!”
      然而,总有一些不知死活的士大夫,抱着侥幸心理,上书言两国联姻乃自古以来的邦交之道。他们竟大言不惭地声称,如今金主主动提出联姻,乃是对我朝的示好,陛下何不借此机会与金修好,共谋太平呢?
      这番言论一出,立刻遭到了李纲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怒斥那些士大夫不知羞耻,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尊严。而那些提出联姻建议的士大夫,还没等李纲骂完,就已经被盛怒之下的赵官家令人摘去了官帽,赶出了朝廷。毕竟这不仅仅是关乎个人荣辱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尊严与民族气节的大事。
      赵玖冷笑,金兀术这老狐狸,还真是会挑时候啊。他一方面想借联姻之事缓和两国关系,一方面又想借此试探大宋的虚实。
      只可惜啊,他打错了算盘。如今的大宋,如今的大宋,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一头觉醒的雄狮,等待着给予侵略者致命的反击。
      如今,宋金之间的局势已经愈发紧张,再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赵官家对于金人的求和之意,已然是铁了心的不予理睬。同理,太子赵瑗对金人的那些异想天开,更是嗤之以鼻。
      回首前世今生,宋金之间早已是血债累累,仇恨深重。即便抛开这些历史纠葛不谈,单是为了深爱的发妻,赵瑗也绝不会接受金人的条件。他深知,与这群虎狼谈和,无异于与虎谋皮,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父亲的坚定立场,更是让赵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不肯向敌人低头妥协的态度,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让人敬佩不已。
      赵瑗深知,只要有爹爹在身边,即便前方的道路再崎岖,再布满荆棘,他也无所畏惧,因为那份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给他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然而,若是换成他前世的的人渣养父完颜构,在同样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让自己成为完颜家的赘婿,赵瑗恐怕也早就陷入了无尽的绝望和痛苦之中。
      赵构的存在,对赵瑗来说,只有无尽的噩梦和痛苦回忆,而现在的父亲,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和依靠。

      “殿下认为,官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是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赵瑗被赵玖托付在宗泽府上,此刻的他正沉浸在魔方的世界里,小手灵活地转动着那些色彩斑斓的小方块。他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专注,仿佛这小小的玩具里藏着一个无限大的世界。
      上一世,这位大宋的定海神针,在国家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之际,能够挺身而出,以忠忱义气感召众人。然而一代抗金英雄、民族脊梁,最终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于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便与世长辞。
      而这一次赵官家的壳子里换成了一个爱国青年,也再没有了靖康之耻与南北宋之分,如今社稷有望,又得遇明君,加之撑过了前世的死期,这位老将直到建炎六年依旧是身体康健,年过七旬依旧精神抖擞,开弓上马都不在话下,每次赵瑗去府上探望时甚至还能抱着他跑马绕着汴京三大圈。
      这位历经风霜的老将坐在藤椅上,捋着长须,慈爱地注视着不远处正摆弄着魔方的孩童。他心中装着的是天下大事,却也忍不住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产生了几分好奇。虽然岳鹏举告诉他,这是个很好相与的孩子,也是个出色的帝王。但赵瑗毕竟曾是大宋的天子,是赵家的血脉。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宗泽对赵瑗的本性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他正直无私,清明在躬,宽厚仁孝,不失血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心思细腻,能够洞察人心,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想到先前金人第二次前来和议却空手而归,宗汝霖问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声音里透着一丝探寻与好奇。
      自然,宗泽在这里所说的官家指的不是赵玖,而是那具躯壳的原本的主人,赵瑗前世的养父,堪称人间之屑的完颜构,这一点一老一小两人心知肚明。
      赵瑗的嘴角勾起一抹微妙的弧度,他的声音虽轻,却带着几分难以名状的讽刺,“我个人的见解嘛,那位赵官家,他就是一个……活死人。”
      他这话,说得颇为含蓄,可哪怕是再愚钝的人,也能听得出其中的阴阳怪气。
      赵构可不就是个活死人,金人给予赵构的奇耻大辱,父兄被擒、母妻被辱、子女死于非命,可以说国破家亡,自己也被金兵吓得不能人道,因此赵构和金朝可谓是有着血海深仇。但凡是有一点血性的人也会高举复仇旗帜,而不是跪地求饶。
      可赵构偏偏未曾想过要向金人复仇,反而一意求和,奴颜婢膝的称臣构,偏安一隅,与秦桧那等奸佞之辈沆瀣一气,冤杀忠良。他与真正的尸体,唯一的区别,恐怕就是还会喘气罢了。
      这人,还真就是,薄情寡义、恬不知耻、自私自利、全无心肝。
      想起这人,赵瑗不由得冷笑,上辈子或许头三十年他还曾对赵构抱有过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天真地以为这位养父的所作所为,都只不过是被秦桧等奸佞之辈蒙蔽了心智。
      然而,季子的夭折,爱妻的离世,一双儿女死的冤枉,却碍于官家的颜面无法追责。这些悲痛和无奈,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次次狠狠地刺入他的心头,那份孺慕之情也随之化为乌有。
      而隆兴北伐的一败涂地,赵构的退而不休、玩弄权术,阻挠他继续北伐的壮志,甚至次子和三子的储位之争中还有他那好养父的影子,一桩桩一件件都让官家对上皇的怨恨一天天的加深。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竭尽所能,倾尽所有,去孝顺那位养育他的养父。他知道自己不能因私怨而忘公义,他知道自己必须保持那份孝心,哪怕这份孝心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真傻,当时真的是太傻了!
      能和卖国的奸细狼狈为奸的,还能是什么好东西,更何况还当他的后台和支柱!
      如今,再想起赵构,赵瑗甚至连憎恨都没有了,心中只剩下冷漠和疏离。
      压在心底的那些往事有些翻腾,赵瑗深吸一口气慢慢平静下来。
      今世终非前生。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一世长安(9)(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