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引 ...
-
1990年4月27日,天气晴。
今天是我老丈人死去的第三周,丧事已经处理完了。我和我老婆准备一起去打扫整理我丈人遗留的物品。
老丈人姓浦,名峰,有一个老婆,姓柳叫梅仙,但丈母娘在34岁时就去世了。说实话,虽然他是我的老丈人,但是我们没有过多交集,几乎像陌生人一样,即便是过年,也只是说几句客套话就走了。他住在乡下的一处平房里,虽说是乡下,但是仅一桥之隔,离家走半小时就能到达繁华的工业园区。他总是会送我们到桥边,目送我们离去,我依稀还能想起来他那孤单的身影。
“走吧。”妻子无力的说道。
我看着她泛红的眼角,心中不免心疼。她鬓角凌乱的发丝在风中浮动,仿佛是她心中一阵阵的触动。
我打开车锁,坐上车,开始向老丈人家出发。天气阴重重的,还有一阵阵的凉风,倒是舒服极了。我老婆靠着车窗,头无力的抵着玻璃下面的车门上,脸迎着风,面无表情的斜望着窗外,发泄着他的疲惫和哀伤。
来到老丈人家已经是下午一点十几分了,阳光虽然被云层遮挡着,但温度仍旧较早晨有所上升。老丈人的家很有趣,朝南是一条小河,北边也是一条河,而东边隔两家人正好是两条河交汇之处,可谓是三河环抱。从北边的铁门进去,通过一条长廊再左转,便能到大门口。长廊上爬满了紫藤,花朵还零零碎碎的开着几串,早听说这东西夏天也会复花。妻子从包里拿出铁门的钥匙,打开了铁门。开门的瞬间,一阵大风带着紫藤花的淡香扑面而来,这风连续不断,温柔又细腻。我们从长廊的中间往左转,来到了大门口。门口的边上摆着一排缸,里面种了荷花,荷花周边还种着一些菖蒲,二者伴随着风儿摇动,好不热闹。不过他们的热闹应该庆幸前几日的大雨,没使得这些荷花和菖蒲失了水,枯死在这,不然多少让人伤心。河边的风总是强些,到了这个小院子里,便没有停过,恰似我多年未归家的妻子,到了这个院子,泪已经开始不断了。
“父亲生前最喜欢菖蒲了。”边说边抚摸着菖蒲细长又带着油光的叶子。
“好啦,别感伤了,快点进去。”
她轻轻放下手中的叶子,迈了几步到大门口,打开了。
里面说实话不是很整洁,多少有些乱。我们二人只能尽量挑些好的拉回去,其他的找收废品的收掉。我们翻箱倒柜,寻找着一些有用的东西。东西多是一些没有用的,过期的八宝粥、没拆封的零食等,这些都是过年回来时送的。也有在衣柜口袋里,抽屉里翻到了两千多现金。
“诶,这衣柜里面还有件长衫啊。”我好奇的拿给老婆看。
“那当然,我父亲当年也是公子哥一个。”说着她接过我手里的长衫。
这件长衫虽说保存不当,有几个虫口,但他外面用的是湖蓝色万字暗纹缎,里面是吉祥纹的暗纹缎,非常精致,瑕不掩瑜。
“诶!这里有什么东西。”妻子摸着长衫的下摆说道。这长衫下摆有个暗口袋,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
妻子小心的伸手拿了出来,是一块鹅黄色的软缎,大小和手帕差不多,叠的四四方方的。打开一看,软缎上是几行非常秀丽工整的字。细看其实是一封信。
“浦兄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四月初六,荷亭见。
锦华”
我和妻子都很诧异,我看看他,她看看我。我们俩都知道这里定有什么故事。
“锦华是谁?”我问道。
“我也没听说过,或许我们要去问问老一辈。”
“你还知道谁和你家有关吗?”
“杨叔叔,隔壁前面那户,曾经是我爸家佣人。”
“那先收拾,待会去问问吧。”
等到收拾好,已经傍晚了。我们走到杨叔叔家,杨叔叔正好在喂鸡。他虽然已经82岁,但身体依然很健朗。
“杨叔!”我老婆喊。
他放下菜叶子,转过头来,仔细看了一眼。
“浦柳青啊。”
当我们走近,他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
“杨叔,您好啊!”柳青热情地打着招呼,与杨叔握了握手。杨叔的眼里满是欣喜:“哎呀,你们俩来了,真是太好了!快进来坐。”
他们走进了杨叔家的院子,院子里的丁香花开得正艳,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阳光洒在院子里,宁静而温馨。
杨叔让我们夫妻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坐下,自己也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他语气温和地说:“浦哥死了,你们俩要节哀啊。最近过得怎么样啊?”
叶青回答道:“挺好的,谢谢杨叔关心。我们俩工作都挺顺利的,生活也还好。”
杨叔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那就好,那就好。你们俩都是好孩子,我看着你们一路成长,现在都过得这么好,我心里真是高兴。”
杨叔的妻子端来了一壶茶和几杯清茶,放在他们面前的木桌上。她亲切地对我们夫妻说:“来,喝茶。这是碧螺春,特别香,别伤心了。”
我们接过茶,笑着道谢。
“害,浦哥也是个可怜人。”杨叔的妻子摇摇头,叹息道。
“是可怜,那么早就没有了老婆。独自一个人照顾孩子。待我们也还那么好。”杨叔惋惜道,眼角不由得闪出了泪花。
“杨叔,说到我爸,你知不知道锦华是谁?”
杨叔惊了一下,说道:“你爸没和你说过吗,你妈的弟弟啊。不过去世的早,23岁就死了。”
“哦哟梅仙的弟弟啊,也是可怜人。她母亲难产生下的他,然后就去世了。当时五六岁时候吧,生了一场病,然后就身子不好了,药不离口那种。”
“杨嫂怎么知道的?”我好奇的问。
杨嫂得意的笑了笑,说:“我怎么不知道,我十五岁就被卖去去伺候他了。当时你丈母娘家还是大户人家,高墙大院,多少佣人出出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