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一天 ...
-
洗完澡,确实人清爽了不少。
习微的办事效率很快,在早饭前就借到充电器。
看着手里三合一的线,沈应淮想着有总比没有强。充上电至少可以和外面联系。
习微看出沈应淮的情绪,尴尬的笑了笑:“我问了不少家,就问到了这种的,应该也能充吧。”
沈应淮睨了一眼习微,女生的皮肤是很健康的黄色,眸光明亮,脸颊泛着红色。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女生这种表情,腼腆,清秀的和外面的繁山一样,绿意盎然。
他摇头:“没事。”
见手机插上充电器,屏幕亮起应该是可以用,习微放下心来没在说话。
外面堂屋张兰英在叫吃早饭。
沈应淮和习微一起出房间。没想到还有杨灿和张哥,还有个他不认识的小男孩。
杨灿正在屋檐下逗着只小花猫,明显精神的很,主动和习微沈应淮打招呼:“早啊,沈老师,习微姐。”
“你们怎么来了?”沈应淮问。
杨灿起身:“习微姐今早叫海娃来说,让我们来这吃饭呀。”
海娃就是屋里坐着的小男孩,看着也不过十一二岁,穿着很大的蓝白色校服。黑黝黝的脸上能一眼看见一双眼睛。
他有些勤快,杨灿说,他一到习微家就帮张兰英喂鸡喂猪,背着比人还高的背篓,割了好大一堆草。
几人进了房间。
习微叫四人坐着,自己转身进了厨房。
昨天天黑没认真看,沈应淮这才认真的打量着房子。
古宁寨都是木制吊脚楼的构造,结合屋子里的陈列,还有村民的衣服,因该是少数民族的村落。
而习微家的房子是个L形长条形,只有最中间的是二层构造,房檐像牛角一样高高朝天。
房子正中间是堂屋,房间本来不大,老式的木桌放在大厅,而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张装裱好的遗照。
沈应淮猜测,应该是习微的父亲。照片里的男人一个国字脸,皱纹遍布着他的皮肤留下岁月的记忆。
转角的小门进去就是厨房,因为人多一时间狭窄起来。
见张兰英和习微在厨房忙活,沈应淮也一起帮忙将面条端到桌上。
张兰英笑道:“人多还是要快一点。”
等碗筷齐整,就开动。
张兰英做的是清淡的挂面加了几根空心菜,桌上放的辣椒酱。
她见着几人吃着,将辣椒酱往前推了推:“我没怎么调味也不知道合不合口味。你们年轻口味重,就加一点辣椒酱。”
杨灿及其捧场,放了点辣椒酱,连忙点头:“阿姨,您这辣椒酱做的真的好吃,比外面卖的都好吃。”
夸赞让张兰英合不拢嘴,又将自己腌制的榨菜拿了出来,让大家品尝。
沈应淮也尝了一些,确实好吃。辣椒的香辣裹着里面小块的萝卜丁,爽脆鲜香,刺激着他的口腔。
外面的雨依旧没有停,甚至越下越大。沈应淮通过大门看见外面的雾,心里还想着下山的事。
习微没有说话,给海娃挑了一筷子的面条问:“海娃,你还在长身体,多吃点。”
“谢谢微姐。”
习微问:“你爷爷还没松口?”
海娃摇头:“今早上明曲叔来了,爷爷说死都不搬,我和姐姐劝了好久。”
习微没在进行这个话题:“暑假作业做完了吗?”
海娃吃了一大口面,说着:“要完了,但是没有本子了,原本打算今天赶场去买的。”
习微叹了口气,摸了摸海娃的头:“我屋里有,你一会自己拿,给你姐也带两本。”
海娃点头。
听着习微和海娃的方言话,沈应淮一行人也只能半蒙半猜,他看着外面,翻着碗里的面:“这雨要下多久?”
“我也不知道。”习微低头吃了一口面条,她也希望不要在下了。
……
山上的清晨忙碌,张兰英叫海娃一起去喂鸡,在去田里摘点菜一起带回去。
习微和杨灿洗完碗,就又去往村委会里。杨灿不太能闲得住,说是一起去帮忙。
习微想着今天也就是走访塌方地带,看一下村民,也就同意了。
海娃抱着菜还有本子也回了家。
沈应淮看着人离开,坐在屋檐下,一起的还有张哥,张潮生,见他从包里摸出烟递给沈应淮。
沈应淮接过,见张潮生摸索着,最后得出:“打火机好像不见了。”
他摇着头,又收回了烟,念叨着:“正好戒戒。”
沈应淮看着手里的烟,他正烦躁着。突然想到什么,进了厨房。
厨房应该有打火机,不然怎么点火?
他在厨房转悠一圈也没瞧见打火机的踪迹,最后在还没熄灭的厨灶里,用火石点燃了。
这种方式他是头一遭,吸了口烟,他失笑,一时间不知道是这种遭遇更好笑,还是这个狼狈点烟模样更好笑。
沈应淮出了厨房,张潮生在摆弄着摄像机,他抬了抬摄像机,沈应淮出现在镜头里,看见他手里的烟问:“找到打火机了?”
“没,屋里灶还没灭,我用了火石。”
张潮生盯着屏幕,评价:“山人自有妙计。”
男人挑眉不置可否,或许对镜头已经习惯,只是吐出烟雾,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打扮:“你认为我现在合适出现在镜头里吗?”
镜头里,古老的高脚楼,朝天的屋角,看不清楚花纹的房梁,还有房檐下的俊秀男人。他长的就是天生的镜头脸,即便是现在只有不修边幅的形象,依旧吸引人。
张潮生没有说夸奖的话,只是实话实说:“就是记录一下,不觉得有些奇妙吗?”
“……”
沈应淮难得不知道怎么开口,他也认清,好像就他一个人着急回家。
他没在和记录生活的张潮生说话,熄灭了烟头,起身往房里去。
才进房间,他发现桌子上的手机不见,只留下充电器还提醒着沈应淮,他的记忆没有错。
在房间里找了一圈,沈应淮出门,看见院子里的张潮生:“知道村委会怎么走吗?”
张潮生点头:“我才过来的时候路过,怎么了沈老师。”
沈应淮:“没什么就是我手机才放桌上充电,结果不见了,我去问问习微。”
“不会吧,是放哪里忘记了吗?”张潮生起身,将相机放进包里。毕竟手机充电就吃早饭这一会。
“不会记错,线都还在桌上。”沈应淮摇头,心中有些答案:“给我指个路,我自己去。”
张潮生看着沈应淮,有些不放心沈应淮的脾气:“沈老师,我带你去。”
而在村委会的习微还在开会,李明生因为下不了山,也在这一起帮忙,杨灿被习微安排在外面等着。
因为一天一夜的大雨,且大雨依旧没有停的样子,塌方区居民的转移迫在眉睫。
可是转移是个苦活,古宁寨的村民一直都在村里生活,他们思想工作是个大难题。更何况就这么一间老房子,能转移去哪?
习微安排着:“明曲叔,辛苦你在多跑几趟,一定盯着不要人在回塌方区。还有就是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转移后村民的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实在是安排不下,我们村委会也是可以住人的。”
习明曲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因为辈分高能拿主意,在村里很有威望。他的声音有点沉:“塌房区其实已经转移差不多了,都有亲戚接济。但是就习老续家,他就是不搬,还带着海娃和小梅一起,他们家后面就是山,可是地质灾害多发区。”
桌上另一个中年女性皱眉道:“我也不知道老续咋想的,命都不要房子?还带着自己孙子孙女一起不要命?”
“琴姨也不能这么说,老续叔儿子离婚,儿子在外面打工,他一个人在家,思想转不过来也是正常的。等会我去看看,做思想工作,至少要把小梅和海娃接出来。”习微解释,不由有些无奈。
和上笔记本,算是会议结束。
习微和李明生才出会议室,她想招呼着杨灿就在村委会等她。一抬头就见到大雨里迎着雾气,沈应淮还有张潮生走来。
她有些疑惑:“沈应淮,你怎么来了?”
“我手机不见了。”沈应淮也直入正题:“当时你看见的,我充上电,放你屋桌子上的。”
习微微顿,沈应淮说的委婉。但是习微家早上就这么几个人,答案显然易见。
她还没开口,身后一起出来的明曲叔、琴姨看见了沈应淮,问:“这是你昨晚上捡回来的人吧,怎么了?”
“没什么,就过来看看。”习微摇头,又说:“老续叔一会我和李明生一起去看看,老续叔不走总要让海娃和小梅走吧。”
习曲和琴姨点头,说了句辛苦,就离开了。
习微回眸见着男人双手环胸,靠在房檐下的柱子上,外面的雨依旧很大。从房檐滴下,砸在沈应淮的衣袖上。
他歪了歪脑袋:“怎么,想包庇人。”
习微还没说话,李明生皱了皱眉:“不是,沈老师,你这话说的太难听了吧。”
习微摇头,抬手拦在两人中间,语气还是如旧,也没恼:“沈先生,可能事情不是我们想到这样,海娃是个好孩子。我正好要去海娃家,我们一起正好问清楚这事,可以吧。”
“好啊。”沈应淮看着习微,在他眼里这事铁板钉钉,他倒是想看找到证据后习微要怎么开脱。
一行人去了海娃家,海娃房子在村子的最外面。
院子前面就是跳江,开阔无际,远处就是连绵的翠山,耳边不只是雨水声,还有江水击打着河壁上的石头的声音。因为大雨,雨水冲刷的泥土被裹挟到江水里,让整江都染上了浑浊。
这个场景有些震惊,杨灿和张潮生都驻足看着远处。
习微迈步进了院子,明显院子里的石板都有往下移的趋势。
沈应淮看着房子,知道了习微的担心,问:“问什么不搬走。”
习微叹了口气:“老一辈都有些莫名其妙的执念。”
“比命都重?”
“比命都重。”
习老续有一子一女,老婆很早的时候就死了。女儿听说嫁给了隔壁村就出去到沿海打工,没有消息。
他腿脚不好,只能用拐杖。大儿子如今在外面打工,养家。因为穷,儿媳生了海娃就离开了。
他们家是村里的特困户,习微也很是关照。
李明生几步到了院子,院子里只有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穿着红白色校服,看见习微眼睛亮了亮:“微姐姐!明生哥!”
李明生先问:“海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