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第 35 章 ...

  •   从古至今,文人谥号当中最高的谥号就是“文正”。

      这也是文官士大夫们毕生追求的一个谥号。

      正如司马光所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意思是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是人臣之最,人臣极美。

      就跟皇家出身的皇子一样,他们虽然有皇子之尊,享受荣华富贵,但毕生追求,梦寐以求的就是登上帝位,成为这天下君主,这是他们的极致。
      文人也有自己的追求和极致。

      范仲淹被管家予“文正”这个谥号,从态度上讲也是肯定范仲淹在治国上的功绩和范仲淹先忧后乐的高风亮节,是对他这为国为民一生的肯定。

      曾在景祐三年跟宰相吕夷简发生政见不合,牵连进党争之中,遭到贬黜。而吕夷简早在嘉佑八年就因病去世。

      吕夷简的谥号是“文靖”。

      吕夷简曾在处理宋、辽、夏,巩固边防方面贡献卓越,在未发生党争前也任用过范仲淹用兵西夏。只是在对辽国关系处理上让步太多,岁贡银两,锦帛过巨,加重了大宋的财政负担。

      欧阳修曾批评过吕夷简二十年间坏了天下,说他其在位之日,专夺国权,胁制中外,人皆畏之。意思是大家碍于他的权势都惧怕他,不敢抗衡,说话。

      事实上,吕夷简对待真正有才干的官员还是能够重用的,比如范仲淹。而同样的,吕夷简在对待反对他的人也不够宽容。

      比如范仲淹等。

      现在随着吕夷简、范仲淹相继病逝,这场曾经的范、吕之争也彻底落下帷幕。

      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汴京城中,赵宗实站在街巷上,茫然四顾,看见许多酒楼当中文人们相继步出楼里,以往的高谈阔论销声匿迹,听不见他们据理力争,扬声颂文的场景。

      张武受邀参加一场诗会,视线越过人群,张武一眼就看见了站在街角的赵宗实。

      赵宗实为人低调,无论是行事作风还是寻常做派都不惹人瞩目,除了宗室和曾经见过他的官员们,没有人会猜到穿着普通的人会是赵宗实。

      张武跟身边人低声告辞,下了楼,直奔赵宗实走过去,在他面前站定,语气略微有些低沉:“你也听说了?”

      赵宗实点点头,环顾四周:“你看这里的读书人,有几个不知道?”
      读书人消息都灵通,尤其是人际关系深的。

      街巷里到底不是说话的地方,张武把人带到自己平常常去的一家小馆子。

      汴京酒楼出名的可不少,每一家有名声的酒楼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要么是以酒出名,要么是佳肴备受好评。再经由读书人口口相传,更是流传甚广。

      赵宗实出门,经常在这些有名望的酒楼里跟好友们小聚。

      不过这会楼里读书人多,张武顾忌赵宗实的身份,便也不敢带他去。

      到馆子里坐定,张武给赵宗实斟了杯杏酒请他尝:“你试试,这里的杏酒是店家亲自做的,据说是早年家中传下来的方子,跟别处的杏酒稍有些不同,也吸引了不少好酒的人。”

      酒跟读书人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诗人文豪,最喜欢畅饮美酒。像前朝的大诗人李白,就是一位酒徒,诗酒生涯伴随了他大半生。

      本朝好风雅,不如前朝狂放,诗词人们虽以酒助兴作词,但却不豪饮,大多只小酌。欧阳修欧阳相公号“醉翁”,却也在文中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可见他们在饮酒上的见解。

      只有不得意,惆怅满怀的词人们才会常常“醉饮”,只为了排解心中的躁郁,想要狠狠醉上一场,醉里人生醉里梦。

      赵宗实跟张武正值年轻,正是怀有一腔抱负的时候,远不到失意之时,张武只问店家要了一壶杏酒作罢。

      赵宗实压下心中的愁绪,轻轻抿了口杏酒,仔细尝了尝,点点头:“更清冽。”

      张武轻轻一笑。

      饮过杏酒,张武四处看了看,压了压声儿:“这事儿其实一早就有流言传开了,只是一开始知道的人少。”

      张武是普通人家,市井当中流言传得最快了,只要有一丁点消息,没一会就能给传开,像赵宗实这样的宗实人家,对朝中大事关注少,都传开后才传进郡王府中。
      反正据张武听到的,消息是昨天夜里送到的。

      消息送到宫中后,官家肯定要召集信重的大臣商议,宫中人杂,大臣们回府后只要稍稍透露一点,消息自然就传了出来,到传进他们耳里,自然过去好几个时辰了。

      “不知道韩琦韩相公和富弼富相公可已经得到了消息?”

      范仲淹、韩琦、富弼都是庆历新政改革的主要官员,共同主持变法。

      庆历新政失败后,三位相公相继自请外出,一直辗转在各地任职。
      三位相公能参与变法,在政见上当然是十分契合的,也都是所谓的推进新法的“改革派”,如今富弼还在蔡州任职,而韩琦在定州。

      赵宗实没开口,但他和张武其实都心知肚明。
      知道的。

      文人之间,尤其是十分契合的文人之间,若是不便,往往会保持书信往来,互相问过,谈及见闻,何况是出了这等大事。
      尤其大宋的文人非常多,性情也各有主张,派系错综复杂。亲戚、师徒、至交、姻亲,关系网枝繁叶茂。

      比如一个文官手下,副手和下官就可能是别的派系的人,或是跟上峰不对付的文人、官员有往来都是常事。

      文人跟文人之间现在惺惺相惜,引为知己,不代表能一直下去,尤其是在大宋官场上,因为政见、文采互为知己,同样因为政事、思想转变也轻易就能撕破脸,成为政敌。

      无论是知己还是政敌,关于官场上的事,官员们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赵宗实轻轻叹了一声。
      可惜了,没了范相公,庆历新政恐怕不会再被提出了。

      张武明白赵宗实的遗憾,读书人嘛都有一颗为官治国的心,改革变法更是潜藏在这些读书人心里最深的秘密。自古变法虽然鲜少成功,但哪一个不是被史书记载,功过由后人去议论?

      张武拍了拍赵宗实的肩膀。

      跟他碰了碰杯。

      赵宗实一饮而尽。

      张武又给他斟了一杯,“你出来也好一会了,等饮过杏子酒,就早点回去吧,家中肯定也担心你的。”

      赵宗实顿时想起出门时高氏面含担忧,欲言又止的摸样,面上浮上愧疚,轻轻颔首:“张兄说的是。”

      倒是他冲动了,就是想要知道什么,也该遣了小厮暗地里悄悄打听的。

      赵宗实饮过酒,正要离开,一旁一副文人打扮的男子笑意盈盈的朝他们拱拱手:“两位兄台有礼了,不知道这杏子酒可叫两位兄台满意?”

      他提着个酒壶,像是打酒的样子。

      “在下姓王,王广渊。”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5章 第 35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