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1)面线糊 记忆 ...
-
面线糊之于泉州人大概是锅边糊之于福州人(应该吧,反正万妮达是这么唱的),每天早上起床要是能喝一碗面线糊,那肯定很幸福。
1.
小学时,外婆家楼下菜市场的小巷子里有个面线糊摊子,那条巷子潮湿昏暗狭窄,但架不住面线糊美味,食客们总是将那儿围得水泄不通。
一条可能也就不到两米的巷子愣是排了两排桌椅,桌椅中间还得让出一条道容巷子深处人家的电动车通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来放面线糊和配料的拖车(太久了,忘记是车还是大铁桌了)小小一台,却能放下让我数不清的配料,诸如醋肉、卤蛋、大肠、豆干、油条等等等等……
味道我就不过多形容了,反正很好吃,那里的面线糊喝起来很浓郁,而且加一份醋肉才三块,nice。
最后一次听到这家店的消息是在半年前吧,听说他口罩期间倒闭了。
2.
后来上小学了,因为要赶钢琴课,总是在外面将就晚餐,所以我妈总是带我去美食街的水门巷国吃面线糊和炒面。
对于水门巷国,我的印象里就俩词“好吃”和“好挤”!
玻璃窗口后面一个大铁桶装面线糊,长案上依旧是各色各样的配料,然后再边上好像是摆着糕点?还是炒面?
这家老字号味道很棒很正宗,但后来泉州成为旅游城市后,不少游客避雷这家味道不行,我不知道是游客吃不惯,还是他们家真的变了味道。
3.
初中,我几乎没吃面线糊。
高中……
哈哈,这我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高二那年,我妈经常给我煮面线爆棚的面线糊,还加了鸡蛋、蟹□□和大葱。
(其实已经是煮成线面·黑暗料理版)
得亏是纯饿的年纪,胃口很好,挑走大葱,大碗捧起来就是一口闷。
现在的我回忆起那时候的面线糊,心里头涌出——害怕!想跑!
……
大学我离开了泉州,去到了福州。
虎纠很好,我很喜欢,除了面线糊很贵以外。
第一学期,外卖找到一家,就加两样料用完神券还要我快二十块,我想,这里毕竟不是面线糊的老家,而且味道不输我从前吃过的,我就原谅它这个价格了。
经我推广,我的西北舍友也吃上面线糊,并且觉得很不错。
但是,她在面线糊里面加辣椒!!!(掐人中)
与此同时,爱冲浪的我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好像泉州某些卖面线糊的店铺也悄摸大涨价,虽然我不出去吃面线糊,但我还是深感痛心,并彻底原谅了福州那用券将近二十块的面线糊。
二四年的中秋吧,留守在学校,我出去溜达,看夜市有个“泉州面线糊”的摊子了无人烟,抱着捧场的态度要了一碗小的且只加醋肉的面线糊来配我心爱的炸鸡架。
果不其然,大失所望。
这辈子没吃过这么贵这么少(就我一个半拳头大小的打包盒)还这么难吃的面线糊。
等下次再去,看他依旧没人光顾。
我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