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第 31 章 ...
-
晨钟响起时,随欣已经醒了。她躺在禅房的薄褥上,透过纸窗看着天色由黛青转为鱼肚白。
文泉禅寺的清晨有种特殊的质感——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远处传来僧侣早课的诵经声,不紧不慢,像一条平稳流动的河。
随欣轻手轻脚地起身,生怕打破这份宁静。她将被子叠成整齐的方块,用青空珠里取出的湿巾简单擦了脸。
镜子都没有的空间里,梳头变成了一种凭感觉进行的仪式,她却意外地喜欢这种不依靠反射的自我相处。
推开禅房的门,山间的凉意扑面而来。随欣深吸一口气,肺里充满了草木的清香。昨夜的一场雨洗去了尘埃,石板路上还留着湿润的痕迹,在晨光中微微发亮。
她沿着小径漫步,两旁古树枝叶交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偶尔有身着灰色僧袍的比丘尼经过,向她合十行礼,随欣也学着回礼。这种无言的互动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连接——不需要寒暄,不需要解释自己是谁、为何而来。
小径尽头是一方池塘,水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绿树和天空。随欣在池边石凳上坐下,从青空珠里取出一包昨天在寺外小摊买的鱼食。
第一粒鱼食落入水中,水面立刻泛起涟漪,几条红白相间的鲤鱼从深处游来,争相啄食。
"别急,大家都有。"随欣轻声说着,将鱼食均匀地撒在水面。鱼儿们摆动着优雅的尾鳍,嘴巴一张一合,眼睛黑亮如珠。
她观察着每条鱼独特的斑纹,给它们起了简单的名字:红额头、黑尾巴、金腰带...
喂鱼的过程中,随欣发现自己的思绪变得异常清晰。那些在城市里常有的杂念——未回复的邮件、要买的物品、社交媒体的更新——此刻都退到了意识的边缘。
她只是看着鱼,听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感受着石凳的冰凉透过牛仔裤传到皮肤。
钟声再次响起,这次是早餐的信号。随欣收起鱼食,沿着指示牌向斋堂走去。路上经过大雄宝殿,几位香客正在虔诚地上香。
她驻足观看,香烟从香炉中袅袅升起,在晨光中形成变幻莫测的图案,最终消散于无形。佛像庄严慈悲的面容半隐在烟雾后,仿佛在注视又仿佛在沉思。
斋堂里秩序井然。随欣排队领取了素斋——一碗白粥,一碟腌萝卜,几块蒸南瓜和一个小馒头。食物简单却色彩分明,盛在朴素的粗瓷碗碟中。
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学着其他人的样子,在动筷前双手合十,默默感谢。
第一口白粥入口,米的香甜在舌尖绽放。随欣惊讶于这种简单的食物竟能带来如此纯粹的满足感。
腌萝卜脆爽,南瓜软糯,每一口都让她更专注于当下的味觉体验。没有手机,没有谈话,只有咀嚼的声音和偶尔的碗筷轻响。
吃完后,随欣自己洗碗,然后按照指示将餐具放回指定位置。这种明确的行为规范意外地让她感到轻松——不需要做决定,只需要遵循。
在外部世界,她每天要做出无数大大小小的选择,而在这里,生活的框架已经设定好,她只需在其中行走。
上午,随欣参加了寺里的抄经活动。在一间安静的偏殿里,十几个人跪坐在矮桌前,一笔一画地临摹《心经》。指导的比丘尼说:"不必追求完美,重要的是当下的专注。"
毛笔蘸墨的瞬间,随欣感到一种久违的紧张。第一笔落下,墨迹在宣纸上晕开,比她预想的要粗。她深吸一口气,放慢速度,让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笔尖与纸面的接触上。
渐渐地,她进入了某种状态——不再评判自己写得好坏,只是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笔画的起落。
抄完一遍《心经》,随欣才发现已经过去两个小时。她的膝盖微微发麻,手腕有些酸,但内心却异常平静。
看着自己笔下歪歪扭扭却充满诚意的字迹,她突然理解了比丘尼的话——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那个全神贯注的过程。
午后,随欣在寺内的茶园小憩。一壶清茶,一本从青空珠里取出的诗集,阳光透过竹帘在地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偶尔有蝴蝶飞过,停在茶杯边缘,又翩然离去。时间在这里似乎放慢了脚步。
然而,当暮鼓响起,游客逐渐离去,寺庙回归僧侣们的日常节奏时,随欣感到了一丝异样。这种宁静固然美好,却像一幅静止的画,而她是一只想在画中移动的鸟。她突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个尘世中人。
回到禅房收拾行李时,随欣没有不舍,只有感激。这一天的体验像一次精神上的深呼吸,让她重新校准了内心的指南针。但指南针的目的地不是这里的永恒宁静,而是外面那个充满变化的世界。
她向负责接待的比丘尼道别,比丘尼微笑着递给她一个小布袋:"里面是寺里自制的平安符,愿居士心想事成。"
"谢谢。"随欣真诚地说,"这一天对我很有意义。"
走出山门,城市的喧嚣立刻扑面而来。汽车喇叭声、手机铃声、人们的谈话声,这些昨天还让她烦躁的声音,此刻却带着某种熟悉的活力。随欣站在山门与城市的分界线上,深吸一口气,走向附近的星级酒店。
酒店大堂明亮宽敞,前台接待员礼貌地询问她的需求。柔软的床铺,热水充足的浴室,还有可以俯瞰城市夜景的落地窗——这些世俗的舒适让她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随欣打开电视,让新闻的声音充满房间,然后从青空珠里取出一瓶冰镇的气泡水和一盒巧克力。
躺在浴缸里,随欣回顾这一天的经历。寺庙的宁静给了她宝贵的喘息,但她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是那种能长期与世隔绝的人。
她喜欢物质的舒适,喜欢城市的便利,喜欢随时能拿出一瓶冰镇饮料的奢侈。这种自我认知让她感到一种释然——不必强迫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接受本真的自己就好。
擦干身体,随欣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文泉禅寺。夜幕下,寺庙只剩下几点灯光,安静地矗立在山间。她摸了摸胸前的青空珠,想起斋堂里那碗简单的白粥,抄经时全神贯注的状态,还有池塘里那些悠游的鲤鱼。这些记忆会留在心里,像青空珠里的物品一样,随时可以取用。
手机震动起来,是天气预报的推送——北方冷空气南下,庐山可能迎来初雪。随欣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立刻打开旅行APP,查询去庐山的车票和住宿。
"马上12月了,该去看雪了。"她自言自语道,手指轻快地滑动屏幕。屏幕上,庐山雪景的照片美得令人屏息——雾凇沆砀,山峦如银,与她记忆中那些古画里的意境重叠在一起。
预订确认的提示音响起,随欣将手机放在一旁,从青空珠里取出一本旅行指南,翻到庐山章节。她需要准备保暖衣物、防滑靴、相机...想到能将银装素裹的庐山景色保存在青空珠里,她的心跳加快了。
窗外,城市的灯光如星河般闪烁。随欣合上指南,望着远处的山影。明天,她将离开这座城市,前往一个新的目的地。
但此刻,在这个介于寺庙与尘世之间的夜晚,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衡——既向往宁静,又热爱生活的丰盛;既能享受独处,又期待未知的相遇。
这种平衡,或许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