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第二十一章 ...
这龙虎山上游击队的根据地,驻扎在一处叫做东庙村的地方,离我父亲的老家东亘村还有大约十里地的路程。
东庙村,顾名思议就是在这村里有座庙。这庙称作“东王庙”,庙的样子和中国任何一个村落里的小庙没有什么两样,四周灰墙土瓦,中间有一个戏台。
我也不清楚庙里面供奉的是哪路神仙——反正一定不是如来和观音。这“东王”,有人说是指东君天帝,但更多的人认为那是东庙村村民的祖先,也就是第一个来这里建村的人。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奇特的,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膜拜的神仙出自于自己的家乡,最好就是自己的祖先,仿佛那样那位神仙就会更多地庇佑自己一般。
这庙的香火其实也不太旺,甚至比不了那被付之一炬的玄云观。庙里也没有和尚或道士,只有一个老伯管理着日常事务,打打水、扫扫地之类的,逢年过节的时候也准备些香烛给村民们拜祭祖先。
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复杂,村里的人都是小门小户,并不像东亘村的大户一般有自己的祠堂。于是,人们都习惯于来到东王庙,一边拜祭东王,一边祈求自家的祖先保佑自己一家人来年万事顺利。
这龙虎山上的共,产,党游击队伍,最早就是从这东庙村里出来的。而这创立根据地的司令员,说起来和我也还有些本家关系。
我的一个伯伯——当然,这伯伯和我的亲缘关系至少得算到我太爷爷那辈才算得过来了——去镇上上了洋学堂,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加入了红军队伍,跟着部队自北向南转了一圈,最后回到龙虎山扯起自己的队伍,专门跟国军分庭抗礼,那根据地就设在了东庙村。
这事儿早年我也是有所耳闻的,那时我家所在的村子是国,民,党的领地,这国,民,党跟共,产,党仇深似海,互相之间也经常交火。我的祖父是个凡事只念圣人之言的老学究,最受不了这类起义革命之事。他虽也送我父亲去洋学堂,却千叮咛万嘱咐让我父亲千万别学那远房兄弟,免得哪天也出了祸事。
后来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东庙村的游击队也成了江东抗日队伍中重要的一支。日本人不懂情况,总把共,产,党的部队统称为“八路”。而事实上,东庙村的共,产,党部队是编入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
这里也就是在上海的史书记他们支队的大本营。
史书记带我们来到龙虎山之后,陪我们四处熟悉了下环境,认识了这里的司令员,然后就回上海了。留在这里陪我们的,是那天和我们一起去东亚饭店刺杀皇室慰问团的女共,产,党员。她叫张秀梅,比我们黑玫瑰的五个人都大,我们管她叫秀梅姐。
秀梅姐就是东庙村的人,在县里上过两年女子中学,在这村里也算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了。她的公开身份是一个小学□□,回到东庙村的时候也依然当老师。不过,自从上次那个游击队的联络员牺牲之后,她干得更多的是龙虎山根据地和上海之间的联络员工作。
我们到达东庙村的第一天,村里来了一支共,产,党的剧团。男女团员一共二十来个人,借着那东王庙的戏台排演节目。
我们刚刚走进庙堂,就听到了整齐而嘹亮的歌声。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
我一听就知道那是《保卫黄河》。
这首歌是《黄河大合唱》当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曲了,我也曾听过多次。曲作者冼星海是延安的人,这《黄河大合唱》据说是他带着抗日剧团来到黄河边,看着黄河上的船夫和惊涛骇浪搏斗,联想起抗日志士在黄河两岸奋勇杀敌的情景,后来在延安的窑洞中写成的作品。
我不是共,产,党的人,从未到过延安,也从未亲眼见过黄河。此前,我从未感觉到这首歌能给我带来那么大的震撼。
这些剧团的战士,大部分原本其实都不是搞文艺出身的。他们唱歌是用吼的,整个合唱过程中也几乎没有变幻过表情和动作。而那指挥的女兵,甚至在打拍子的时候用的都是有点类似在炒菜时的动作。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听着这首歌,却第一次感到有一种冲破云霄的力量,使我也忍不住在台下跟着他们唱了起来。或许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在万山丛中四处穿梭的游击队员吧,他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豪情万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喷薄的气势。
我听着听着,第一次觉得,我好像本该是属于这里的。
那天同样是在东王庙里,我也见到了那个曾经只是耳闻的司令伯伯。
他和我的父亲完全不一样。我父亲总是西装革履,带副眼镜,印象中永远都是打扮得体、文质彬彬。而眼前这位虞司令,看起来更像是普通的农民。他皮肤黑中带红,身材壮硕,两道剑眉直入鬓角。不过他的眼神是热情的,看起来并不像传闻中那么刚劲强蛮的样子,倒是还算可亲。
“咱俩都姓虞,倒有可能是本家呢。”这是他见到我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
我心中一惊。因为不知道如何描述父亲的遭遇,也因为不知如何面对龙虎山的亲戚,我至今未说出我和龙虎山的关系。再看看这虞司令的表情,分明是笑着的,大概刚刚就是一句玩笑话,我这才放下心来。
“能和司令同姓,我万分荣幸。”我客气地打着哈哈,掩饰着刚刚的心惊。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了,我总觉得虞司令看我的眼神,有些异样。
我们五个黑玫瑰成员,就这样在龙虎山住了下来。
收留我们的冯奶奶,原本住在山前的镇上,有四个儿子,务农为生。抗战爆发后,儿子们都跟着部队出去打鬼子去了,家里只留了老两口和一个小孙子。有一年日军攻进镇子,老伴在逃跑的过程中惨死在日军的刺刀下。是虞司令的游击队救了她,带着她和孙子进了龙虎山,从此就在这儿常住了下来。
因为一家人受过日军的罪,冯奶奶抗日的热情很是高涨。听说我们是从上海过来的抗日人士,就毫不犹豫地答应接待我们。
冯奶奶的家,其实很是贫寒,别说比不上我们在上海的住所,就连我们过去学校搬到上海市郊时的临时宿舍都还比不上。
那房子是农村常见的灰墙土瓦的农房,屋子倒是不小,有连着的三间——这也是虞司令愿意让她接待我们的原因,毕竟,那时候有空屋子的人家也不多。
只是,这屋里的陈设,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了。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这就是正厅。那卧室里,除了木床和一个破柜子,别无它物。在另一个空着的房间里,虞司令他们帮我们用木板搭了几张临时的床,就让我们住了下来。
冯奶奶的孙子名叫小龙,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像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样,他也有着许多小孩子特有的小心思,比如,会为了家里多了几个客人而开心,会拉着我的手从街口就一路上蹦蹦跳跳地回家。
“小五姐姐!小五姐姐!”小龙眨巴着如山间的小麂鹿一样略带胆怯与调皮的眼睛,迭声叫着我。
好久没这么肆无忌惮地笑闹过了,我一时玩心大起,任由小龙拉着我的手跑来跑去。
“小龙,别缠着姐姐,当心一点。”冯奶奶略带心疼地埋怨着自己的小孙子,语气里都是慈爱。
“没事没事,小龙最乖了,对不对?”我点了点小龙的鼻子,笑着帮他说话。“小龙,来,叫四哥哥。”我指着站在我们身边一身男装的穆阳,顽皮地逗着小龙玩。
小龙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看着穆阳,又看着我,仿佛知道了我在故意逗他一般,眨巴着眼睛,不肯说话。又或者,他也不是很确定我有没有逗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了吧。
“小五,你别欺负小龙。”穆阳走到我身边,一把抱起小龙,“别听你五姐姐的,她会带坏你的。”说着,转头一脸坏笑地看着我。
“我哪有?”我嘟着嘴和穆阳抬杠,“我还不是都叫你四哥。”
“你是你,他是他。我们是兄弟,他呢?”穆阳故意一脸严肃,不依不饶。
那天中午,冯奶奶为我们准备了满满一桌的菜:土豆烧肉、酱油烧鸡、香菌豆腐、梅菜香干……其实,这些都是些家常菜。这样的菜,在上海的时候我们可能都觉得没什么,甚至还不太看得上。可是,小龙刚看到这满桌的菜,就已经馋得直流口水。他在凳子上爬上爬下,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似乎是很久没有见到过这么好的食物了。
我意识到,这些菜在龙虎山,对于这样一个看起来明显有些贫寒的家庭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对于小龙而言,这些菜或许过年也未必吃得上。
“你们快吃吧,这儿东西寒碜,也不晓得合不合你们的胃口。”冯奶奶客气地为我们添着菜。这时小龙伸手想抓鸡腿,一下就被冯奶奶打了回去。“别动!小龙,跟奶奶走,别在这儿打扰姐姐们吃饭。”冯奶奶一把拽起满脸亢奋的小龙,拉着他进了厨房。
“冯……”我话还没来得及出口,小龙就已经不见了。
我赶忙跟了上去。在厨房里,冯奶奶正在用地瓜混着糙米制成的饭喂小龙。小龙低着头,嘟着嘴,一脸委屈。
“小龙乖,那鸡是给姐姐们吃的,她们要吃得好,才有力气打鬼子。”
我看着这一幕,恨不得立刻冲上去把冯奶奶和小龙都抱住。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又有了疼爱我的家人。
这时忽然有人拽住了我。我回头一看,穆阳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来到了我身旁。她默默地摇了摇头,示意我不要上前,然后拉着我的手把我带回了正厅。
“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怕我们知道了会不安。你这一上前,不是让奶奶尴尬么?”穆阳说。
“可是这样,我心里更加不安。”我不敢再麻烦奶奶了,“不如,我们去虞司令他们的部队里住吧。看着奶奶那个样子,我心都快碎了。”
“可是,我们有什么立场去虞司令那儿呢?”紫菡忧虑地说,“别忘了,我们毕竟是重庆国民政府的人,跟共,产,党的军队同住,人家不会同意的。否则,虞司令也不会拜托冯奶奶照顾我们了。”
“我不管!”我的眼里都是刚刚冯奶奶喂小龙地瓜糙米饭的情景,“我不想当米蛀虫。大不了,我就加入共,产,党。”
“小五,这话不能乱说。”如意有些担心地看了看我,“若是被重庆知道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那就不回去了。”我看了看她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想留在这里,这儿让我觉得自己又有了家,有了亲人。”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紫菡忽然也若有所思,“只是,这要和虞司令、史书记他们商量。而且,欧阳教官还没有消息,我们不好自作主张。”
“那就赶紧和虞司令他们说说吧。”我一听紫菡也有这样的想法,不禁心中一喜,赶紧催促道,“我们也可以在剧团或学校里帮忙啊。至于欧阳教官,我们来这里不也没告诉他吗?欧阳教官一向支持我们,现在这样的情况,他也不会反对的吧。”
“我反对!”这时,在一边一直没有说话的三哥天娇忽然开口唱了反调,“这儿缺衣少食的,住茅屋,睡门板,晚上只能点那么暗的煤油灯,跟虫子似的一点点光,谁受得了?”
我没有想到天娇会这样说,不可思议地看着她。
天娇因为过去的生活环境和我相距甚远,平时她又一直在咖啡馆,和我接触也不算太多,所以在思想观念上我和她会有些分歧。可也不至于啊,要说出身,她算是比较下层的,我反倒是更加娇惯一些吧。虽说她偶尔会贪点儿小安逸,可也不至于这么排斥龙虎山啊。
我在心底泛起一丝反感和鄙夷,待要发作,却听得天娇继续说了下去,“不过,昨天看到冯奶奶她对我们那么好,我就觉得如果不留下来,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早说嘛,害得我差点儿要和她吵架。
“那么,大哥,和虞司令商量商量,留下来吧。”穆阳说。
自从亲眼看着冯奶奶把满桌的菜肴留给我们,自己却和小龙吃地瓜糙米饭之后,我们就再也不忍心在冯奶奶家吃饭了。
第二天,我们就跑去剧团,和团员们吃起了大锅饭。虽然只有小米粥和咸菜叶子,我们依然吃得很香。
剧团的团员们也刚来龙虎山,和我们又年龄相近,特别容易聊得起来。他们排练结束后,就坐在东王庙的戏台上聊着过去跟随部队演出时发生的趣事,我们很快就熟悉了起来。
共,产,党注重宣传,最喜欢用演戏来拉拢民心,宣传抗战。剧团每到一个地方,不仅给当地的游击队员和村民们演出,也想方设法给那些伪军们演出。
“这有效果吗?”我无比好奇地问团长,“给伪军演出,若是让鬼子知道了,岂不危险?”
团长微微笑了笑,给我们讲起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们在辽溪镇演《四郎探母》,得知当地的伪军跟随着伪军司令也在外多年,长期回不了家,故意演给他们看。
那杨四郎刚上场坐定,才四句定场诗:
失落番邦十五年,
雁过衡阳各一天。
高堂老母难得见,
怎不叫人泪涟涟。
台下已经略微动容。待到三段唱完,哭头一起:“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儿的老娘啊!”这铁镜公主还未上场,台上台下已是哭声一片。士兵们果然都想念起了自己的母亲,一听得杨四郎的哭诉就动了真情。
这震天的哭声引来了日本人的怀疑。他们端着枪包围了场子,说剧团里疑似有八路在煽动反日情绪。好在那司令反应快,硬是曲解了这戏的本意,说是杨四郎有感于辽国皇帝对他的恩典,回乡禀明母亲让他终身效忠辽国。这些士兵是由此联想到日本人的恩泽,感激涕零啊。日本人听了这话才收了兵,他们剧团也平安地回到了驻地。
结果第二天,伪军司令就带着众多士兵们来投诚了。
电视剧里的小龙管黑玫瑰的成员们叫阿姨,我实在是觉得……还是叫姐姐比较好听,是吧O(∩_∩)O~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第二十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