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至死方休 ...

  •   圣历六年,楚方成功用过间谍搜集线索和火药成品反推出了火药的制作方法。当然他们由于不会提纯也不懂化学式,配置出来的火药质量肯定是远逊共国的。
      至于火.枪武器,楚军也通过击杀教军侦查兵和派出间谍走私了一些,其中有旧式火绳枪也有新式的燧发枪,唯独火炮只有资料,没有成品。不过火炮无非是一个大圆筒加一个火门,楚工部找来几个钟匠就铸成了。
      在陆续完成了新式武器的研发后,楚军方对这些武器进行了实验,尤其是找来了曾经与教会作战过的军官进行点评。
      见识过教会火器的人对这些楚制火器的评价都很差,表示拿这玩意去和教军对射就是纯送菜,还不如直接冲锋。不过这些武器还是生产了不少,用于北方的城池防守,对付同为中原文明的燕国和秦国。

      在边境战争大败到圣历六年的这段时间里,江州当地的政军官员一直很忙,他们一边要组织和维持军队防止教军北上,一边要搜捕和镇压此起彼伏的叛乱。
      教会特工先是通过走私商品赚取大量经费,然后用这笔钱组织民间武装,与本地土匪合流,打着“反征粮”、“反征兵”、“吃大户”、“劫富济贫”的口号袭击各地的官府与土豪庄园,争取到了许多逃兵和流民入伙。
      土匪也们利用地形与情报网络进行流寇作战,官兵不在就打,在就撤退,然后将兵力和装备都占优的官兵引至复杂地形予以伏击歼灭,打的楚军是焦头烂额。
      许多文官和军官也受到了间谍收卖策反渗透。他们与义军合谋演戏,积极报功消极剿匪,又进一步破坏了江州的镇压事业。

      二月,随着最后一缕冬季的寒风掠过苍凉的大地,江州迎来了新春,也迎来的阴历中新的一年。这一年注定不平静,不同的武装团体在当地进行着激烈而残酷的较量。
      “第三十二个。”
      雨后的烂泥地上,单奎用刀左划右划,硬生生锯下了一个“流贼”的头颅。他一把将还在淌血人头扔给了侍从,收刀入鞘,然后尝试翻身上马,怎料一时脱力,不仅没爬上马还差点跌到地上。
      在侍从的搀扶下,他解开了头盔的系带,在将头盔摘下的时候,汗水也有如水桶打翻一样倾泄出来。
      “少爷!”
      “贼寇未能尽数诛杀,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在获得了友人提点后,单奎明白了教会与楚国之争本质是君子与小人之争。比起教会的军事力量,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思想和政治组织力量,于是他便将全身心投入于对民间地下教团和走私网络的搜捕打击上。在边境战争结束,江州遍地匪患后,单奎更是自带干粮组织起了民团,猎杀同教会勾结的土匪。
      在反贼活动频繁,国家机器的剿匪能力不断削弱的前提下,这样由当地豪强组织的民团已然成为了镇压暴动,巩固秩序的中流砥柱。

      在春夏两季的时间里,南方的教军也依托前线要塞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以骚扰边境,让楚国驻扎在边境的主力不能随意脱身。不过由于春夏雨天较多的原因,规模都不大,也没有什么成效。等到秋季后,教军开始频繁活动,但也没有发起真正有战略意义的攻势,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由于教会生产能力的不断飞跃,那些蛮族曾经压根无法生产的楚国产品(如纸张、瓷器)现今已经实现了量产,而楚国从上到下对共国商品的需求确实越来越大,教会在走私贸易中已经严重出超,都快给楚国的贵金属货币干通缩了。
      赚了那么多楚人的钱,宁肇也没有忘记取之于民的道理,她将许多收益作为经费用于间谍活动。在大量的利益面前,就连许多边防军官也先后被收买,成为了走私和情报活动的帮凶。一些军官甚至秘密皈依了圣教,做好了临阵倒戈的准备。

      等到了六年冬季,万事俱备的教军正式对北发起第一轮攻势,令宁总司令没有想到的是,拥有将近15万战士的江州楚军在本土对只有7.5万战士的入侵者采用了费边战术。
      大量楚军时刻与教军保持一天或半天的行军距离监视,教军携带大量技术装备和弹药无法快速行军,压根追不上以冷兵器为主的楚军。楚军这15万还兵分多路,有的在教军前头焦土战术,预防性烧杀抢掠楚国村庄以防止村庄的物资落入敌手;有的在背后截断补给线,破坏教军的后勤。教军为了防止被敌方优势兵力围攻夹击,还不得不将主力部队集中行军,这使得攻势的效率变得更慢了。
      教军的重步兵性质和缺乏马匹决定了其没法采用在机动中歼灭敌人的军事策略,只能结硬寨打呆仗步步推进。

      双方就这样周旋了有一个月,教军一共拿下了十数个县,慢慢打下去一个冬天可以吞掉大半个江州。在发现战线不断向北推移后,江州境内的反贼则更加猖狂,疯狂地在前线楚军后院点火,许多境内的豪强也有了墙头草的想法,偷偷派人与地下教士联系。
      看上去楚军的费边战术也仅仅是将自己拖入了慢性死亡而已,但别忘了拖延战术还有一个功效,那就是等待有利的时间。江州守季风气候支配,冬天本少雨,但耐不住拖得时间长,最终还是下起了大雨。
      而此时的教军还在行军,随着雨越下越大,教军只能将部队集合在附近的小南村中,并修建了一个互相照应的营地群。该村本身就建设在高地上,即使是雨季都不是很怕洪水,更别说旱季了。村民们在战前就跑了一部分,大部分粮食被搜刮、烧毁和隐藏了,剩下的村民则被教军集中管控起来。

      冬天本身阳光就偏少,大雨之下天色是更加黯淡,战士们废了好大的力气完成了建设后,身上已经挂满了雨水。虽然大家都很辛苦,但宁肇仍然四处巡逻,对防御工事进行严格的要求和审查,她推断楚军是最有可能在这段时间里发起进攻的。
      果不其然,楚军开始从四面八方集结而来,并对教军展开了半包围。顶着大雨行军的楚军看上去比蹲在固定地点的教军更加不堪,他们队形极不整齐,士气低落,楚军指挥官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大雨让教军火器失灵这件事上。

      在楚军先后集结完毕后,天色变得更加昏暗。双方已经进行了一轮试探性的交锋,楚军指挥官能明显发现教军的火力大有下滑,但楚军的冲击能力也大幅下降。楚将明白自己部队的状态正在不断削弱,他决定趁早发起总攻,避免进一步的恶化。
      随着号角声响起,军旗也开始飘舞,楚军各部队发起了进攻。黑压压的士兵蜂拥而上,整条战线的总长度超过5公里。由于盲目扩军导致的军官和训练度匮乏,这一冲击极度杂乱无章。士兵们相互拥挤,仿佛逃难的难民,有人踉踉跄跄跌倒在烂泥地里,又绊倒了更多战友。

      而迎接这些人的则是实心炮弹,沉甸甸的弹丸在楚军阵列中划出一道道血痕,血液和碎肢在雨水下融入了烂泥之中,就连绝望的呻.吟都被这大雨和黑暗所吞没。
      教军在之前欺骗了试探性进攻的楚军,重型火炮阵地的防水比较好做,在雨天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火力。他们之前故意放慢了放炮速度,就是为了让楚军主动发起进攻。

      在这一绝望的旅程中,两公里的道路是如此的漫长。与往常一样,藏在炮灰后面督战的是楚军的精锐部队。在边境战争的重大损失后,楚军又选拔和调遣了更多精锐近战部队,这些人被视为战争的关键。
      在炮灰人盾吸引完火力,越过了血腥的二公里后,精锐终于发动冲锋。他们表现的如往常一样骁勇,尤其是骑兵部队顶着霰弹和铅弹,几乎是以自杀的方式往教军搭起的胸墙上撞。

      “天道之维系,全在此一战,诸君与我一同冲啊!”单奎手持利剑,策马飞跃而出,直接连人带马砸到教军阵中。
      “为了正义!”、“献出鲜血!”、“啊!!!”。被冲撞到阵地上的教军步兵开始慌乱做一团,他们选择大吼大叫来缓解恐慌与疼痛,用长枪、刺刀和打刀与敌人进行着血腥残酷的肉搏。
      炮火声、刀剑声、厮杀声不绝于耳,以至于耳朵都已经逐渐失去了听力。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战场上,几乎忘记了一切。
      在这样忘无所以的作战中,单奎身披数创,最终无力地仰倒在了地上。暴雨打在他无法闭合的眼珠上,在他的最后时刻,他仍然认为楚军可以获得胜利。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少量精锐很快在战斗被耗尽,大部分士兵要么压根没冲到阵前,要么是接战两下后就溃逃了。在精锐投入一线后,很快有人喊起了“我军已败”这样的话语,然后突然拉着人一块儿逃跑。楚军变节军官趁机带头领兵后撤,直接往背后的友军身上撞。
      只想活命的小兵们从来就没有过什么战斗意志,他们陆续在大雨天溃散,自相踩踏死人无数,死亡数估计超过了被打死的人数。

      由于军队已经基本瓦解,楚军指挥官只能收拾残军撤退。而由于混乱信息传达的困难,各支部队基本都是各撤各的,乃至于就地解散,只能用溃不成军来形容。
      这一战中楚军的策略已经为他们创造了成功的可能,只可惜精锐数量太少。普通士兵在士气低落和教会渗透下表现得过于拙劣,崩溃速度太快,以至于迎来了又一场失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本文和作者创造的一切作品采取高度开放制,本人的所有创意、点子、套路、梗概、世界观、人设、故事情节允许任何创作者非敌意性的使用,前提是交待使用内容来源于作者。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