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邓连 ...
-
第三日天幕异样的情况引的众人万分关注,有的人感叹君王无道,有的人或感慨于谦之忠或鄙夷其胁迫天子退位一事,而且有的人则是关注那一闪而过的各种服饰和房屋建筑。
于是待到第四日,不少人便早早准备观看今日的天幕的内容。
到了固定的时间,天幕果然又是一阵波动,叶子的模样缓缓浮现。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大家今天有没有觉得叶子哪里不一样?是不是觉得今天的叶子有点甜的过头了?”叶子哈哈大笑,只见她今日妆容甜美,头上发饰衣服上的图案无一不是各式甜点,“没错!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就是糖!也就是大家选出来的邓连。”】
【“现代社会,因为生活条件的优渥,我们平时吃东西,总是念叨着营养均衡,不要顿顿精米白面,要少吃油少吃糖,免得身体过度肥胖,引起各种疾病,但在古代却是截然相反的,对古人而言,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贩夫走卒,都较为缺乏油脂和糖。”】
“啪嗒──”天幕前,不知道有多少人惊愕之下摔了手中的物什,脑海里只剩下刚刚听到的那番话。
顿顿精米白面,油和糖随便吃,这哪里是泡在蜜罐子里,分明就是神仙日子啊!
【“提到古代的糖,可能大家会下意识想到原始一些的麦芽糖、蜂蜜和蔗糖,和流传至今的各式糕点。”】
【“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人都觉得那些糕点过于甜腻,难以下口,但于古人而言,可能那些糕点还不够甜。就像那个故事说的,一位大厨研发了一种新的糕点,请人来品尝,结果每个人都说不够甜,直到最后大厨几乎把所有的糖加到糕点里,品尝的人还是觉得不够甜,最后大厨直接将糖塞进品尝人的嘴里,得到的结果还是不够甜。”】
【叶子摊了摊手,“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糖分的渴求之甚。”】
【“而提到各式糕点,那我们必然逃不脱一种重要的存在,那就是红豆沙。”】
【“众所周知,红豆沙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油和糖,食之口感细腻顺滑又不失甜美,细闻还带有谷类特有的芬芳气味。千年来仍深受大家的喜爱,各种红豆沙馅的糕点就不用提了,连我们蒸的包子馒头甚至于汤圆,红豆沙都是常见的馅料。”】
【“而据《云仙散记》记载,唐朝虢国夫人府上,有一个名为邓连的大厨,做出了一种风靡京城的糕点,名透花糍。嗯,也就是现在的豆沙馅糯米糍,只是做成了花的形状。”】
唐朝,天宝年间,虢国夫人府内,膳房的院子里,邓连听见这番话,先是狂喜,随即苦笑不已。
同为大厨的友人拍拍他的肩膀,“能做出流传千古的美食,该高兴才是,为何做此苦态?”
邓连道:“我如今还未做出这透花糍,虢国夫人却不一定愿意等待。”
闻言,友人顿时哑然。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有一名婢女前来,趾高气昂的要求邓连立刻做份透花糍送上。
邓连连声讨好,又趁机塞了金银贿赂,言明自己的难处。
婢女收下金银,斜睨了他一眼,“纵是虢国夫人心善,也不可太迟,最晚明日。”
邓连无法,只得应承。
待婢女走后,邓连才长叹出声,转身回了膳房内。
友人随之而进,“可有思路?”
邓连沉思片刻,“既是豆沙,又口感顺滑细腻,想必将红豆研磨成粉也没有这样的口感,估计是去除豆皮后再行事。”
“这可巧,近日虢国夫人喜喝红豆莲子羹,倒是泡了不少豆子。”友人挽起衣袖,从盆中捞起一把泡的发涨的红豆,手指用力捻住,“至少得煮熟。”
邓连点头,又转头去找各式油和各式糖,开始排列组合。
【“谁也不知道邓连是如何将其做出来的,但借由这一份小小的红豆沙,我们却可以看见当时唐朝的盛景。”】
【叶子笑道:“平日里我们总说强汉盛唐,那唐朝又是怎么个盛法呢?如果我们不说文治与武功,不说精神与文明,只从最基本的说起呢?”】
【“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而其中,又是食最为重要,毕竟民以食为天嘛。可能在现在看来,虽然唐朝同样繁华,但还是不能与之后的朝代比拟,可如果我们翻阅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都是在唐朝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
【叶子开始竖手指,“以食为例:面条,大家至今都分外喜爱并熟悉的食物,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但真正存在并普及在平民百姓家却是在唐朝,甚至还有民间娶亲相互赠送须面的习俗,而须面就是挂面的一种。”】
唐朝,一心想要做出泡面的妇人高兴的跳起来,“我知道了!是须面!是水分!”
她想起曾听那些在关内走商的客人言,当地天干多燥,有时有事耽搁了,刚切出来的面条便会干燥断裂,所以当地主妇常会准备一条湿润的布巾将刚准备好的面条盖住,有的主妇手笨,面条便会黏成一团,而有的主妇手巧,哪怕盖上半个时辰,面条也是根根分明湿润的模样。
她曾试过将面条在水中煮过再晒干,再拿热水泡之,结果却不如人意,但如果将面换成细须大小呢?如果晒干的面条吸水性更强一些呢?
她不知道这样的做法能不能成功,但她却隐隐感觉到,自己已经抓住了最重要的关键!
【“还有豆腐,据说这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的,但一直到唐朝才开始大规模普及,而等到宋代以后,豆腐更是玩出了花。这两样食物的原料是小麦和大豆,在当时来说很普通也很廉价,但红豆沙却不一样了。”】
西汉,元朔五年,刚得知淮南王刘安有造反之心的汉武帝刘彻看着天幕,手指轻敲,吩咐道:“对淮南王继续查究……人先留着。”
嗯,先把天幕中所提的豆腐给他弄出来再说。
【“首先是糖,据记载,在唐朝,糖业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蔗糖。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已经有了种植甘蔗的记录,但却是在贞观年间,从印度引进完整且先进的甘蔗种植技术后,西南一带才开始广泛种植甘蔗并开办糖坊,成品更是远销国外。除此之外,唐朝还大量从国外进口各种糖以丰富国人的口味,如沙糖,当时的售价是普通品质的十文一两。”】
“啪嗒──”天幕前,不知道有多少人惊愕之下再次摔了手中的物什,脑海里只剩下糖糖糖糖糖糖。
唐朝之前的朝代,无不深感羡慕,而有些脑子转的快的人,则已经想到了去西南一带种甘蔗。
毕竟天幕都提过了,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种植甘蔗的历史,哪怕他们技术不够,但只要种的够多,其利足以动人心!
唐朝,贞观元年,被各种事情弄的焦头烂额的李世民惊喜道:“制糖好!糖素来价格高昂,无论是大唐自己食用还是远销国外,都不亏!”
一旁的长孙无忌冷声道:“陛下,如今大唐百废待兴,朝中实在无多余人手前去引进技术,且我们尚不知印度为哪一国。”
李世民:“……”
另一旁的杜如晦笑呵呵道:“陛下不必忧心,想以糖业之利,便是朝堂不派人,民间也会自有行商前去探索行事。”
至于印度是哪一国?嗯,他是相信商人们对利益的执着与追求的。
秦朝,秦始皇还在思索哪里有种甘蔗的记载,身旁的章郸便轻声道:“在原楚国一带,应该有种植甘蔗的记载。”
原本正准备前往秦始皇皇陵督造工事,却因天幕引起了秦始皇的兴趣而被留在咸阳的章郸恭敬道:“原楚国屈原所作《招魂》中有载,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那柘浆指的便是经过熬煮的甘蔗汁。”
“你喜楚辞?”秦始皇转头看向他,“倒是和你的个性不大合。”
喜楚辞的多为天真烂漫之辈,章郸为人却趋于严谨。
“非喜楚辞。”章郸敛目低眉,“而是慕屈原之忠。”
“既是如此,那你便去楚地任职吧。”秦始皇很快下了决定,“若是当地真有甘蔗,可以试试制糖。”
“是。”章郸恭敬行礼,心中却暗自发誓,别说楚地有甘蔗,便是没有,他也要弄出来!
【“其次是油,虽然在唐朝还没有大规模普及大豆油和花生油等现代常见油类,但油种已然十分丰富,不但分了荤油和素油两大类,还将其更加细分,甚至一些家境很好的家里讲究到什么季节吃什么油,榨油工艺更是精进许多。”】
【“相比之下,唐朝百姓们除了种植主食粮种外,还种植红豆这类经济作物就显得没什么了。”】
【“所以,红豆沙飞速风靡京城及大唐,甚至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味甚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的大唐百姓对这类甜品的价格接受良好,背后展示的是当时百姓们的生活环境的宽松与优渥。】
【“而这,正是最不起眼,却最与百姓们息息相关的大唐盛世的体现之处。”】
盛世啊……
李世民微微一笑,扭头对杜如晦道:“还是想办法安排些官员吧,哪怕只给行商们出份文书也好,免得被那些国家随意欺负打杀了。”
杜如晦点点头,将此事记下。
窗外天幕已然恢复平静,天光正好,太子李承乾笑着带着宫人走进来,“阿耶,今日宫里正好做了些红豆羹,阿娘命我送些来给您和诸位大人品尝。”
他的眼睛亮亮的,看着李世民的眼神全然孺慕喜悦之态,“青雀和丽质尝了一碗还不够,说是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