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社会历史批评与印象派批评 ...
-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一)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强调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将文学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加以考察,是社会历史批评最重要的特征。
(二)强调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认为文学可以介入生活,起到教育人心、启蒙、甚至匡正时弊的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的尺度
01、真实性: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02、倾向性: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03、社会效果:衡量作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
真实性
其一,考察作品时代背景的真实性,看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
其二,考察人物的真实性,看人物是否合乎身份,人物性格发展是否合乎逻辑,人物的情感是否真实可信。
其三,考察细节的真实性,看其是否会造成逼真的效果。
“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社会历史批评操作方法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考查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运用一定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将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
将作家作品置于特定具体历史条件下
关注贴近生活和时代、反映社会变革题材的作品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杜勃罗留波夫对《奥勃洛摩夫》的评价
考查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一)社会对作家创作的制约和影响
1、考察作家苏出的时代背景、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环境)
2、闻一多的《死水》
3、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二)作家要表达的思想政治情绪
1.研究作者再具体作品中的思想清晰和艺术追求
2.追踪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主题和价值取向
3.收集作家创作自白和文学评论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1、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把文学作品视为社会的写照和反映,希望通过文学更好认识社会
2、通过艺术形象影响读者思想,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她了解自己,激发追求真理的欲望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最畅销小说,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之一。
该书对美国影响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初期,林肯对斯托夫人说:“你就是那位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四、社会历史批评评述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三、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
局限
1.相对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学本身的继承与发展,对文学作品自身特性研究不足;
2.赋予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使读者自主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印象派批评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文学领域的印象主义批评与印象画派的渊源
一、西方印象批评
1、印象主义文艺思潮
2、印象主义绘画、音乐作品
中世纪以前,哲学家们认为世界具有一个本质,如“原子”、“善”、“绝对理念”“上帝”等。在学院画派画家们认为绘画应该体现其本来的样子。
中世纪结束之后,迎来了哲学、科学和艺术的黄金时期。经验主义哲学家,如洛克认为世界应该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样子,是我们的经验。思辩哲学家如休谟、康德进一步发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认识要基于实证的领域。启蒙哲学之后,从克尔凯郭尔、尼采到萨特,人本主义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还是存在的,但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也不是我们看见它的样子,而是我们内心对世界的超越性的感受,如“意志”。在印象派之后,
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启发。光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表明:颜色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在这种观点影响下,这些画家努力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以突破物体的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特受一时的气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
之前的作品:大量宗教题材
画面写实、精致奢华、追求细节
印象派画作的作品
在学院派之后,印象派是绘画史上最值得一说的创举。
印象派画家,如莫奈认为绘画应该是我们所看见世界的本来的样子。比加,印象派的树叶不一定是绿的,在阳光下,树叶是白的。
兴起于法国19世纪60s,印象主义绘画。印象派画家追求光和色的变化,画中展现画家主观的瞬间光色感受,而非复刻照片,不追求“相像”。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许多颜色完全按照他们亲眼目睹的那样表现出来。例:莫奈《日出》
莫奈《睡莲》
莫奈《撑阳伞的少女》+莫奈《干草垛》系列
这一做法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所有其他物体,笔触简短明了,远看是一堆混合的颜色,其实是用未经调台的颜色,以此描绘阳光反射所产生的丰富颜色。
勒罗瓦评论莫奈的《日出》:“好像一副尚未完成的画作的草稿,并将这一画展称为“印象主义的展览。这一略带揶揄的说法流传开来,成为“印象主义” 名称的来源。
《星月夜》、《罗纳河上的星空》、《花瓶里的十五朵间日葵》
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凡高认为绘画不应该光表现外部世界,还需要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色彩的作用就在于表现感情。因此,一片树叶有可能是非常强烈的蓝色,或是紫色,跟内心的表达有关系。
继承了“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
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用独特的笔触描绘有闲阶层社交生活中的闲暇与情趣,在随心所欲的现代生活中开拓,将转瞬的情景提炼成永恒的图景。
后期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塞尚
绘画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绘画的目的不是正确地表达客观物象,而是表现画家的内心感受。
先把自然物化为自己的主观体验,然后用绘画表现这种主观体验或精神。也就是说,不是画客观事物而是画“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
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的《大海》
倾听产生幻想,幻想就是法则
卡米·莫卡莱说:“光在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运用,犹如主题在交响乐中延伸一样。莫奈的光影,其实就是光波的交响曲;而德彪西的音乐,也并非建立在一连串主题之上,而是扎根于声音本身的相对价值之中。这和那些画作异曲同工。这是由会作声的斑块所形成的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雕刻罗丹:《巴尔扎克像》——公认的第一尊现代主义雕塑。
他高扬着头,充满了自信,像一头警觉而傲视的雄师般伟岸;深陷的眼睛,看着他无所不看穿的世界,他正在迈步向前,这也是他思索的信号。仔细看他的脸,仍可发现罗丹的古典倾向:它的表情是复杂的,既有自信和傲慢,又有忧愁和温情;既蔑视,又宽容.....它达到了细节的真实深刻,又达到整体的简洁和谐,具有纪念碑雕像的浑然一体的气派。暗影在它坑凹不平的身上找到了许多藏身之所,光线只在突出的地方闪亮着。多处复杂重叠的暗影,为雕像笼罩上阴郁的悲剧气氛,巴尔扎克仿佛永远是在双重(自然和社会)的黑暗中踟蹰,仅仅是窥视着、渴盼着那可疑的光明。
由此可见,印象派的艺术活动是:
一种分析的过程,而非综合的结果;
一种情感的抒发,而非概念的认知;
一种形式的超然,而非叙事的精确;
一种现象的直观,而非本质的抽象。
Q:如果对标西方印象主义文艺思潮,中国有没有印象批评?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1、以形象说诗
2、重意会体悟
3、批评主体的特殊性
以形象说诗:采用比喻的方式,取警引喻,将幽微的心理体验化为某种感官体验。
钟嵘《诗品》中的形象化的语言
01、描述诗人风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瑟,女工之有黼黻(fufu)”
02、“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谢灵运的诗)
03、“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范云的诗)
04、“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丘迟的诗)
意会体悟:精心选择、提炼含蓄隽永的自然美形象,激发读者审美联想和想象。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超越具体描写的意蕴层面,如何让读者体验?
意蕴情趣,很难用概念术语的知性方式传达,只能用意味深长的形象比喻。若意味深长的美感凝固成确切的概念、清醒的理解,反而会失去其丰富的神韵。
从钟嵘的《诗品》到皎然,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到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大量的诗话、词话基本上都是以形象说诗的方式来传达批评家的心得感受。
批评主体的特殊性
品评者大多集创作、欣赏、评论于一身。
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具有比一般人更为敏锐、细腻的艺术感悟能力和体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