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 ...
-
一、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
1、民间农村题材与民间文化形态 的关系
2、文化形态 概念阐释
3、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创作 概况
二、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周立波《山乡巨变》
三、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赵树理《“锻炼锻炼”》
1、民间文化形态 概念阐释 (容纳大众的空间/包括都市民间+乡土民间)
我为民间文化形态作的定义是:
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
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例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
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参见教材:P12-13
2、农村题材与民间文化形态 的关系
01、田园诗:陶渊明、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文人通过田园诗表达出世理想和对田居闲适生活的向往。
02、现代乡土小说:鲁迅、沈从文
《祝福》《故乡》《阿Q正传》《边城》《萧萧》
前者在精英立场进行批判;后者在乡土立场进行想象。
03、解放区小说:(5、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丁玲、周立波、赵树理、孙犁、贺敬之等。
文学与特殊时期的战斗任务紧密结合;以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为主调;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达到宣传功能。
既包含了来自下层的劳苦大众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了民间文化、艺术特有的审美功能。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们还可以栽些桃树、梨树和橘子树。”
“那还要说?你想栽好多,就栽好多。家家的屋前屋后,塘基边上,水库周围,山坡坡上,哪里都栽种。不到五年,一到春天,你看吧,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嫩黄的橘子花,开得满村满山,满地满堤,像云彩,像锦绣,工人老大哥下得乡来,会疑心自己迷了路,走到人家花园里来了。” ——周立波《山乡巨变》
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
1、民间社会结构:宗法家族、村社结构,如赵树理《登记》(1950)
2、民间艺术形式:歌舞、方言、口传文学、民俗艺术等,如教材P149贺敬之《桂林山水歌》(1959),如莫言《檀香刑》(2001)
3、民间生命力:自然、原始、朴素、健康,如孙犁“荷花淀派”、赵树理“山药蛋派”、周立波“茶子花派”
4、民间情感:既有关切,也有批判,如赵树理“问题小说”
3、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创作概况
阶段:(1)、抗战期间解放区开展的文艺运动(1938.3“文协”: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2)抗战胜利后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01、1946—1953年,土地改革运动
02、1949—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A、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为原则;
B、以国家政策条文作为创作依据;
C、以自身的干部经历和广大农民的生活为蓝本;
D、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依托(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新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等)。
二、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周立波《山乡巨变》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原名周绍仪,笔名取自liberty。左联作家,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代表作《暴风骤雨》(1947),《山乡巨变》(1957-1960)。
小说集中深入地描写了一个僻静的山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引起的异常深广的变化——沿袭几千年的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古旧的社会习俗,村社关系、家庭关系等,在短时期中被彻底颠覆。
作者用细腻的自我批评,带着亲切的乡士气息,刻画了几个革命干部和农民的形象,其中邓秀梅、李月辉、陈大春、盛淑君、盛佑亭、王菊生(余家杰、张桂贞、刘雨生、符贱庚、盛家秀、张桂秋、龚子元、谢庆元)等各有鲜明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在写作手法上(人物表现、氛围营造、情节布局等)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作家怎样的变化?
1、两者都讲农民参与的“斗争”。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后(《暴风骤雨》),农民面对新的“运动”,其内心的纠结更为复杂。比起《暴》中个别“落后分子”(如杨福元/韩爱贞、候长腿/李兰英、花永喜/张寡妇等),《山》中增加了一批“中间人物”(亭面糊、菊咬筋、陈先晋等),作者对他们的心理观察更加细腻,字里行间也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2、《山》的叙事节奏比《暴》更慢,有许多旁枝末节,尤其是主线人物的感情细节贯穿全书,如刘雨生与张桂贞/盛佳秀、陈大春与盛淑君、邓秀梅与余家杰等,而《暴》只用了结尾的一两节篇幅谈及刘桂兰和郭全海的婚事。《山》这种写法更能表现作家对农民的关切。
3、周立波擅长的诗意描写,在《山》中更加突出。对“美”的凸显,比《暴》更加自然和全面。
我虽说忙,每到清早和黄昏,还是想你。有一回,我在山上,折下一枝带露的茶子花,不知为什么,闻着那洁白的花的温暖的香气,我好像是闻到了你的发上的香气一样。亲爱的秀梅,来一封信吧,仅仅画几个字来,也是好的。
读完这段话,邓秀梅的脸上发热了。一颗由于狂喜和激动蒸发出来的晶莹的泪珠,扑的一声,滴在信纸上。她抬起她的泪花闪动的一双大眼睛,凝望着亮窗子外的明净美丽的青空,好像要从那苍茫的远处,看出她的爱人的睿智的、微笑的脸颊一样。
盛淑君靠近他的左边走。从侧面看他,月光下面,只见他那微黑的健康的脸上,现出一种发亮而又迷蒙的醉态,好像眼前就是一座万紫千红,花团锦簇的花园。继续往前走,他又继续说∶
\"到了时候,果子熟了。城里来了干部或工人,我们端出一盘来,对客人说∶\'请吧,尝尝我们的土果,怎么样? 也还可以,不太酸吧?这号种子,我们正在改良呢。\'\"
他这样说,好像真的来了客,正在吃他摘下的新鲜的、熟透的果子一样。盛淑君笑了∶
\"净说吃的,玩的你就不探了。请教你,我们将来的俱乐部设在哪里?\"
\"姑娘们一心只想俱乐部。请不要着急,我们会修的。只要你愿意,我们可以选你当主任。多买几副扑克牌,我们李主席是一个牌迷。想一想吧,到那时候,我们多么快乐啊。\"
1、人情美:清溪乡党支部书记李月辉、农业社社长刘雨生。由于这两个基层干部的本色和富有民间的人情味,使合作化运动中□□盲动,伤害农民感情的政策和做法(以区委书记朱明为代表)得到了稀释,国家意志和民间生活中有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
2、乡情美:盛佑亭、陈先晋、王菊生等老农民形象被刻画得活灵活现。作家从劳动的态度上热烈赞美了这些农民,也真实地刻画了他们被突然要求将田地、农具、山林、家畜一律加入合作社时的精神斗争与感情痛苦。这些农民形象是真实的“中间人物”。
3、自然美:对湖南大山深处的农村景致进行了饱含深情的描写。如开篇青年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乘坐小船随缓缓流水进入清溪乡的一幕,竟仿佛掺杂着对外来政治风雨即将席卷自在的民间社会的隐忧。
\"你这样写,\"亭面胡仰脸睡在藤椅上,吧了一口烟,默了一默神,才慢慢地说∶\"你写。邓同志,李主席∶我屋里开了一个家庭会。我本人跟我的崽女都愿意入社,只有婆婆开头有点想不开。\"
\"我婆婆讲∶\'搭帮共产党,好不容易分了几丘田,还没作得热,又要归公了?\'我开导她说∶\'这不叫归公,这叫入社。我问你,我们单干了一世,发财没有?还不是年年是个现路子,今年指望明年好,明年还是一件破棉袄。\'她一默神,晓得我说的确是实情,就不做声了·…
\"我婆婆又问∶\'田土都交出,不留一丘吗?\'我说∶\'当然,一入,都入,留一丘,你来作吗?我是不作的,入一点,留一点,脚踏两边船,我不干。\'她又问我∶\'田滕路呢,也都入吗?我们到哪里去秧豆角子、绿豆子呢?\'我说∶\'社里会一总安排。\'我们两公婆,足足扯了一通宵。到天光时,她思想才通。如今,我报告各位,我们一家五口,真正做到了口愿,心愿,人人愿,全家愿。我请求入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眼柔和的、节奏均的浆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筏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干百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嘴壳衔的俘获物∶小鱼和大鱼。
三、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赵树理《“锻炼锻炼”》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晋城人,原名赵树礼。曾任《工人日报》《曲艺》《说说唱唱》《人民文学》编委,全国人大代表、晋城副书记。代表作以短篇为主,《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邪不压正》(1948)、《登记》(1950)、《“锻炼锻炼”》(1958)等。
以1958年农村“□□”运动为创作背景,以夸张的斗争描写潜在地表达了作家的民间立场。
谁需要“锻炼锻炼”?是农业社的老主任王聚海还是青年副主任杨小四?落后分子”小腿疼“最终被杨小四及其他青年干部利用法律和政权的力量所制服,这样的整治公平、合理吗?
主要人物:
“小腿疼”(正主任王聚海、支书王镇海、第一队队长王盈海的本家嫂子)
“吃不饱”李宝珠、副主任杨小四、女副主任高秀兰
……
有个人提议说:“最好是先把检讨人和检讨什么宣布一下,好让大家准备准备!”副支书又站起来说:“我们还没有商量好,还是等明天再说吧!”
接着就是杨小四讲话。他说:“咱们现在的生产问题,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棉花摘不下来,花杆拔不了,牲口闲站着,地不能犁,再过几天地一冻,秋杀地就算误了。摘完了的棉花杆,断不了还要丢下一星半点,拔花杆上熏了肥料,觉着很可惜;要让大家自由拾一拾吧,还有好多三遍花没有摘,说不定有些手不干净的人要偷偷摸摸的。我们下午商量了一下,决定明后两天,由各队妇女副队长带领各队妇女,有组织地自由拾花;各队队长带领男劳力,在拾过自由花的地里拔花杆,把这一部分地腾清以后,先让牲口犁着,然后再摘那没有摘过三遍的花。为了防止偷花的毛病,现在要宣布几条纪律:第一、明天早晨各队正副队长带领全队队员到村外南池边犁过的那块地里集合,听候分配地点。第二、各队妇女只准到指定地点拾花,不许乱跑。第三、谁要不到南池边集合,或者不往指定地点,拾的花就算偷的,还按社里原来的规定,见一斤扣除五个劳动日的工分,不愿叫扣除的送到法院去改造。完了!散会!”
她装作很受屈的样子说:“说什么?算我偷了花还不行?”有人问她:“怎么‘算’你偷了?你究竟偷了没有?”“偷了!偷也是副主任叫我偷的!”主席杨小四说:“哪个副主任叫你偷的?”“就是你!昨天晚上在大会上说叫大家拾花,过了一夜怎么就不算了?你是说话呀是放屁哩?”她一骂出来,没有等小四答话,群众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哗”地一下站起来:“你要造反!”“叫你坦白呀叫你骂人?”……三队长张太和说:“我提议:想坦白也不让她坦白了!干脆送法院!”大家一齐喊“赞成”。
这是一个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王聚海式的,小腿疼式的人,狠狠整他们一顿,犯不着,他们没有犯了什么法。”——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火花》1959年第6期
民间总是以低调的姿态接纳国家意志对它的统治、渗透和改造,同时它又总是从漫长岁月的劳动传统中继承并滋生出抗衡和消解苦难、追求自由自在的理想的文化品格。而且,民间也不是完美的概念,它是一个包容一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污秽、苦难、野蛮却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生活空间,有关这个空间的文化形态又总是比较能够本色地表达出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情绪世界。
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强烈地体现着国家意志和时代共名合流的意识形态,民间文化形态并不是作为这些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而是作为一种艺术补充出现的,只有当两者发生激烈冲突、民间的立场遭到全盘否定的时候,它才会以破碎的或隐形的方式曲曲折折地表达自己的声音。——教材P40
下次课程:第三章重建现代历史故事
课前阅读:老舍剧本《茶馆》(1957)、宗璞短篇小说《红豆》(1957)
思考:《茶馆》是如何体现民间立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