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你的委托 ...
我又来看陈可了,这里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一片小岛上,此值盛夏,树木丛生阳光普照。我想陈可选在这里养病疗伤的原因大抵与我想的一样,这里就像是无忧国,而耶稣能与众教徒共步同行,普渡所有,万化一切。
陈可的精神看上去不错,坐在丛林中和朋友们谈笑风生。弗兰克医生和我交谈,释然道一切都在转向和平安全,看他欣慰又满是成就的笑容,我忐忑的内心稍微有点慰藉。忽想几年前犯病的陈可说她疼,我把她紧紧搂在怀中的片段,恍如隔世。一切都在平稳运转起来,我由衷替她值得与开心。
之后的日子,我并没有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多待,而是因为工作原因辗转各地,休假的间隙去了趟大提顿峰,那是我和陈可数年前的约定,但是至此我俩都未曾同时踏足过这片土地,想来也是一种遗憾。我独自驾车行驶在191号公路上,车载蓝牙放着no mistakes,那一刻我感觉陈可就坐在我的副驾上,跟随着音乐一起摇晃起来。
后来在我和朋友的聊天中,我简单提及我和陈可的过往,这些遗憾也随着交谈和朋友们打了个照面,他们以一贯的第三方视角以及口吻劝说我,人生的遗憾总比完满多,向来如此之事便无必要纠结。
我想我是真的应该忘却个什么,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忘却这个动作便没有开始的可能。只要陈可还在,无论是身处我们初遇的那座城市,还是居于怀俄明州的农场里,抑或是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小岛上,只要她在,无论是否与我共处,我都无法忘却。
消息是我还在加州底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做教育研讨时传到我耳中的,那会儿研讨会上遇上一名华裔,是他与我聊到了陈可。这名华裔很喜欢陈可写得一些短文,那些登报的文章我都收藏在家,一份也没有落下过,所以当他说起这些令我熟悉的东西时,我确认了这名华裔是真的喜欢陈可的作品,我在内心替她开心,从中国的一个小县城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不是一般的困难。
而后,这位华裔与我说道他每年都会去拜访陈可,陈可行踪不定,有时候是在中国的一个偏远省份的乡下里,有时候又会呆在纽约第五大道的豪华公寓中,前段时间人在多米尼加共和国,那位华裔和我道虽说每次地方不一样轮轴变换,但是陈可永远都是那么平常如一,始终坚持创作,随和沉静。
我觉得是对的,她在一步一步向好,这是件普天同庆的事。
而后这位华裔和我说道,当他上月再次尝试联系陈可时,那边却是她的一个助理接的电话,说是人已经走了半月,遗体在次日运回的中国。
不知为何听到消息后的我突然变得平静异常,拜别那位华裔我独自回到住处,开始烧水做饭,一直重复着寻常的生活。我没有什么想法,大脑空白一片。
我再次踏足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小岛,我想人应该是在这儿走的,那套别墅已租给另外的租客,我就隔着小路看了看,瞄见我站过的那个小露台,那是我近距离看过陈可坐在树下的地方,不知为何,我没有触景生情的伤感,只有胃里一阵反酸。
后续的工作轮轴转,几乎不给人喘气的机会,我在世界东奔西飞,换得的几两碎银都往家里打去了,实话说当初选择的教育科研这条路还真没什么大钱可赚,我曾经可是一个很注重物质生活的人,不想如今也看淡了这么多。人就是一个很奇妙的生物,善变又永恒。
后面上了岁数,也快奔四了,一心就想着落叶归根,还是回了国在家乡的一所重点大学挂了个名。平常上上课隔三差五一个人自驾游,基本上都把大半个中国逛完了,你说这期间我不想念陈可是不现实的,但是一进入人已离世的记忆中,我便会抽空自己,陷入空白。
我忽然想起数年前在大学校园初遇陈可的画面,那会儿人刚从监狱刑满释放,二十四五的年纪,长相倒是像个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她来听我的课,场场不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陈可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让人看上一眼,便难以忘怀。庆幸原生家庭的不幸并未影响她的人生,在我的鼓励下,她在一步一步向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她在写作这方面才华横溢,写出的东西也喜闻乐见,我由衷开心。
但记忆一转,便是陈可被确诊双向情感障碍的那段时间。我带着陈可辗转到德国的一家私立医院接受治疗,空闲时间我便会拉着陈可去城里转悠,她不止一次和我说过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现在想来也是后悔,没有听从她的想法,带她离开。或许我根本就不能切实体会到一个身患心理疾病的病人在每天接受高强度治疗下会是怎样的,我由衷对不起陈可,或许对于她来说,这并不是能有效治疗的方法,她一直向往自由的,我应该早点知道。
后来是一通电话把陈可召回了纽约,医生说每日坚持进行药物治疗,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沟通能力,至于深层次的病根无法保证。我一再劝说你,可是陈可一意孤行,她是自由的个体,她为她自己而活,我无法强行干涉。
陈可的飞机是在凌晨,她拒绝了我的送行,并感谢了这数月对她的照顾,我有些好笑问她能不能去纽约看她,她还是笑着回答道说可以,那么温柔那么坦然。
我想我应该要学习陈可身上的这些品质,从她奋斗出来伊始,我就格外佩服她,觉得她完美极了,我一直崇尚的那股女性主义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独立又拥有强大的内心,她从不怨天尤人,她包容海纳百川。我根本不知道是从何时喜欢上陈可的,反正很久了。
我们都是这个世上独立的个体,也不是谁一定要围绕着谁天天转,我们有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要去完成,所以见面就成了我们的奔头,十天半个月连电话也没有是常事,我们都习以为常。
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新闻,说是陈可在国外获了奖,我很欢喜地拨通她的电话,但是根本打不通,我想应该是道喜的人太多了,便给她发了一则讯息。
很遗憾,我的信息也石沉大海了。
我想名人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我没什么好抱怨的,好像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既定规律,不知为何,我仍然为陈可感到骄傲自豪。或许这就是上帝的安排,祂做事向来如此高深莫测,我想我应该尊重以及理解。
在陈可去世数年后,与朋友的一次吃饭喝酒闲聊间,我提到了我与陈可的这段经历,许多人都是诧异,或是惊奇。他们没想过我会喜欢女人,更没想到我曾经会和陈可有过感情经历。在他们看来,我应该是传统的又是独立的甚至是过分清醒的,我对他们的反应并没有产生任何情绪,我只是在笑,在回忆过往,回忆陈可和我那些年的朝朝暮暮。
我想如果陈可还在世的话,我们应该也走不到最后,她崇尚自由和独立,她有她想要去做的事情,有她要完成的目标,而我,大概也像是有部电影里说的那样:我只是陪她走到了我力所能及的地方。对于这段感情,我没有遗憾的地方,陈可有没有我不知道,逝者已逝,一切都没有什么必要也不必纠结。
她走的这些年,我其实过的挺好,但总会想起她,我已当稀松平常。我想我的余生也会怀着这般心情过活,直到陈可生前的编辑Oliver找到我,并交给我了我一踏厚厚的手稿。他交代我说这是陈可生前留下的唯一一份没有发行的小说,她委托Oliver在她去世后找到我,并把这份手稿交到我手中,等我观看完再决定要不要出版。
直到那时,我还是轻松的、平静的。我用三天时间看了两遍,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研读,25日深夜,在我读完最后一篇稿纸时,我溃不成军,一直潜藏在我心里那股别离的情绪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最后散发出来的能量让我难受至极。在读这封手稿之前我自诩我是坚强的甚至是无情的,但读完之后,我痛苦得几乎不能自己。我开始喘不过气,疯了一般地呼吸,我处于极度缺氧的真空地带,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即将死亡,而后我看见耶稣降临,缓缓在我身边落下,祂安慰我抚慰我,祂告诉我这是我不得不经历的混乱,但会有美好的事物在前方等我。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感知到了离别之苦,很不巧的是这份离别前还要加上永恒这个词,我一时之间无法接受,我低头像是受伤的野兽,而耶稣一遍又一遍地轻抚我的额头,我想祂会是陈可的再生,也或是陈可的所托,无论如何,我总会联想到关于她的一切,这种情绪的获得我历时数年,让人羞愧。
无论如何我会永远追随上帝,我与祂同行,在时间这个维度里是永恒。我要把我未来的灵魂交付予祂,我与祂同在。正是因为耶稣的这份不离不弃,才使得我把这份恩典化痛苦为力量,只是这份伤口愈合的时间较长,但我拥有着世上绝无仅有之虔诚与纯粹,我相信耶稣能渡我到达彼岸。耶和华必预备。
:“存在缺陷,永远正确。”是她始终与我布道的一句。不知为何,我突然想起。思念她的情绪在我读尽她最后一篇手稿后被推向了一个高潮,没有我的管束,它任意攀登,上升到了一个我看不见摸不着的领域,我又是惶恐又是无能为力。
这句话重新进入我的脑内,我开始着脑念起陈可,她的优点她的缺点,她的喜好她的憎恶。在她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她曾和我念叨自己一直是被社会抛却的边缘人物,但她疯魔般爱上了这种被放逐的感觉,正是因为自己的不美好和美好组成了现在的陈可,她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可她却永远离开我了,我至此才恍悟。一直以来,我以朋友的身份在她身边驻足停留,我从不求能与她产生朋友之外的任何联系,所以我是理智的清醒的,我想这是独属于我的一份尊重。但在读完这份手稿后,我后悔得几乎要晕厥过去,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感知到擦肩而过的力量,那股遗憾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企及的。我甚至无法再用我心中的信仰说服自己去保持清醒和理智。我抚摸着纸上紧密的小楷,仿佛像是摩挲着陈可的双臂,我想要抱紧她,可是一个接一个瘦弱的小楷无法抵挡我这股强烈的幻想,在我用力间土崩瓦解,稿纸顷刻褶皱乱作一团,我却毫无感知,直到最后我失去意识。
在高举一切阳光正义的现生中拥抱属于自己的灰色地带,才有足够存活的可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你的委托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