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第五十三章 ...

  •   “大哥!”正赶着见朱元璋的朱标听到身后有人叫他,停下脚步回头一看,是四弟朱棣。

      “怎么了?”

      朱棣磨磨蹭蹭走到他身边,像个小姑娘似的扭捏了半天,才在他好奇的目光开口:“大哥,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当大将军!”

      朱标平静的看着他,朱棣以为对方不信有些着急,上前一步道:“真的!当皇帝有什么好又不能出去打仗,将军多威风啊,我就想当大将军!然后带兵灭了那帮蒙古人!”

      提到带兵打仗,朱棣整个人顿时神采飞扬,他双手比划着,向朱标展示着自己的向往与热血。此时的他只是个刚刚长大的孩子,前有朱元璋撑着后有朱标护着,没什么太大的烦心事,也没有日后称帝时的猜忌,有的只是对父皇的畏惧与兄长的敬意。

      在听到天幕说他以后会篡位他就已经心生不安,特别是这几次提到他的子孙后世全是骂言,更令他心生怯意。天幕消失后立马来找朱标,就为证明自己无意那个位置,他只想当大哥麾下的大将军。

      他手舞足蹈地向朱标展示着自己,神情即自信又骄傲,朱标透过他的身影仿佛看见了年轻时在战场厮杀的朱元璋。他眼露怀念,不禁拍了拍朱棣的脑袋:“四弟,你这样很好,真的很好。”

      “啊?”朱棣停下动作,有些茫然的看向朱标,不知道他为什么感叹。

      朱标转移话题道:“以后你跟着我吧,我会跟父皇请示,你的功课以后由大哥来教。”

      “啊!”这下朱棣是真的惊了。他不敢去想朱标是什么意思,却想的到朱元璋是什么样子:他的屁/股怕是保不住了,脑袋能不能保另说。

      耷拉着脑袋,他苦着脸跟在朱标身后,看得朱标心里发笑。

      胡惟庸已引起父皇猜忌,怕是没多久就会从丞相位置上撤下去,能不能保命还是个问题。丞相这个职位恐怕也会撤掉,有天幕介绍的大明内阁制度,父皇多半会参考它。

      至于公主……父皇的确更重视儿子,连朱标自己也一样,因为他们真的有皇位要继承。但公主就是公主,是君!大明公主被大臣甚至内侍欺负那是公然打皇帝的脸!冲着这一点,父皇也会对公主稍加重视,管家女官这一职位估计会废除。

      还有后世一直在说的大明经济问题,她们提了好几次大明皇帝不通经济,能引得她们如赵构那昏官一样不停吐槽,说明大明后期已受到经济影响。连打仗都要大臣捐款,这得差到什么地步?

      还有那些大臣,捐款时没钱,却在抄家时抄出一大笔,这说明什么?说明大明后期贪官之多已经不是一两个可以说清的。明朝后期为什么没钱?真的只是经济不行吗?如果有钱,那这些钱又去哪儿了?只是豢养宗室子弟了吗?

      这些问题都需要他去仔细想想,并在摸索中慢慢解决。

      朱标思考良久,想着一会儿还得跟父皇回禀一声,大明后期怕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来自各方各面的,甚至已经影响到皇权!

      若天意难违他真的早死,在儿子不行的情况下,他一定会优先推举后世称赞的朱棣上台!他是大明的太子不错,但也正因是太子,所以不能只顾自己一系,他必须首先为大明着想,唯有这样,才能永保大明江山!他是决不会让大明惨烈的历史再次重现的!

      握着拳,朱标暗下决心。

      朱棣不懂朱标的心情,垂头丧气跟在他身后,随着他的脚步,慢慢走向那已改变的未来。

      赵匡胤时代

      天幕消失后,赵匡胤对着张琼又是安慰又是道歉,最后更是叫来石汉卿大骂一通,责问他为何诬陷忠良,吓得对方跪地求饶,全盘招供。在了解实情后,赵匡胤严惩石汉卿,又赐下白银万两为张琼压惊,对方感动不已,谢恩退下。

      张琼刚走,派去调查王继勋的人也回了消息,恰好此时官居节度使的王继勋与将领马仁禹发生冲突,对他多有陷害。调查的人将结果上报赵匡胤,引得帝王大怒,派人把他叫来一顿大骂,撤去职位命其回家反省。

      王继勋连争辩都没有就被撤职,吓得痛哭流涕,在惊恐不安中抽抽噎噎走了。见他没了身影,赵德昭才对赵匡胤道:“父亲,后世即说这人作恶多端,为何还饶他一命?”

      “他还未行恶,此时下手是朕没道理,不若等他动手时再行处置。”赵匡胤揉着额头,有些疲惫道。突然他想到什么,抬头看向赵德昭,“若他行恶,不用等朕另行通知,你可直接处理。”

      赵德昭惊讶的张大嘴:“父亲!”

      赵匡胤制止他想说的话:“朕已想好,你是大宋的太子,这天下总归要交到你手上。朕是个大老粗,有些事关注不到,也不能看顾你一辈子,不若放手给你,就当提前锻炼你的能力了。”

      “儿臣……谢过父皇……”赵德昭感动的眼含热泪。

      赵匡胤叹了口气:“天幕说的对,朕的确忌讳武将,昔日孝文皇帝过逝,新帝年幼,朕这才有机会夺了周家天下。朕当时手握重兵,不然也不会继位的那么顺利,所以对武将也多有防备。

      自朕继位起一日也不敢松懈国事,自问勤政爱民,尚贤重德,对待前朝旧人也是以礼相待,只为证明朕配得上这个皇位!可若防备武将的后果是把大宋脸面踩在脚底,是让赵氏受人唾骂,那朕宁可不要这江山!免得日后不仅落个骂名,还让大宋成为笑柄!”

      “父亲何出此言,儿臣看那后世言语对父亲也是多有称赞。再说继承大宋的也不是父亲这一脉,他们糟/蹋了大宋,毁了父亲心血,跟父亲又有何干!”

      “你不用多说,朕毕竟是大宋开国之君,是朕一手创立的大宋。算了不提了,以后上完师父的课你就过来帮朕处理政事,多余的话朕也不多说,咱们父子共同努力,不求大宋有多好,只求不落人口舌!”

      “儿臣遵命!”

      父子两人针对大宋的弊端又讨论了会儿,正巧说到大宋公主,后世那句明码标价的卖让两人头突突的疼,忍不住大骂不配为人的赵家皇帝。这可是皇家公主啊!因为贪生怕死竟然当作妓子卖给外族,简直丢尽皇家的脸!无怪后世提到都是骂声一片。

      这边皇帝父子讨论的头顶冒烟,那边宋臣也不甘示弱,怒气冲冲回到家就开始奋笔疾书,甚至习读兵书,誓要扭转大宋文人在后世眼中的形象。

      被人指着鼻子骂,对这些自视甚高的文人来说是最大的耻辱!当初后世骂秦儒他们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前秦残/暴,那些儒生都是前秦人,他们自认比对方强。可等说到大宋,才发现在后世口中他们也不过如此。

      在后世眼里他们是无能,懦弱的代名词;是改变不了大宋情况只会嘴上说说,面对武将重拳出击,面对外族膝盖软得一塌糊涂的糊涂蛋,甚至还不如秦儒!这让他们无法接受。当然,他们不知道在秦儒心里他们也是这个形象,否则怕是会更加暴躁。

      此时的宋臣多数经历过动乱时期,还保留着一丝血性,听到天幕的话心里都憋着一股火,他们决不承认自己比那暴秦儒生还不如!不就是兵书吗?不就是外族吗?不就是武力充沛吗?他们也可以!

      一群宋臣钻研苦读,有些甚至找上了自己最瞧不起的武将再三讨教,也不管对方是有多受宠若惊。

      赵匡胤完全不知道自家文臣受了刺激,正向一个奇怪的方向发展,还在跟儿子讨论政务。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被后世勾引的直到天幕消失还在想那女皇和唐玄宗的事,奈何后世提了一嘴就不再提起。特别是唐玄宗,每次到他都会立马转移话题,后世对他的不待见可想而知。

      “听天幕声音多为女子,自然会偏向女性。那唐玄宗杀子抢儿媳,但又开创了大唐盛世,创造大唐最巅峰时代,两者都是一人所为,令人心生别扭,后世不喜提及也是正常。”

      大臣的解释并未让李世民放下心来,反而心里更加担忧:“世上女子何其多,怎么就看上自己儿媳呢?一日杀三子,三子中还包含太子,也不知那儿媳是不是太子妃,若是,那更是昏君所为!为一个儿媳杀死自己儿子已是不该,对方还是太子!太子啊,未来的储君,竟然说杀就杀,简直荒谬至极!”

      “陛下不必过于担心,现在还不清楚那抢的女子是不是太子妃,太子之死说不定另有隐情。那唐玄宗开创大唐盛世,应不是昏庸无能之辈。”

      “就算不是太子妃,抢自己儿媳也是过了!”

      李世民跟几位大臣就唐玄宗的所作所为议论着,魏征在旁闭目养神。有交好的大臣见他不说话,问道:“玄成为何不发一语,可是有什么见解?”

      讨论声停住,在众人目光中魏征睁开眼,不慌不忙道:“后世虽不喜唐玄宗,但说的多了总会提起,哪怕只字片语。再说他不知是大唐第几代君王,距今多少年,咱们急也没用,眼下最紧要的,还是另一个。”

      瞬间,众人想到后世说的另一个人。

      “武氏,女皇?”

      众人沉默了,唯一的女皇竟出自大唐,听后世意思还是由皇后之身继的位,这个女人到底什么来头?众人齐刷刷看向李世民,后世可还说了,这女子原本是陛下的女人,后来才成他儿子的皇后。

      李世民也想到这个人,思索片刻,摇了摇头:“朕的后官没有武姓女子,何况这个武也不知是不是姓氏,若是,那是‘武’,还是‘伍’,或者是‘舞’?她又是何时入的宫,一切皆不知。”

      大臣一经提醒也想到这些问题,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想找人可太难了。思索良久,有人提议道:“若实在不行,陛下何不下旨禁止一切武姓女子入宫?”

      “不可!”李世民一口回绝,“无缘无故下这种旨意,传出去恐引起众人非议。若是有人因此传播谣言,那不是害了这些女儿家。”

      天下姓“WU”的何其多,若真下了这道旨意,怕是对这些家族会有影响。何况禁了“WU”姓,一些普通人为了家族荣誉指不定会换个姓氏,武氏女子若因此入宫,到时更难找人。

      唐皇拥有鲜卑血统,唐朝社会风气又较为开放,听后世意思那女子也不过是后宫普通人,怕是连妾都不如,是否侍奉过他有待商讨,所以李世民并不介意儿子收了她。他介意的是皇位竟然落于那女人身上!唐朝可能改朝换代!这是他绝对无法忍受的!

      孙子再废也是自家人,是李姓,皇后可不是!

      见大家面露难色,想了想,李世民道:“那后世也不知是否还会提起武氏女子,何况在朕看来关键还是在太子身上。与其防备那女子,不若从今开始对太子加以引导,若太子有心,那女子再如何也翻不出浪来。”

      大臣思考一下也觉得有理。与其防备外因,不如从内部着手,只要对太子言行多加引导,应该不会发生儿子娶老子女人,这女人还当了皇帝的事发生。

      李世民面向群臣,拱手郑重道,“从今往后,除了太子之师外,还要仰仗各位大臣对太子加以束缚,重其心亦重其行,以免后世所言发生。诸位,拜托了。”

      “臣等,铭记于心!”这一刻,唐臣在心里暗下决心,对太子学业要更加重视,势必让他成为合格的储君,杜绝女子掌权的事发生。至于继位的会不会是别人众人到没想过,毕竟陛下可没废太子的心。

      隋文帝时代

      天幕这次提到隋朝言语多了些,但仍未明说隋二世到底是谁,还表明杨坚几个儿子都不行,孙子到可以,让他起了直接传位孙子的念头。

      此事重大,他还得慎重考虑,以免前朝震动。

      第二日他下旨招了好几名看好的孙子入宫,对外解释是想含饴弄孙,亲自教诲,尝尝百姓之乐。有敏锐的大臣从中嗅到一丝不同,想到皇帝对太子的不满,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忍不住私下议论。

      杨坚没有解释,只专心在宫里教导孙子。但是此话传到现太子杨勇耳边,却引得他大怒。他本就因杨坚的不喜内心不安,言论一起更加躁动,多次求见杨坚都被拒绝,重压之下变得喜怒无常,府中奴仆多受责罚。再加上他多次在府中抱怨,被有心人直接上报给杨坚。

      杨坚怒了,他喜不喜太子都是太子的爹,是皇帝!太子如此抱怨难道想造反不成?再加上后世说隋二世而亡是因为皇帝暴/虐,杨勇的抱怨正好踩在枪口上,瞬间引爆他原本压抑的怒火。

      他派人将其斥责一通,还觉不解气,又把人叫来当众大骂一顿,命其归家反省。

      这下杨勇更加认定皇帝是要废太子,心里越发不满,行事更加荒唐,引得杨坚也越发不快。父子间的行事往来被大臣和其他皇子看来眼里,心里有了其他念头。

      杨广听到此事心下一琢磨,让人准备了些点心,亲自带着给独孤皇后送去。

      这几日独孤因为天幕之言心里也有气,对太子杨勇也是愈加不满。杨勇本人好大喜功,又追求奢华,喜好美色,与杨坚夫妻崇尚的节俭完全不同。再加上他本人无嫡子,却宠幸云昭训生了三子,更让她待遇如同正宫,使正宫因此抑郁而亡。谁知他半点伤感也没有,还让云昭训主持太子宫,让重视嫡长子制度的独孤更加不快。

      思索之间,有人回禀晋王来见,独孤宣人进来。杨广一进房立马恭恭敬敬行礼:“这几日听闻母后身子不快,儿子早就想来,只是家中有事耽搁了时日。”又递上手中盒子,“这是萧氏手作糕点,还请母后尝尝?”

      内侍接过点心盒子,独孤看着那一盒点心开心不已。晋王如果带的是多方选择的礼物都不一定能讨得独孤欢心,唯这亲手做的让她满心欢喜。即喜他夫妇恩爱如寻常夫妻,又喜他不好奢华。

      “你有心了,萧氏也有心了。”独孤非常给面子的当场拿起一块咬了口,随即面露喜色,“好吃!”

      “母后若喜欢,儿子让萧氏常做与母后吃?”

      “这哪儿行,她是你夫人,是晋王妃,偶尔做一次就行了怎么能常做?这下人的事哪儿有让主子老动手的道理。”独孤伽罗嗔怪的瞪他一眼,命人将余下的点心拿走。

      “萧氏为杨家媳妇,母后按民间说法是她婆婆,儿媳伺候婆婆也是应该的。

      “行啦,知道你们孝顺,有这心就好,这点心等你父皇回来让他也尝尝。”

      “父皇最近辛苦了,吾儿太过顽皮,也不知有没有累到父皇。”

      “不过是教导学业怎会辛苦,再说余事还有随从呢,你这当爹的不用过于担心。”

      独孤伽罗提了一嘴就转移了话题,杨广识趣的没有追问,顺着她的话说了些近日的趣事。母子两聊得不亦说乎,说到兴处,独孤捂嘴直乐。期间杨广只字不提杨勇的事,只顾关心杨坚和独孤的身体,做足了一个儿子的姿态,独孤伽罗愈发欣赏。待了大半天,见天色已晚,他才起身告辞。

      回府的马车上,心腹见杨广闭目养神,嘴巴张了又张。正自抓心挠肺,忽然耳边响起一个声音:“你有什么想说的,就说吧。”

      抬头,见杨广仍闭着眼,仿佛知道他的动作,只是嘴里问话。

      “小人只是不明白,为何主子刚才跟皇后交谈时不提下太子?眼下皇上对太子心生不满,皇后也不喜,哪怕随意几句,也足够太子头疼了。”

      “蠢货,本王要是现在提了,那才是跟那个位置无缘。”杨广睁开眼,冷笑道。

      “不管是父皇还是母后,对太子不喜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本王现在出头提太子,那是明着说本王有想法,这不仅会引起父皇跟母后的反感,还会招来忌恨,兄弟不和是大忌!”

      他甩了下衣袖,抚平衣服上的褶皱,又掀开帷裳,外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马车虽然简单朴素,但看到马车上晋王府的标记,一些嬉闹的人自动避开,没人敢不张眼冲撞了里面的贵人。

      杨广看了会,放下帷裳,转头看向心腹:“太子的事就算本王要提,也绝不是现在,本王都不急你急什么?等着吧,本王只要在父皇和母后面前做好儿子的本分,就算本王不说,他们也会倾向于本王,到时本王想要的自然手到擒来。”

      杨坚不知儿子之间的暗潮汹涌,看到那一盒点心果然龙心大悦,加上独孤在他耳边连连夸赞晋王,有太子作对比,他开始对杨广上了心。

      历史的齿轮在隋朝滚滚而过,不知这次会走向哪种结局。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53章 第五十三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