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第四十四章 ...
-
【会员016:也不能对文官一概而论吧,文官也有好的,像于谦就是纯文官,董仲舒也是。】
【会员014:管理一个皇朝从来都是文武双治,像大宋既然选择抑武那对文官要求就更高了。因为大宋外患大,文官不仅要协助皇帝管理好内部,对外还得强硬。军事上想以文驭武,那文官就必须得有武将的能力,不然打起来就是空谈。而显然大宋文官除了嘴上一套套,手下根本没有真功夫。
宋仁宗的时候派三司使、户部尚书夏竦去西北,出任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和渭州知州范雍一起搭档对付李元昊,结果呢?这个文官诗词文赋高超,打仗根本不行!而且他也不想打。但他是文官!就因为他是文官所以他成了最高军事长官!
他去了后老找宋仁宗要兵要粮,宋仁宗给了;他也经常下基层视察,不过是带着美女一起去,走一路玩一路闹一路,差点闹到兵变。
在那边他只会夸西夏多厉害,宋军出战不利,最后在舆论压力下被逼的赶鸭子上架。你以为这样就打了吗?没有,他召集文武百官一起商讨出战五天五夜,事无巨细,讨论出的文件捆一起两个壮汉都搬不动,然后这些文件被他藏在一个大柜子里,落锁贴封条,严加看管……最后一夜之间这些东西全没了……全没了!
在找了一通后,这些文件又回到柜子里。而他呢,表示文件都泄密了,不打了,进攻停止……
他行军打仗就是外行,但你能说他这个人不行吗?他在宋真宗当政时调任襄州,期间正好遇上饥荒,于是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又在仁宗时调任洪州期间,得“洪俗尚鬼,多巫觋惑民”,于是勒令巫觋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他知人善任,在范仲淹不得志时保举他任副使,使范仲淹和韩琦成为他的左右手。
他其实一开始就说了自己是文官,因为不会打仗所以不想出兵。但没用,大宋国政就是让文官掌军权,皇帝觉得他才华横溢就让他当了最高军事指挥。这次战争不仅让他受尽嘲笑与攻击,也成为他执政生涯最大的污点。
但你能怪这些文官吗?说穿了还是皇帝自己问题,搞了这么个以文治武的方针。让文官领兵有什么用?告诉别人大宋有多丢脸,文官有多丢人吗?】
【会员016:夏竦历史上褒贬不一,挺有争议的。他打仗是真不行,不过文治蛮不错,对百姓也好。】
【会员014:他有点像李斯,重权利但有真本事,是个实干派。他比李斯强一点,看得清自己,知道自己懂什么就做什么。我一直觉得他当时重女色排场大是给皇帝看的,就是让皇帝知道我真不行,你赶紧派个行的过来。他暮年不是顶雨办事,多次到灾民居住的地方视察,最后因病过逝了嘛。
他死后宋仁宗拟谥为“文正”,遭到群臣强烈反对,不得已改谥为“文庄”。《宋史》亦记载夏谏是能臣,“速材术过人,然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术数,倾侧反复,世以为奸邪”,他就是不讨台谏喜欢,导致后世他的正面形象被掩盖。】
【会员016:是啊,大宋一些文官只要不碰军权还是可以的。再说主要责任在皇帝身上,是他们决定让文官治理军事的,大宋军事那么烂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会员028:所以后面宋仁宗直接把军队权利全权交给狄青了嘛,然后狄青打赢了。关键是他打赢的同时也得到文官忌惮,最后连皇帝也开始怀疑他,把他调离。艹,赵匡胤到底在想什么!大明虽然也有文官集团,但同时还有别的集团在牵制他们,大宋真就文官的一言堂!】
【会员014:大宋皇帝的性子都特别软,少有的强硬派还都死得早。他们耳根子软到对文官言听计从,搞得后面武将地位越来越低,外患越来越大,这才是最可怕的。
当初宋高宗让张浚率十八万大军大举反攻金国,宋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本来可以收复土地,甚至恢复北宋疆土也可以,结果因为张浚轻敌,执意致书金军约战,在对方不回复的情况下坚决不开打,结果让金军有机会整顿军务,最后输得干干净净。
这些领兵的一点屁用都没有却掌握军中大权,就因为他们是文官!大宋有好文官吗?有,但多数就是群笑话!】
赵匡胤青筋暴涨的双手显露出他的不平静,他从未想过抑武的后果会如此严重。他也曾想过自己身后的皇帝能不能管理好这个新生的皇朝,却没想过这种结果。
他是武将出身,在厮杀中成长,自有一股血性。如果知道抑武的后果是让大宋成为笑话,那从一开始他就不会抑制那些老哥哥们。
他是忌讳武将,但更怕因自己的原因使大宋成为后世人口中的笑料,因为这代表他这个皇帝当的无能,甚至于大宋的存在都是错误!
这让他无法接受。
“父皇,还有时间,我们还来得及改变。”赵德昭看赵匡胤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忙上前道,“上天既然安排天幕出现,就是在提前预警。只要我们愿意去改,就一定能让大宋成为神迹口中不一样的大宋,亦可以让他成为大一统的大宋!”
赵匡胤长舒一口气,吐出胸前那口郁气:“你说的对,朕还有时间,大宋还有机会。”
他看了眼廷下大臣,饱含深情道:“朕在此,还愿众爱卿助我。”
“我等愿助陛下,唯愿大宋安好!”众人齐声拱手致礼。群臣此时上下一心,都憋着一股气,都想改变大宋这种丢人的状况。还有一些文官更想着回去就看兵书,不管怎样他们也不愿像天幕说的那样,成为他人口中笑资!
【会员036:不过大宋也挺牛,被文官这样干还屹立三百余年不倒。】
【会员014:他有钱。】
【会员028:大宋有钱,他的平安都是钱买来的。】
【会员014:还有大宋偶尔也会出现真厉害的文官,比如仁宗时的范仲淹。他是文官,但他是跟西夏打过仗的文官,他在跟西夏作战时不断总结战术,还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比如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就是他选拔出来的。这也导致大宋的西北边军战斗力极其彪悍,直到北宋末都是少有的一支劲旅。
还有南宋的陆游,他也多次领兵与金军激战。南宋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辛弃疾,这位我都不用多说了吧,能文能武,在他青少年时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就是可惜了……】
【会员045:辛弃疾不能算纯文官吧,他本身就想当武将。】
【会员028:应该不算,他是大宋文人里少有的文武双全,更难得的是他一直想北伐,收复大宋河山。】
【会员014:他最可惜的是生在大宋!不管是宋高宗赵构不想跟金打,还是宋孝宗被打怕了不敢再打,都导致他最后只能含恨而亡!TM的一个敢带50人千里追赶5万判军,还在这5万人里生擒主帅并成功脱险的将士,如果皇帝敢用,指不定又是一个岳飞!结果呢?结果呢?】
【会员045:叹气,大宋是真丢人……】
【会员014:MD,还不如大明文官集团呢!】
【会员028:别……明朝文官也不怎么样,跟大宋半斤八两……我一个明粉都不好意思吹大明文官集团比大宋强。】
嗯?朱元璋抬起头,大明众臣也望向天幕。
“不是吧,咱大明的臣子能比大宋还窝囊?”有人低声私语,引来共鸣。
【会员014:你家大明文官至少敢在朝廷上当众群殴大臣,并把对方打死,我觉得这点大宋就比不了,大宋文官太装了,而且怂。吃瓜.JPG】
【会员028:哈哈哈哈,这个是……大宋只会BB,大明是直接上手打!】
朝廷上当众打杀大臣?
这下子各朝都来了兴趣,刘彻更是坐直身子竖起耳朵,连始皇都难得起了兴致。被点明的明朝众人则是心里有了不详预感。
【会员028:还是得怪朱祁镇,谁让他宠幸王振那个死太监听他的话亲征,结果好嘛,被俘虏了。大臣肯定要发泄嘛,王振死了但他同党还在啊,怎么办?当然是撸起袖子干他娘的!】
【会员014:然后一帮文官就在朝廷上对王振同党进行殴打,数百人群殴三人,直接把他们打死了。最后朱祁钰在于谦劝说下也没对这些文官怎么样,不仅下旨彻查王振党羽,还赦免了在大殿参与殴打的所有大臣。】
【会员028:朱祁钰也被吓到了吧,毕竟他最开始都不受重视养在外面,连皇帝都不想当,哪儿见过这种事啊。其实明朝党争不断,这种事常发生的啦~~~嘉靖年间翰林院修撰杨慎和一帮热血官员看不惯千方百计向皇帝献媚的“司法部”官员张璁、桂萼等奸佞小人,天天堵在路上,见一次打一次,打得张璁等人好一阵不敢上朝。
“内阁首辅”高拱专横跋扈,与内阁大学士殷士儋结怨,在一次朝会上两人先是吵架,后来又动起手来,直接引发两人派系群殴,在朝会上干了起来,最后还是皇帝出面把两人劝住了。
明朝大臣打架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都是群殴,有时甚至达到上百人,连皇帝都不敢管。就,挺武力充沛的……】
【会员045:……不愧是大明……】
【会员014:哈哈哈哈果然是刚明!】
“噗!这明朝的大臣还挺有意思。”刘彻大笑出声,底下大臣也是笑声一片。
始皇也忍俊不禁,引得朝下众臣也放开胆子笑起来。
李世民更是捂着嘴,生怕自己失礼,到是底下尉迟敬德大笑道:“这臣子我喜欢!”
虽然别的朝代都觉得有意思,但朱元璋可不这么认为,他全程黑着脸,嘴直抽抽,大臣却是另一种心思。
这时的朝廷虽未达到朱元璋晚年时那么凶险,但也是朱元璋的一言堂,皇帝的强悍令不少人胆战心惊。此时听到有大臣在廷上群殴皇帝都不敢管,不少人听出言外之意。有人想到天幕最开始说的文官集团有锦衣卫和宦官压制,那不就是三方制衡?
“这是三方鼎立啊。”大臣悄声道,交好的几个相互使了个眼色。三方鼎立代表什么?代表那时的朝廷这三方最大,大到皇帝可能都被压制!
朱元璋不知道朝下的暗潮汹涌,还在独自生闷气,朱标却注意到了。他看着大臣脸色稍变,随后又变回那个稳重的太子,垂手静立在朱元璋身旁。朱棣敏锐的感觉到兄长一瞬间的变化,抬头向他瞅了一眼。
【会员036:那还是明朝大臣强些,至少有武力,大宋的文官除了一张嘴别的都不硬。】
【会员079:笑死,死鸭子嘴硬是吗?】
【会员016:别这样……我是宋粉……有些文官我还很喜欢的。忧伤.JPG】
【会员014:安啦,不用放在心上。大家吐槽的是大宋那些奇葩政权下的文官,正常文官还是很受欢迎的。】
【会员028:主要还是吐槽大宋军事啦,过于奇葩!】
【会员016:其实我是宋仁宗粉……他本人真的可以,而且他那时清官也多,称得上是大宋最好的四十年。】
【会员014:这个是真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现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张纸币诞生在仁宗一朝;四大发明有三项或出现或开始应用于仁宗一朝……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汇集于他在位的四十年,抛却军事不谈,他在位的四十年在历史上数一数二,某方面来说他也蛮受偏爱的。】
【会员016:哈哈哈哈,因为他人好吧。虽然他也是耳根子软,但为人处事是真没啥大毛病,对待下人特别仁慈。】
【会员036:我记得他是不是有次晚上想吃羊肉,又怕打扰官人就没说?】
【会员016:对,那次他晚上特别想吃烤羊,第二天告诉侍从“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从问他为什么不找人做,他表示 “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他怕此后成为惯例,长此以往暴殄天物,也担心打扰到侍从休息。
他有次在御苑散步,没多久急急回宫喝水,宫女问他为什么不在外喝要忍渴这么久,他说他没见到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问了侍吏必受责罚,故忍渴而归。】
【会员014:他有个点我特别喜欢,就是他特别讨厌文字狱,痛恨罗织罪名,陷害他人的行为,所以他曾下旨,凡是因为误判使人获罪的官员,终身不再录用,这从某方面来说禁绝了他人陷害行为,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我记得有个人曾这么评价他:“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可说是最大的赞美了。】
【会员016:哈哈哈哈哈他人真的很不错!】
【会员028:如果军事上他再强硬点那就更好了。】
【会员016:这个真没办法,大宋军事就那样,宋神宗当时想变都没变成,就更别提这位了。捂脸.JPG】
【会员014:变法还是得在赵大那时候变最好,实在不成他后面那位皇帝变也可以。越早越好,越往后就越固定化了。叹气.JPG】
【会员028:唉……】
赵匡胤看向赵德昭,赵德昭语气坚定道:“儿臣必不负父皇所托!”
他欣慰的点点头:“我父子两一起努力。”
【会员016:其实赵大也挺好,但是我不喜欢他一个点是他对外戚过于放纵。所以大宋我第二个喜欢他,第一是宋仁宗。】
【会员014:不清楚他的外戚情况,我只关注过包拯那一窝,你们懂吧。】
【会员028:噗!】
【会员036:哈哈哈懂!大宋我也只关注过那一窝!】
【会员016:哈哈哈哈哈明白!赵大外戚就是他小舅子,王皇后的同胞弟弟王继勋。《宋史》记载,“继勋所为多不法”。
他最开始放纵部下掠人子女,被赵匡胤知道后斩杀百余名抢人的士兵才把事情平息下去。后来他又喜欢上割人肉,害死不少奴婢,直到暴雨把他家墙毁坏有人跑出去,跪在皇宫门口告状这事才暴露。赵匡胤削了他官爵,他不仅不悔改甚至更加残暴,强买百姓子女供他使唤,稍不如意就把他们杀了吃掉,把他们的骨头装到棺材里扔到野外。百姓深受其害却不敢告,因为告了也没用,赵匡胤不会管,直到赵光义上台才把他斩杀。
据说他认罪后承认亲手杀死一百多名婢女,长寿寺和尚广惠甚至常和王继勋一起吃人肉。
反正因为这个我对赵大的感觉有所降低。】
【会员036:啊这……为什么赵大这么放纵他?就因为是他小舅子?】
【会员016:当时孝明王皇后已去世,赵匡胤念及王皇后所以对他多放纵。】
【会员014:……EMMMM,这个真有些过了。】
【会员028:赵大很喜欢王皇后?】
【会员016:可能吧,这个王皇后历史上称其为人“恭勤不懈,仁慈御下”,评价还可以,他是赵大的继后,第二个妻子。】
【会员014:继后的话那感情应该不错,不然不会对小舅子这么放纵。】
【会员028:也不一定,毕竟姓王。喝茶.JPG】
【会员014:哈哈哈也有可能,不过世家不是在唐末都被杀了么。】
【会员028:姓王的世家到现在还有啊,山西王氏不就是?】
【会员014:查了下,没看到说这家的,不清楚是不是。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世家唐末后就成了历史,就算存在也不像唐以前那么牛B轰轰。】
【会员016:反正,因为这个我对赵匡胤评价不算高……】
赵匡胤:……
赵德昭一脸严肃:“父皇……”
赵匡胤抬手制止他要说的话,面露寒霜:“派人去查!若真属实按罪处理,无须通知朕!”
本来大宋被当笑话就已经让赵匡胤不满,听到王继勋的所为更是大怒,他可不愿还留下个不辨是非的名号!看在王皇后的面子上本来他对这些外戚还算优待,现在嘛……还是算了!
他直接下了死命啊,必须查清此事,若真属实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