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第四十三章 ...

  •   李世民从听到后唐末帝李从珂就竖起了耳朵,前面说石敬瑭反唐,不知他反的是不是李唐,如果是……李世民怒火中烧,灭我大唐不算,竟然还敢把幽蓟十六州那么重要的地方送给外族!

      别让他知道这石敬瑭先人是谁,不然他不介意现在就把对方的出生源头给掐灭了!

      大臣们想到上次天幕说的唐末世家几乎全被杀,也不知是不是这个石敬瑭所为,就算不是,肯定也有干系!没听见皇帝都被他逼的自焚了吗?

      别让他们知道这个石敬瑭先人是谁,否则他们不介意直接派人干掉对方!

      这一刻唐帝与大臣们统一了战线,都对石敬瑭恨的咬牙切齿。

      【会员028:“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燕云十六州种北方门户,中原的保护屏障就这么送给外族,跟放开院门让人随意进来撒欢有什么两样!】
      【会员016:不止,那地方除了是天然的保护屏障外,土地还特别肥沃,是天然粮仓。还有丰富的铜矿、煤矿、铁矿等,这些在军事上可太有用处了。这已经不是放开院门,是直接把家里放财产的库房送给外人,让人随意花!】
      【会员014:所以石敬瑭能不能去死啊!】
      【会员028:他已经死了,你骂也没用。挖鼻.JPG】

      始皇拿过大秦舆图,又拿起上次画的矿产舆图,两张相互对照着看,在天幕所说的燕云十六州那块发现了好几个矿场。大宋丢了燕云十六州又怎么样,它现在还在大秦手上,是大秦的土地!他满意的将两张图放到一边,决定到时派人去挖采。

      刘彻亦然。

      其他朝代的帝王也让人画了矿产图,国朝舆图会变,矿产不会。看着舆图上的矿产地,他们心里都是同一个念头,尽早开采。与其便宜外族,不如趁早挖完完事!

      三国时期最开心的是曹操,好几个矿产地都在魏境内,让看着舆图眼馋的孙权和刘备牙直痒痒。

      【会员045:赵匡胤本人是真不错,宅心仁厚,虽然也有短处吧,但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就是吧,每次提到他我还是只能想到赵押韵。吃瓜.JPG】
      【会员014:哈哈哈哈你是想把我笑死好继承我的花呗吗?】
      【会员028:喷死!】
      【会员016:别这样,赵大可是大宋唯一的猛一!】
      【会员045:没办法,大宋军事烂的,在我心里就跟个被蹂/躏的娇花似的,导致想到赵大就只能想到那句押韵。喝茶.JPG】

      押韵?那是什么?还有猛一又是什么意思?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俩满脑子问号,他们还不清楚天幕的嘴炮能力,以为是什么隐晦词语,而了解天幕这些人个性的赵匡胤则有了不好的预感。

      好在对方就这个词没多做解释,转而回到其他话题,让他心里松了口气。

      虽然大宋丢脸已经够多了,但他也不想继续丢下去。

      【会员014:大宋啊,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再说个冷知识,金国曾评价北宋,大臣忠义度不如辽,原因就是金朝大军围攻汴梁城时,北宋的公卿大臣们莫不以谈判求和、保住荣华富贵为首要任务,别说打仗了,殉国更是不可想,只有一个高官选择为宋朝殉国:“金人相与言,‘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这个李侍郎呢,指的就是因叱骂金朝统帅完颜宗翰而惨死的吏部侍郎李若水。

      当初汴梁外城被攻陷后金军主帅完颜宗翰、完颜宗望曾派遣使者假意表示要和谈,宋钦宗抱着幻想跟李若水一起出使金营,结果被扣沦为人质。同时金军向宋朝勒索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表示不答应就攻城。

      李若水怒不可遏,指着完颜宗翰的鼻子骂他不讲信义,与禽/兽无异。他这表现竟得到完颜宗翰的敬佩之心,并想将他收为己用。因为金人看惯了大宋君臣卑躬屈膝的一面,头一次看到有大臣竟然敢指着他们鼻子骂。但李若水嗤之以鼻继续痛骂,骂到最后完颜宗翰也怒了,先是将他舌头割掉,见他仍不屈服,又命人将李若水剜眼断手,凌迟处死,死时李若水35岁。

      后来你们也知道,靖康之耻发生了。据说李若水是唯一为北宋殉国的高官,在南宋和金国都受到推崇,相当不容易。】

      赵匡胤:……

      “只有一位?”赵德昭也惊了!宋臣何其多,竟然只有一位愿意殉国?那靖康之耻难道没有人反抗吗?还有君臣对外族卑躬屈膝又是什么意思?对外族屈膝?那可是大宋的皇帝和臣子啊!

      【会员028:赵桓手下嘛,这可太正常了。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宠幸奸臣,身边蔡京、童贯、高俅、李邦彦等人一个个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朝廷上下奸佞抱团作恶、其他大臣明哲保身,李若水简直就是“浊流”中的一股“清流”。

      等赵佶被金人吓破胆把皇位禅让给赵桓,赵桓就更别提了,这位跟他爹比起来平分秋色。再说当时朝廷被他爹霍霍的也没什么能臣了,汴梁被围时余下的大臣可都是要求南迁的,但凡骨气的人多点也不至于弄出靖康之耻来!】
      【会员014:行了不聊这个了,靖康之耻跟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一个样,越说越气。要不说赵构跟朱祁镇两昏君前三位置无人可撼动,都是互相争第二、第三。】
      【会员045:胡亥第一坚决不动是吗?奸笑.JPG】
      【会员028:其实我觉得朱祁镇可以第一,胡亥除了无能只听赵高的,貌似还好点?至少让他带兵打仗他是不敢的。】
      【会员014:别,他第一位置真没人能替代,又怂又无能,重点是自灭满门,就问哪个皇帝像他似的?】
      【会员045:可他灭了第七国啊~~~奸笑.JPG】
      【会员014:……】
      【会员028:老子灭六国他灭第七国,老子英雄儿好汉是吧?狂笑.JPG】
      【会员012:……好冷,我要冻死了……】
      【会员036:这什么魔鬼冷笑话……】

      始皇:……

      扶苏有些担忧的看向父皇,见他面无表情地闭上眼,知道他心里不好受。虽然有天幕的提醒胡亥已被处决,大秦也应该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亡国,但胡亥毕竟是父皇的儿子,大秦又因这个孩子而亡,不管对于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君王来说,都不是能接受的。

      扶苏再次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秦国祚延绵,决不能像历史上那样二世而亡。

      赵匡胤也下定决心,决不能让赵光义再次接触权力!

      【会员079:笑死,一个是开创大一统的千古一帝,一个是灭了大一统的千古昏君,这父子两都是第一,可惜一个正数一个倒数。】
      【会员014:我嘤嘤嘤给你看哟!】
      【会员028:哈哈哈哈,说到这个虎父无犬子,其实朱元璋和朱棣也算的,朱标死的太早不清楚,但以现有的资料来看,他本人也应该不错。朱元璋手下几个儿子都挺好的,挺像他。】
      【会员014:朱元璋本人也很能打,开局一个碗,从南打到北,统一了大宋没能统一的中原,收复了大宋没能收复的燕云十六州,还赶跑了外族。别忘记当时跟朱元璋打的除了外族还有内部那些人,都不是善哉,真就地狱级别!

      还有朱棣,天子守国门啊!堂堂帝王直接把国都搬迁到北京,在外族眼皮子底下行事,以帝王之尊守着大明国门,把对方堵在门口不让进。这两父子真的是……不客气的说句,这父子两被皇位给拖累了,导致别人只看到这两是皇帝,没看到这两武力有多强!】
      【会员028:是的是的,你夸朱棣我可就不困了!我家朱棣当政的时候是真的很不错,实行流民复业政策让人民有地可耕,还鼓励开发荒地,增加土地生产,减少饥荒。还有永乐大典!他文治其实也可以,只是他太能打,所以好多人忽略了这方面。】
      【会员045:就是经济方面不行。吃瓜.JPG】
      【会员028:这个没办法,大明皇帝就没几个有经济头脑的。朱元璋时期就埋下隐患,后面皇帝又没解决办法,导致大明经济越来越差,官员俸禄也是越来越低,后期腐败盛行。】

      嗯?腐败盛行?

      朱元璋蹭的站起身来,脸露寒霜,恨不得立刻杀几个官员解气。朱标忙上前一步道:“父皇,您听天幕说完再生气也不迟。”

      朱元璋刚想发火,看到朱标身后的朱棣又压下了脾气,难得没有动怒,只是气鼓鼓地一屁/股重新做回龙椅,独自生闷气。

      朱棣抬头瞅了眼父皇,又快速缩回朱标身后。

      【会员012:大明文官集团嘛,跟大宋一个样,都烂得不行。】
      【会员028:大明文官集团跟大宋的还是有区别的。宋初期赵匡胤因为是谋反篡位,再加上五代十国时代武将跋扈,所以他定的以文御国压制武将。他和赵光义在时文官不敢有大动作,宋真宗时期开始慢慢对文官集团只有妥协,最后更是直接“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集团不再畏惧皇权,因为皇权没有能抗衡文官集团的有效手段;而明朝在“土木堡之变”,武将彻底沦为文官陪衬后,皇帝还有两个手段制约文官集团,一个是锦衣卫,一个是宦官集团。所以相比而言,明朝皇帝比大宋皇帝要舒坦点。】
      【会员012:不不,我是说这两文官集团的本质都是烂的不行,一个个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
      【会员028:噗,原来如此。】
      【会员014:其实说真的啊,宋仁宗想升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的职,包拯把他骂得狗血淋头,甚至唾沫腥子都喷到他脸上了,他也只是用袖子擦掉口水,回去跟贵妃说包拯不让,不行,你就能看出当时士大夫的权力有多大了。他们不同意的事,皇帝根本不敢反抗。】
      【会员028:也不能这么说,宋仁宗我感觉他也不想让张尧佐当职,宣徽使权力大油水多,他又不是昏君,臣子是好是坏他还是能看出来的,包拯可是出名的包青天。】
      【会员014:我知道,但是还是能说明文官集团当时权力过于大,你想他一说包拯不同意,贵妃都不敢回嘴。还有狄青,对西夏战争屡建战功,破格提拔为枢密使,结果因为受到文官集团排挤,最后被宋仁宗罢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抑郁而亡。】
      【会员028:这个到是……】
      【会员014:MD,我一想到狄青就气。我看电视剧时就觉得一个武将怎么对个文臣这么讨好,这两好像是平级吧,最后一查宋史……特么的别说文臣了,太监都能对武将指手划脚!特别是狄青最后结局,简直气死我了!】
      【会员028:我记得他在西夏声望蛮高的,西夏好像被他打怕了?】
      【会员014:对,他是宋朝十大名将之一,和西夏作战4年,打了二十多次仗,8次中箭。他之前宋朝和西夏经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都以宋朝的失败告终,后来狄青去了,就开始接连打胜仗。

      而且他每次打仗都带着铜面具,身先士卒,“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他打仗很猛,有时候身受重伤还继续冲锋,打到最后西夏军对他非常忌惮,认为他是上天派来且不可心战胜的,称他为“天使”。

      他踏入军旅十几年才被升为枢密副使,正式进入执政大臣的行列,结果因为这个引起文官集团不满,对他进行莫须有的弹劾,“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特别是他后面军威越来越重,文官对他的忌惮就越来越大,搞到最后宋仁宗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职位,把他调出了京师。最后他嘴生毒疮去世,但死因不明“疽发髭,卒。”】
      【会员045:啊这,我知道他是大宋武将,宋仁宗时很出名,但没想到他竟然死因不明?这也太惨了。】
      【会员014:他是“贼配军”出身,本来就受到文官鄙视,有了战功这些鄙视就直接成了忌惮,而且大宋重文轻武到令人发指,甚至武将出门打仗都要“以文驭武”,即武将领兵打仗一定要有文官集团陪同,避免武将拥兵自重。

      最开始宋仁宗对他不错,在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反宋一战中不管什么“以文驭武”的惯例直接把全部指挥权都给了狄青,即“广南将佐皆票青节制”,让他获得胜利,这也是北宋统一以来边疆战争的最大胜利。“捕斩二千二百级,其党黄师鑫、侬建中、智忠并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禽贼五百余人”。

      也因为这一战,他受到将士,百姓爱戴越多,就越得到文官忌惮,搞得最后宋仁宗对他也有些忌讳。他被调离后宋仁宗每个月都会派2名太监去探望狄青,其实是监视,“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也不知道这2太监说了什么,搞得狄青越来越惊惧,身体越来越差,最后死了。】
      【会员028:叹气,大宋对武将的态度我都不想说什么了。军事,国之根本,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怎么谈结果都是一样,他们怎么就不懂呢?】
      【会员036: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大宋皇帝都是软骨头你就别指望下面的大臣骨头有多硬气了。】
      【会员014:关键这帮大臣怂就算了,什么都不懂还喜欢瞎指挥,像司马光还地那个,经邢恕、孙路的解释后他才放弃这个想法,因为解释完他才知道那是边疆防御要塞,是战略重点!而之前他压根不知道这些。他都这样,更别提其他那些文官。

      大宋让这些什么都不懂的文官去管理军事,军事能好才怪了!】
      【会员079:这不就跟何不食肉糜一个样吗,坐在房子里享受生活的不懂外面工作辛苦的,还要骂一句你们怎么这么矫情。】
      【会员036:文官嘛,儒生嘛,不都这样?像大宋那些士大夫哪儿经历过生活苦啊,连苏轼不都是在外面待了好多地方,见识过百姓真实生活后才承认变法有些对百姓是好的,同意变法了吗?】
      【会员028:在其位谋其职,专业地方就让专业人士来干行不行啊!文官就别对武将指手划脚了行不行啊!忌惮武将,我还忌惮文官呢!至少武将有骨气敢跟辽、金叫板,文官除了瞎BB,怂得快跪得软还会干什么?】
      【会员014: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呗。吃瓜.JPG】

      各朝文官大臣:……

      大宋此时的文官不像后来,听着天幕的话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勃然大怒,也有人低头思考着什么。赵匡胤父子三人听着天幕的话,陷入沉思。

      朱元璋冷笑一声,他就知道这些文官没几个好东西,看来以后还得对他们多多压制才行,免得大明重蹈大宋覆辙。

      秦朝儒生早就被天幕打击的体无完肤,到没什么特别表情,只是对大宋文官的怂样鄙视之极,毕竟这时的儒生可是敢向皇帝叫板的。武将则直白的多,脾气暴躁的当场大骂起来。

      儒生的不知变通始皇早已领教,听到大宋文官这样还是有些感慨。不过他已经不像最开始那样重法不重儒,重武不重文,思考着如何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刘彻则更简单的多,他有董仲舒这样的文官,也有卫青这样的武将,比起大宋更有底气,也更加意气风发,对大宋情况难免有些鄙夷。

      “若我大汉重文轻武,那匈奴做梦都得笑出声来。”他哼了一声,眼里满是轻视。大臣们也纷纷畅所欲言,就大宋这种情况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赵匡胤不知道大宋已经被各朝轻视,唯心里下定决心,改革,大宋一定要改革!决不能让大宋成为天幕里的软骨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