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4章 ...
-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正月,刘邦按照与韩信、彭越的约定,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于是韩信、彭越和原已策立的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韩王信以及前不久封为长沙王的吴芮上疏共尊刘邦为皇帝。刘邦推辞说:“这不行啊,我听说都是圣贤之人可以做皇帝,绝非空言虚语之人所能,如此大任我可不敢担当。”群臣都说:“大王出身贫贱,讨灭乱秦,又以汉王诛灭不义,平定天下,对有功之人则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您)如果不称帝,大家都怀疑而不信任咱们。如果您不同意称帝,我们众臣愿以死来报效大王。”刘邦又推辞了三次,不得已,说:“你们真以为这样做更加妥帖,只有对国家有利。那就可以吧。”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卢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稷嗣,邑名)叔孙通认真选择良辰吉日于这年二月初三,举行登基仪式,刘邦于山东定陶汜水北岸正式称帝,国号为汉。《汉书?萧何传》有云:“语曰天汉,其称最美。”,又因刘邦是汉王,故定国号为“汉”。接着,他下诏尊王后吕雉为皇后,太子刘盈为皇太子。刘邦说义帝无后。齐王韩信熟悉楚国风俗,改封为楚王,都下邳(在今江苏邳州东南下邳县)。立建成侯彭越为梁王,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过去的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今河南禹州)。改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今湖南临湘县)。番君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侯。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皆在原封地封王。
刘邦称帝后,定都洛阳。诸侯皆称臣。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冬,临江王共尉为项羽叛汉,刘邦令卢绾、刘贾攻打他,围攻数日不下,经过数月攻打,降汉,在洛阳将其杀死。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宴开国元勋。席间,刘邦道:“列侯和诸位将军,都不要讳言,有话直说。朕问你们:朕为什么能夺取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掉天下?”高起、王陵两位将军说:“陛下待人轻慢、任性;项羽待人仁慈、恭敬。但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有功者奖,有能者用,能够和他们共享尊荣富贵;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往往被害,有能者常常受到猜疑,打了胜仗不能论功行赏,夺取了地盘又舍不得分封,因而失败。”“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朕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朕能用他们,故能够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故最后败在朕手下。”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最得力的助手。
刘邦论功行赏,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食邑酂县(河南永城西北)。在开国元勋中,萧何的封地最大。有些人不满意,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兵器,四处征战,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交锋数十个回合,攻城略地,功劳大小各不相等。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不过发发议论,舞弄文墨而已,毫无战功,封邑反尔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刘邦没有直接回答,道:“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众将异口同声地回答。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知道!”众将齐声高喊。“打猎追逐野兽的是狗,而放狗追捕、指示野兽行踪的人。”刘邦说:“你们能够捕捉到野兽,功劳象猎狗。至于萧何,他是放狗追捕、指示野兽行踪的猎人。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二三人,而萧何却是全家族数十人在军前效力,这些功劳是不能忘记的。”众人见状,都不敢说什么了。
列侯全都已受封,刘邦就命令议定获第一级功的十八个人的位次。这十八人是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分封完功臣后,排列众人上朝的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功受70多处战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在分封时,刘邦已经压过诸将一次,多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不好再说什么,但心里仍想让萧何位居第一。一个叫鄂千秋的,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便说:“大家的提议都不对。曹参虽然有攻城野战之功,但那只是攻战中的一时之事。皇上与项羽对峙五年,常常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遣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皇上的命令,萧何也一次派遣几万人,正好应了皇上的急需。楚汉在荥阳相峙数年。军粮毫无积存,全靠萧何水路运送关中粮食,军队才不至于匮乏。皇上几次败退,失掉山东,全靠萧何保全关中,皇上才能重整旗鼓。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的万事之功。今天即使少百八十个像曹参这样的战将,对汉朝也没什么大的损害;有他们也未必能保全汉室。怎么能让一时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上面呢?应该以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好!”刘邦大声赞道,遂定萧何第一,特许他佩着宝剑、穿着鞋子上殿,上殿后也不必按礼小步快走。
“朕听说推荐贤能的人要重赏。”刘邦道:“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但经鄂君的申辩才更加昭著。”遂封鄂千秋为安平侯。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几人都受到封邑。刘邦下令加封萧何两千户,以报当初他去咸阳出差时,萧何比别人多送两百钱之恩。
当初田横归顺彭越。项羽已被消灭,田横害怕被杀,就带领他的部下五百多人逃入海中。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田横兄弟本来就平定了齐国,齐国的贤士大都依附于他,如今让他流落在海中,不加以收揽的话,以后恐怕难免有祸患。因此就派使者赦免田横之罪,并且召他入朝,田横却辞谢说:“我曾经因项羽攻打齐国,而烹杀了陛下的使者郦生,现在我又听说郦生的弟弟郦商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汉朝将领,所以我非常害怕,不敢奉诏进京,请求您允许我做一个平民百姓,呆在这海岛上。”使者回来报告,刘邦立刻下诏给卫尉郦商,说:“齐王田横将要到京,谁要敢动一下他的随从人员,立即满门抄斩!”接着又派使者拿着符节把皇帝下诏指示郦商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知田横,并且说:“田横若是来京,最大可以封王,最小也可以封侯。若是不来的话,将派军队加以诛灭。”田横于是和他的两个门客一起乘坐驿站的马车前往洛阳。在离洛阳三十里远有个叫尸乡的地方,这一天,田横等人来到此地驿站。田横对汉使说:“作为人臣拜见天子应该沐浴一新。”于是就住下来。田横对他的门客说:“我田横起初和汉王都是南面称孤的王,而现在汉王做了天子,而我田横却成了亡国奴,而要北面称臣侍奉他,这本来就是莫大的耻辱了。更何况我烹杀了人家的兄长,再与他的弟弟并肩侍奉同一个主子,纵然他害怕皇帝的诏命,不敢动我,难道我就于心毫不羞愧吗?再有,皇帝陛下召我来京的原因,不过是想见一下我的面貌罢了。如今皇帝就在洛阳,现在我割下我的头颅,快马飞奔三十里的功夫,我的容貌还不会改变,还是能够看一下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说完之后,就自刎了,并留言命两个门客捧着他的头,跟随使者飞驰入朝,奏之刘邦。刘邦说:“哎呀!能有此言此行真是了不起呀!从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人接连为王,难道不是贤明的人吗!”刘邦忍不住为他留下了眼泪。然后刘邦拜田横的两个门客为都尉,并且派两千名士卒,以诸侯王的葬礼安葬了田横。安葬完田横之后,两个门客在田横墓旁挖了个洞,然后自刎,倒在洞里,追随田横死去。刘邦听说此事之后大为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才。听说田横手下还有五百人在海岛上,刘邦又派使者召他们进京。进京之后,这五百门客听到田横已死,他们也都自杀。由此更可以了解田横兄弟确实是能够得到贤士拥戴的人。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戍卒娄敬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刘邦初定都洛阳,住在洛阳,并准备长久定都这里。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同乡的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光鲜的衣服换上,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示,报告给刘邦。刘邦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等了一会儿,刘邦就问娄敬要谈什么大事,娄敬便劝说刘邦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一下兴隆吗?”刘邦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地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两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的解决了虞国和芮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属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缴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性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有德性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民众,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在周朝的时期,天下和睦,各方诸侯心向洛邑,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召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机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关中,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关中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刘邦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还是在洛阳好。刘邦犹豫不决。只有张良支持娄敬,对刘邦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守兼备。刘邦非常赞成,于是即日起驾,西迁关中,定都长安。当时刘邦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因为长安地处西方,和后来光武帝定都洛阳重建的汉朝相对,所以后世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汉朝为“西汉”。
“汉承秦制”,西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秦始皇把天下分为36郡,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的行政机构。
秦朝朝廷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国家大事一般有丞相总领百官进行集议和上奏。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掌管军事,但平时没有兵权,只有接到皇帝命令和符节时,才能调动和指挥军队。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皇帝诏命由御史大夫转交丞相颁布,御史大夫协助丞相治事,并且监察文武百官的职权。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负责掌管各方面的具体政务。奉常是礼教官,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是传达、警卫官,掌管皇帝的传达和安全警卫。卫尉是皇宫卫队长,掌管皇宫守卫。太仆是皇帝的仆从长官,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官,掌管刑法和审理重大案件。典客是外交官,掌管外交和国内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是维护皇室利益的官职,掌管皇室宗教事务。治粟内使是最高财政官,掌管全国租税收入和财政开支。少府是皇帝的私人财务官,掌管山海湖泊税收,宫廷手工业和皇室私财。
地方以郡县为基本行政单位,下分乡、亭、里、什伍。郡设郡守,作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只接受朝廷管辖。郡守之下有郡尉辅佐郡守,并监管郡中军务;又有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分为若干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主管全县政务,受郡守管辖。县令、长下有县尉管县中军务,有县丞助理令长并兼管司法。县内分为若干乡,乡有啬夫主管乡务,三老主管教化,游徼主管治安。交通要通往往设亭,负责邮传和追捕盗贼。里是民间居住区,有里正。居民的基层组织是什和伍。十家为什,有什长;五家为伍,有伍长。什伍互相监督,有罪连坐。这套行政制度,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和秦一样,汉朝中央政府由皇帝总揽大权,下设各级官吏,主要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汉初称相国)、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是全国最高官员;太尉掌管全国军事,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主要是监察百官,是全国最高监察官。
三公下面设九卿:一是奉常(太常)掌管宗庙祭祀,朝廷礼仪;二是郎中令(光禄勋),掌管皇帝警卫和宫廷事务;三是卫尉(中大夫令),掌管皇宫门卫;四是太仆,掌管皇帝车马仪仗;五是廷尉(大理),掌管刑狱;六是典客(大行令、大鸿胪),掌管少数民族事务;七是宗正(宗伯),掌管皇帝亲属;八是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掌管全国财政;九是少府(考工),掌管皇帝私人财政。
地方政府也基本上和秦一样,实行郡县制。秦初分全国为36郡,末年又增设数郡。汉初,刘邦在全国设置了15个郡,即: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内史郡、河南郡、河内郡、河东郡、上党郡、颖川郡、南郡、南阳郡、东郡、巴郡、蜀郡、汉中郡。后来,刘邦在消灭异姓王时,陆续恢复了一些郡县,同时又从秦时的大郡中分设了一些小郡。这样,加上汉初的15个郡,一共是36个郡。
郡设守、尉。郡守(太守)掌一郡政事,郡尉(都尉)掌一郡军事。与秦不同,汉代郡中不再设监御史。
郡下设县,“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万户以下的小县设县长,令、长下均设有丞、尉。令、长掌一县政事,丞协助令、长,尉则掌管一县军事。
县下设乡,乡有三志、有秩、啬夫、游徼。三志掌教化,有秩或啬夫掌诉讼,收赋税,游徼巡禁盗贼。
乡下有亭,设亭长、求盗。亭长掌一亭事务,求盗掌追捕盗贼。
亭下设里,里有里正、监门。
最基层的乡村组织有什、伍。十家为什,有什长;五家为伍,有伍长。
汉代乡的组织与秦略有不同,即规定在各乡的三老中,推选一人为县三老,其作用是要他们“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加强县乡之间的联系。
与秦朝不同,刘邦除了继续推行郡县制,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汉初,先是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国,后来除了长沙王吴芮,其余都被陆续消灭。但在削平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又分封了九个同姓王,他们都是刘邦的子、侄、兄弟。即齐王刘肥(刘邦子)、楚王刘交(刘邦弟)、荆王刘贾(刘邦从兄)、赵王如意(刘邦子)、代王刘仲(刘邦兄)、梁王刘恢(刘邦子),淮阳王刘友(刘邦子)、燕王刘建(刘邦子)和淮南王刘长(刘邦子)。为了巩固刘家的政权,虽然刘邦采取了许多防御措施,但刘邦还是不放心,他决定和大臣们白马盟誓。白马在古人看来是很神圣的动物,用白马来立誓结盟,代表双方非常重视誓言,绝不敢有违背之心。刘邦把大臣们召集到了一块儿,吩咐下人杀了一匹白马,把白马血分给诸位大臣,一同发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并规定没有功绩的人不能封侯。大臣们发誓永远效忠汉朝,永远辅佐刘家子孙。听到大家这么说,刘邦才放了心。刘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总结亡秦孤立无援的教训,封同姓王作为枝辅,对郡县制进行一些修正。所以,他尽管分封了这些同姓王,但对他们还是有约束的。刘邦规定:诸侯王国的地方与郡相等,王国的相国(后改为相)和太傅必须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处理政务,没有中央的虎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诸侯王不得违反中央政令等。这样汉代的地方制度就是郡县制度和诸侯王国并行。
在诸侯王国以外,刘邦还分封了许多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等,大多是分封赏给有功之臣的。其食邑“大侯不过万户,小者五、六百户。”此外和侯国地位相等的,还有皇太后、皇后、公主的所谓汤沐邑和少数民族居住的道。
为了维护尊卑等级,刘邦沿用了秦的二十级爵位制度。这二十级爵位的名称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马四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通侯)。其中1至4级相当于士,5至9级相当于大夫,10至18级相当于卿,19 至20 级相当于诸侯。因此,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爵位享受不同的政治待遇。而没有爵位的人地位最低,在当时被称为“仕伍”。
在秦朝法律的基础上,刘邦也改制了新的法律,就是汉代著名的《九章律》。刘邦入关时,曾与关中民众“约法三章”。但后来发现三章之法过于简单,“不足以御奸”,不能有效地巩固统治。于是刘邦就命萧何根据秦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秦律》原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这时,萧河又增加了三篇,即“户”(户婚律)、“兴”(擅兴律)、“厩”(厩律),合为九篇(章)。这样,伴随着汉帝国的建立,新的法律也开始实施。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开始时,刘邦废除了秦朝那套繁文缛节,而责成叔孙通制定一套相应的仪式的名号,什么事都希望简便易行。
宴会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刘邦对此很讨厌。刘邦心里不高兴又不好说什么。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来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略地,但他们却可以帮你来守天下。请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刘邦说:“会不会太复杂呢?”叔孙通说:“五帝用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用的礼仪也不一致。礼,是根据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孔子所说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礼仪各有什么增损,我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礼仪不一样。我可以参照古代的礼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东西,来给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刘邦说:“你可以试着办,要注意简便易学,要考虑我能够做到。”于是叔孙通就到曲阜一带找了三十多个儒生,不料其中有两个拒绝参加,他们骂叔孙通说:“您所侍奉过的主子差不多有十个了,你都是靠着拍马屁博得你主子的宠爱,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宁,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恢复,你就又闹着制定什么礼乐。礼乐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积德百年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我们没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儿。您的行为不合古法,我们不去,您自己去吧,别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道:“你们可真是些榆木脑袋,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
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所找的三十多个人回到了长安,把他们和刘邦身边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习一个多月,尔后叔孙通对刘邦说:“您可以去看看了。”刘邦到那里看着他们演习了一遍,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叫群臣们排练、演习,准备十月岁首朝会正式使用。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当时的仪式是这样的:天亮之前,史记首先是谒者执行礼仪,他领着诸侯大臣们按次地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这时有人喊了一声:“趋。”于是殿下的郎中们就站到了台阶的两旁,每个台阶上都站着几百人。功臣、列侯、将军,以及其他军官们都依次站在西边,面朝东;丞相以下的各种文官都依次站在东边,面朝西。九行人设立了九个傧相,专门负责上下传呼。最后皇帝的车子从后宫出来了,他贴身的人员拿着旗子,传话叫大家注意,然后领着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们依次向皇帝朝贺。从诸侯以下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群臣行礼过后,就按照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那些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人们也都叩伏在席上。他们一个个按照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等到酒过九巡,谒者传出命令说:“停止。”哪一个稍有不合理法,负责纠察的御史立即把他们拉出去。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这时刘邦才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贵。”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作了太常,赐给他黄金五百斤。而叔孙通则趁此机会对刘邦说:“我的那些弟子们已经跟我好多年了,是他们和我一块儿制定的这套礼仪,请陛下也给他们一些官做。”刘邦一听,立即任命那些人都做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刘邦赏给他的那五百斤黄金,都分给了那些儒生。儒生们都高兴的说:“叔孙通可真是个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需要。”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又调任叔孙通为太子太傅。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措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又重新建立起来,建立了大汉的一统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