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1、米果
      我是上了大学才知道,米果竟然是延平的特产。
      大米和糯米混着,拿个大木桶淘了又淘,洗了又洗,木头一丢,大锅一架,热腾腾地蒸去。熟了就倒出来,放在石头凿出来的坑里。
      两个人配合,你握着那沉重的木槌一下一下砸着,我便瞅准时机趁着木槌高高扬起的时候,给米团子翻个面。
      也不知打多久,反正我小时候是没有耐心观看完全程的,长大了也没什么机会再看这样的场景,老家人都从农村搬了出来。
      总之,等着等着,就可以吃了。
      如果这时就拿出那白乎乎的一团,随手切成块,或者揪那么一小团,就丢进炒熟的黄豆粉里粘粘,这就叫糍粑。
      揪出一块米团,压平了,包上香喷喷热烘烘的辣芋条,脆油条,笋干,有的里还会丢点肉沫,卷成半个手掌大的花边,有些像大号的卷边饺子,就是米果/果包了。
      米果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好吃,哦不,好像就在于还挺合我胃口的。
      小的时候,家路口那有个卖果包的阿姨,就支着一个小摊买。那是2010年以前的事,她的果包1.5一个,她家的辣芋丝是最好吃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街上的路边摊锐减,果包阿姨也不见了。
      后来想起来也觉得惋惜,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果包了,连同里面的脆油条渣和芋丝都一起留在了童年。

      2、光饼
      说实话,我不是爱吃光饼的。
      我觉得这东西,闻起来香,吃起来,也就只是那样吧。
      也可能是我这个人有个天生容易发炎的扁桃体,依稀记得都长到十几岁了我有一次还会因为吃了刚出炉的光饼上火到嗓子发疼。
      哦不好意思,还没讲到光饼是什么东西。
      一种饼,在火炉里烘出来,有的里面夹肉,有的放梅干菜,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有厚厚一个圆饼撒了层芝麻。
      坐七路车,或者三路路过体育公园站,在那里下车,走进一条小路,略过那家仿佛在那开了百八十年,并且还有可能继续开百八十年的超市,拐个弯,你就会见到那家店。
      说真的,我觉得每一个延平人都吃过那家店,很小的一个门面,店看起来白白的又旧旧的,门口架着一个木架,木架上门卡着用了十几年的簸箕,簸箕上盖了张白布,有时会有几个光饼露在外面。
      大部分都藏在里面。
      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男人,从我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开始骑着那辆自行车装着一筐光饼在街上叫卖。
      “光饼,卖光饼。”
      这句话的南平话版本,我相信是每个在这长大的人都听过的BGM。
      春去秋来,老板脸上的沟壑越来越深。
      后来很少在街上再见过他,听说他靠卖光饼买了三套房。

      3、岚谷熏鹅
      香得很。
      百科上说色泽金黄的熏鹅融入了茶香、桂叶和糯米香,说实话可能我对桂叶香到底是什么香不太明白,所以我只吃出了它的皮是微甜口的。
      但我个人目前短暂认为,没有以前马坑路口那家黑皮卤味的鸭子好吃。
      那家鸭子真香,油香油香的,一口下去是脂肪和卤汁的碰撞,如果有热米饭,简直了!
      熏鹅是冷的,多半都是冷的,皮也寡淡一些,没什么油水,像熏干的肉。后来有次去了它的发源地吃饭,才发现那里的熏鹅居然可以炒来吃,加上大蒜叶,热锅滚一圈,什么东西不好吃。
      那次和朋友为了尝一口正宗的岚谷熏鹅,险些错过高铁,两个人最后在高铁站狂奔的时候,我只记得那盘炒熏鹅里的蒜叶真下饭。
      美中不足是我觉得真的有点干巴,喜欢瘦牛肉干那一类的口感的人应该会喜欢岚谷熏鹅。我不太行,我吃现烤牛肉干都喜欢带肥的。

      4、油饼
      油饼和油条一样,是搭配豆浆的早餐伴侣。
      南平的油饼和北京的油饼不一样,北京的油饼看起来就干干脆脆的,南平的则是外面带着点脆内陷都是软的。
      南平的油饼最好吃的应该还是在农村,那种农村的土锅,架着柴火烧油,自家磨的米浆也香。
      农家的米浆活出来的油饼,是放在冰箱里存着几天拿出来即使表皮不软不脆了,还是能因为米香让人觉得好吃。
      有的地方的油饼里会夹肉,有的地方放海蛎,我个人还是偏爱什么都不放的油饼。
      小的时候,父母下班到家也六点多了,提前在电饭煲里预约好稀饭,回家的路上买上几块油饼回来倒一碟酱油沾着吃,另洗一把青菜炒了,有的时候还会热热中午的剩菜,这就是我们家那时候常见的晚饭了。
      后来我也大了,爹妈的工作量虽然不比年轻的时候轻松,但到底游刃有余了一些,他们也逐渐自然地开始有了健康生活的意识,所以我的晚饭只剩豆浆馒头,少见油饼油条。
      说到馒头,就不得不提起,馒头切开夹油饼真得挺好吃的。馒头会吸走油饼的油,前者有了点味道,后者虽然没那么脆了,但是也会清爽一点。
      这时候要是再拍盘黄瓜,我就会在某个瞬间和夏季的穿堂风一起,留在童年。

      5、小摊的牛肉丸
      我小时候,桥头的楼梯那卖现煮牛肉丸,五块钱一碗。
      前两天和朋友散步的时候去吃了,中份十五,大份二十。
      现在搬到四鹤步行街里了。
      汤的味道没变,就是牛肉丸少了很多。
      淡棕色的汤里起起伏伏着木鱼条,朋友给我倒了一沓醋,我端过去跟她说,来你喝一口。
      酸得要死。
      坐在那七七八八地聊点东西,八卦,学习,生活,好像从小到大和每个朋友的模式都没太变过。
      小时候都是和爸爸妈妈出去逛街,逛到要回家吃饭了,又饿得嘴馋的时刻,我妈一般就会问我要不要吃点什么?牛肉丸?米果?煎饼?
      吃牛肉丸的时候,一般是因为隔着很久去买鞋了。
      那家鞋店还没倒闭。
      小城市总是有种魔法,能让各种平平无奇的店开下去。
      就像这碗牛肉汤,明明酸得要死,但是在这我就能耐着性子用那一进热汤就烫得发软的透明塑料勺一点一点喝到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