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语言的力量 ...

  •   十六
      这两天看分享,关于玉树,关于韩寒,关于gov’t,关于默哀,不一而足。各种各样的消息满天飞,有人忿恨有人忧,有人言之凿凿说官方言论不可信,摆出一副大义凛然仗义执言的样子揭露事实真相;有人找来台湾的报道证明说gov't没有那么烂,大批官兵出动,积极救灾;有人说媒体人素质低下,要新闻不要人性;有人说那些负面消息都是人人的背后大老板-日本某公司在操纵;有人说我们该骂,有人说我们该赞,有人说我们什么都该干只是不该这么干;有人说我们这般议论没有半点实质意义,纯属吃饱饭撑着没事干;有人说我们骂骂好,要大家都来骂,这样gov’t才会有进步。看留言,每个观点又都有一群的支持者,围观的围观,鄙视的鄙视,叫好的叫好。真真算得上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我自己也分享了不少,一开始还插一两句嘴,状态改一改,语气很愤青。但心里很是忐忑,扪心自问,我是最没立场发表任何观点的。我一没眼见耳闻,二没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更没有分辨他人论据真假的能力。不过我倒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前几天文学课要求读Immanuel Kant的 Critique of Pure Reason,我读了半天还是一知半解。第二天上课前拿了那本寒假买的《西方哲学史讲稿》打算瞄瞄看中文介绍,结果发现自己还是看不懂,而且还不如看英文的清楚。于是,我郁闷了,难道是因为太久没看我的语言理解能力下降到连介绍都看不懂了?等到下课,总算是大致的了解Kant的观点了,我重新拿起《讲稿》看,发现原来不是我的问题,也不是书的问题,是看和学的顺序的问题。书中的导论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来说的。……马克思的伟大功劳就是把黑格尔哲学整个颠倒过来。”后面在讲康德哲学的时候说:“虽然黑格尔后来嘲笑康德的做法……荒唐,但是康德之所以要提出……正是由于他发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在于……。”省略号省掉的是一堆对我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估计对没上过这门课的人也会是一头雾水的专有名词。省掉这些词的好处在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句子的逻辑,就像老师说改病句的时候只留主谓宾。所以这句话里有一个逻辑,甚至从某种角度说,整本书里都潜伏着这样一个逻辑:“笛卡儿说亚里士多德不对,休谟说笛卡儿不对,康德说休谟和笛卡儿都不对,黑格尔说康德也不对,最后马克思超越黑格尔,西方哲学史结束。”我觉得奇怪的是课还没开始上,大家就貌似已经有一个共识就是马克思是最后那个最对的。马克思我还没学,不懂。黑格尔我也还没学,也不懂。但是康德我学了,读了他的Critique of Pure Reason,休谟我学了,读了他的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笛卡儿我也学了,读了Discourse on Method和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亚里士多德我也学了,读了Thomas Aquinas的Summa Theologiae,当然不能说全懂,但这些人大致的理论观点还是多少有了一定的概念。他们的论调虽然大相径庭,但是真的不能说谁对谁错,谁的可以更好,因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pre-supposition)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前提条件。而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前提下比较结论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本身形而上学(metaphysics)和现代哲学(modern philosophy)所讨论的就是“什么是真理”,“怎样获得真理”这两个问题,所以除非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否则所有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可能是正确的。而现代哲学之所以不同于中世纪哲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哲学认为人类无法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获得真理,所以对于现代哲学来讲,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都是无解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任何一个流派的理论是正确又或是错误的,更加不能在还不知道那些理论是什么的时候就认定他们是不对的。(当然至于在已知问题无解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去解这个问题就是后话了。)但是,在学习阶段,为什么所有人在还没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默认它是对的,然后默认所有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都是有缺陷的?我想把这种“默认现象”解释成中文的特色。

      中文里不管说什么都喜欢给它定个性,褒贬一目了然,很难可以完全客观地论述一件事情和观点。但是英文里很少有定性的形容词,只有定义。当这个区别体现在教学的时候就或多或少地间接的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记得以前做实验的时候总是做之前就已经知道最理想的实验结果,研究性学习在开始研究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结论,最不齿的考题是那些“观点有理即可”的问题。来这边以后发现自己不习惯做以前没做过的lab,因为我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因为我已经太习惯做有正确答案的题目,太习惯有不会做的题目会有老师告诉自己怎么做。于是,当我面临实际研究的时候,我开始害怕,开始没有安全感,因为这个题目没有已知的正确答案,也没有老师可以告诉我你有没有做错,因为连老师也不知道什么是答案。看文章的时候,中文的语气很重要,因为光凭不同的叙事语气就可以把同一件事说出两种意思,而英文没有很明显的语气。比方说“俄国入侵波兰”跟“波兰入侵俄国”一样都只能说明波兰跟俄国打仗的事实,但是两者正邪善恶不言而喻,而英文中“Russia claim war against Poland”就没有明显的正邪关系。好笑的是,中国历史课本里多的是类似“入侵”,“自卫”,“侵略”的词句,学的时候先入为主地就确定了观点和立场,然后不知不觉地也就失去了自由选择观点和立场的能力,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还有别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吧。从这点来看,我倒觉得如今网络上的众说纷纭倒是个不错的现象,只是希望所有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可靠的证据上。

      中英文差异极大,这只是我最近发现的一个比较有趣的方面,又正巧跟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和自己的一些经历有关,就拿出来献丑。罗嗦了半天其实也就是一个“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的文字游戏。所以说,我倒是觉得,在中国,知识不是力量,语言才是力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