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自我的意识流 ...
-
十四
小时候写读后感写太多了,于是总是有很多零散的思绪,却从来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中心和最终的结论。所以连一个thesis都要写两个小时,纠结过多的选择里。
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做一个旁观者,自以为是冷眼观世情的那一个,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也是世情的一部分。害怕受伤害,所以避开,太骄傲,所以不肯承认自己的脆弱,太自我,所以清高。
从SF打完比赛回来的一路上,耳朵里听着许嵩的歌,昏昏沉沉地想着那几个最近让脑袋打结的东西。没错,虽然我深刻的知道这不合时宜,但依旧还是固执地想要在这个时候理出些头绪,但可惜联想太过丰富,思绪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乱,从最开始的"what school should I apply to?"一直到"if every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truch must have and do have a pre-supposition, then we can not even know absolutly whether we can know the truth or not, since we can only know which pre-supposition is true by faith. Science is anyway just another faith. Then why we even start persue the truth metaphysically?"
然后,我不经意地瞄到车窗外的海湾,然后,顿悟。
其实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会改变我存在的意义和“我存在”这个事实。Whether I know "who I am" will not affect "being who I am", and by the fact that "I am who I am", I myself won't know "who I am" objectively, not to mention others. Therefore, why not just "to be who I am" without doubt? 就像知不知道烤面包夹花生巧克力酱的卡路里含量并不影响我每天都吃三四片的事实。
而我最想要的是幸福。最大的梦想是帮助我可以帮助的人得到他们想要的幸福和有很多时间读我想读的书,写我想写的文字。对我来说,幸福就是有书读,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有深爱着的人,有为梦想努力。而这样的努力,永远都会是快乐的。
用另一句话说就是,这位公民说过什么,想过什么,行为如何,在五一游行集会中表现如何。)每一件事(一天天的生存,工作中的升迁,度假)都有赖于这种评价过程的结果,因此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否要为国连队踢球,或是否获准展览作品,是否去海滩度假),都必须蹈规蹈矩努力表现以取得优良的评价。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存在的事实完全客观的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只有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但是不走极端就像走钢丝,背后是过去,面前时未来,我们站在现在。只可惜我们都只是个平衡的初学者,而钢丝只能走一次。对掉下去的恐惧是那么强烈以至于我们无法停止思考过去和未来,却从未关心过脚底的钢丝下面是万丈深渊还是厚厚的海绵垫。当然,关于认知的悖论在这里再次出现,无声但邪恶地嘲笑着我的小聪明,因为唯一可以知道钢丝下的世界的方法就是掉下去,而谁都不知道你还能否再重新爬上来。
从小到大,浸淫诗词,自认没有“辩才无碍”“出口成章”的才华,但多少还是有一些只属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节的,那是根深于性格与思维深处的戆直和洒脱,有点像康德说的transcendental aesthetic,那个根植于人类本性之中,却在思维之外的“cokie cutter”. "it is pre-conditions for experience" Gabe said.
所以,对我来说,接受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就像接受我并没有生在晋朝又或者是唐朝一样的自然且无可厚非。所以,尽管命运和缘分的说法都很飘渺,但是既然科学也不过是一种信仰,那么如果相信会比较容易幸福,又何必一定要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呢?所以像梦想和现实这种东西,我说它们一样就一样了,与人无忧,于己无由。这跟美丽是梦想,体重是现实,但是美丽跟体重差多远你永远不知道。所以只要我觉得没怎么差,我就可以吃雪糕了。
当然,最后的最后,这一切也不过可以看成我自己说服自己不去学SAT的谎言吧。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