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State of Mind ...
-
十二
期末将近,又犯了大考前就要写东西的老毛病。以前是每到大考前一晚都会熬夜写日记,现在想来,自己应该是在试着用写东西来减压,就像会不由自主地靠看书来躲避现实一样。不过这一次不太一样,或许是从AWE回来后一切都看淡了很多,或许是上Gabe的课上得有接近神的趋势。但是不管怎么样,Modern Western Thought接近尾声,终结于Leisure&Work的辩论,那曾被Aristotle, Descartes, Hume and Kant摧毁的自我终于回归,最后发现,最真实的还是自己,所有的形而上辩证最后也不过是一种信仰。消抹一切的立场后,最终剩下是那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华丽冗杂又艰涩的认知论论述的背后依旧是那条道德底线,那份无愧于本心的善恶。
很多人说Gabe的课很难,期末总会有3篇essay,还有paper和那些听起来就超级深奥的东西。不可否认,上过三两节他的课后基本就可以达到高级装13的水平,摘取课堂讨论里的只言片语就可以把一个门外汉糊弄的头晕脑胀。不错,头晕脑胀,这基本上是这5个月来(除去AWE的一个月)每次上完课后的感受。或许还是太小,18岁的青春年华实在不该太过深入的讨论生命和认知这种课题,再随随便便地冠以哲学之名。但是,成长也是明显的,哪怕依旧稚嫩,哪怕认知的结果是开启了更多的未知。
平时会随手记一些杂记,保存在一个叫“miscellaneous”的文档里,零星的只言片语,不成篇章。一串串的心情,没有严谨的逻辑因果,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从最开始的焦虑,疑惑,一次次被点醒、震撼,一次次沉淀,一次次改变,一次次自以为恍然,但又一次次的被推翻……单子应该还会继续下去,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吧。一遍遍的拷问自己是谁,试图在这个世界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发现很多自己以前没有看到想到的世界。试图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理想、一个梦。然后试着把它具体到每一天的生活里。我知道自己有时候真的是在钻牛角尖,但是又怎么样呢?这或许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质吧。
迷失在各种各样的选择里。
迷失在Aristotle,Descartes, Hume, Kant,甚至孔儒,老庄和佛道里。
迷失在数不清响当当的大学名字里。
然后发现,原来不但没有选择是一种痛苦,太多选择也是一种痛苦。
第一次开始怀疑为什么自己要事事都做到完美,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逼到角落不罢休。开始很认真地考虑自己除了上大学外还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开始不再因为达到要求而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然后发现,原来世界可以很宽,很广,很轻松。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每次都会把目标定得很高很高,然后把自己逼得很紧很紧,安慰自己这样的话就算没有达到目标也不错啊。于是,每一天,每一刻,都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为丝毫的放松而自责。于是,放松与休闲似乎从未在小学二年级以后出现过。每一次的拼命努力似乎还只是为了每次大考完那短短的一个下午,那个可以做所有想做的事情的下午。从来都很听话的遵循大人们的理想,上最好的初中,最好的班,上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但是似乎从来没有人告诉过自己,上完大学后要做什么,也似乎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上完大学后自己可以做什么,更不要说上完大学后自己想做什么。记得每次跟爸妈提起的时候,都会得到千篇一律的答复:“你还小,这些事情等考完大学再说。”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套在国内或者适用。但是在美国,这样的状态跟死读书没有任何差别。而论读书,中国人怎么可能比得过从小在英文环境长大的人呢。
是自卑吧。深植于骨子里的自卑。总是说美国的大学教育好,但是真的说哪里好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空泛的列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个数,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平均工资,甚至,更多的只是在说,谁谁谁都没有被录,所以这个学校应该多好多好。然后说,那个谁谁谁竟然被录了,所以这个学校应该不怎么样。仿如夏虫语冰般可笑。总是很谦虚,拿了奖第一个反应永远不是原来自己也不错,而是参赛的人太差了,然后可以举出无数比自己更好的例子。然后自我鄙视一下说,如果某某某来的话自己肯定拿不到这个成绩。总是想着国内的同学们那么的紧张,那么的努力,然后把自己的努力贬得一钱不值。很直接的就是觉得自己理科好是因为学校理科弱,文科不错是因为老师格外开恩,又或者是没那么好才是正常的。这样的逻辑连自己想想都会觉得可笑。
有人说91、92出生的一代永远是最先接触新事物,最先适应改革,但也是承担了最多希望和压力的一代。我们是看儿童文学,小哥白尼,米老鼠、韩寒,郭敬明,新概念和萌芽长大的一代;我们赶上了所有的课改,但永远都只是用试验版的小老鼠。印象很深的是每次快毕业的时候学校都在装修,但是从来都在我们毕业以后才开放使用,像小学是的图书馆,初中时的教学楼装修。我们是那唯一一届省实初中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当时省实外的车流很壮观,到现在还很好奇体育馆是怎么改成考场的。我们(至少是我自己)参加过所有的课外辅导班,画画书法美术舞蹈,奥数奥化奥物奥生,天文竞赛创新大赛,奖拿了不少但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是学理科的料。弹过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最后发现我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古筝,苦求了很久,终于到初三毕业有了自己的琴,却只短短的2个月去学。我们把周杰伦一手捧成周董的同时也造就了俞敏洪现在的辉煌。mp3里周杰伦的专辑跟抽屉里新东方的听课证一样的多,从新一到新四,TOEFL到SAT,广州新东方的老师我基本都认识了,也发现他们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悍,可以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发现他们的笑话也像ETS的考题一样是有局限,会重复的。于是,很直接的影响就是不再仰视任何权威,不再崇拜任何的偶像,真正的做到有眼不识泰山和处变不惊。然后,在2008年,跟高考擦肩而过,挥一挥衣袖,就这样加入了海外留学生的大军,天知道我从小学就一直以为我高考第一志愿会报复旦,第二志愿会报浙大的。
我们跑了很久很久,终于到了终点,却发现终点也不过是另一个起点,而我们已经跑了太远太远,已经太累太累了。
但是,我也知道,我还有梦想,还有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还有幸福可以期待。
I know where I should go and where I can go, just 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choose what I like. And be proud of wherever I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