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多情自古空余恨 命不由我 云在江湖月在天 ...
-
第二场(6-8集)
王盾再次出场,令人有种无端的惊喜。他的失踪,剧内剧外人好像都知道他死不了,故而放心大胆的接着往下看,却没想到一下子便荣归故里,封了大将军,赏赐丰厚,随从如云,气派不凡(思成真是入得庙堂下得江湖啊,无论是华贵之风还是乡野朴实之气,浑洒自如信手拈来,赞一个)。这时荣归故里,第一个要见的当然是本地父母官,偏偏不巧的是这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县令跑到他村里去“调戏”他最心爱的姑娘了,只留下个老仆人看守县衙。这场戏中,老人家与将军王盾的互动也很出彩。老奴一方面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敷衍少年新贵,一方面为自家县令开脱,还要担心着这位大官会不会惊扰本地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到底是老演员,分寸感拿捏极好)。而王盾呢,长衫飘飘,翩然落座(这里的身形动作就没法形容了,亲们自己看去),神色间既有种睥睨天下,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高傲,又有天然的平易近人,亲热随和的姿态,恩威并施,几句话就让老奴才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的本事,既有战场官场打滚数年练就的习惯,也未尝不是一种天性流露吧。
顺便再补充一点,王盾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固有的个性里并没有高傲(这是骨子里的东西)、促狭(没错,就是会不自觉地使些坏坏的可爱招数,比如接下来一场对付张子先),甚至朴实纯厚(由他的出身所决定)。这些,是思成赋予他的,也是这个角色脱颖而出,不同凡响的关键所在。马上就说到我最欣赏的场景之一了,这里非得详细描述,否则不足以表达在下如江水滔滔不绝的赞佩之情啊。
张子先以关在大牢里的王怀为要挟,逼迫嫱儿跟他走,众人空自焦急,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在这时我们的王将军恰到好处地赶回来了。先挨个问了一遍亲戚们好,随后就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脸上的欢喜顿时无影无踪,换上了一副高深莫测的冷傲表情,漫步向张子先走来(我当时真是,大气都不敢喘了)。
“镇关大将军,大汉南郡郡王王盾在此,敢问——阁下是?”(这句话思成故意说的抑扬顿挫,顾盼自得,一副得瑟的小样子,尤其末尾那句“阁下是?”大家注意看,这时他有意挑了挑眉毛,那个魅惑啊,那个孤芳自赏啊,摆明了不把对方当回事——你算哪棵葱嘛。)虽然我在现实中不喜欢眼睛长到头顶上去的家伙,但是这里,真的爱死了他这副得瑟劲儿。嗷呜——
“秭归县令张子先。”张子先完全被他这架势派头给震慑住了,不由自主就矮了一截。
“那,来此何干啊。”语气淡淡的,根本就没兴趣知道。
“专候大人归来聊表敬意。”算张子先知情识趣,口风转得快。也是一名干吏啊,可惜就是太过痴情了点,令人可怜可笑。
“如此说来,不如屋内一叙。”客套话天衣无缝,听的人不如芒刺在背才怪了。
“在下不敢。”赶紧陪笑,这人绝不是好相与的,赶紧走为上计。
“那后会有期了。”绝不拐弯抹角,逐客令下得干脆利落,偏偏还在笑,皮笑肉不笑的绝活,可不是人人都学得会的。这需要资本,身份背景,当然还有天生一副好皮囊,哈哈。
“在下告辞了。”情势不对,完全处于下风,再不走就真是自讨没趣了。
“恕不远送。”一摆手,张子先就得躬身还礼,狼狈离去。这场戏虽短,但思成那种压制全场的气势,完全凌驾于他人之上,台词虽然平平无奇,演绎出来居然能让人回味不绝——这就是演戏的灵性啊。很久没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表演了。
看见嫱儿的时候,那居高临下的气势,立马就换成了发自内心的欣喜笑容,这时先前的拿捏造作完全不见了,单纯得像个孩子,不由自主地就会为他心疼起来。
一句“嫱儿,你变成大姑娘了”,百感交集,那笑容也蒙上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思成演技的出色,就在于瞬间把握人物内心,几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转换自如,步步到位,看的人心旷神怡。加上本来就漂亮的长相,那双桃花眼和小巧梨涡……我已经见短毛大不厌其烦地描写N遍了,但还是百看不厌,啊——
在亲友聚会时,对嫱儿描述草原风光那一段,则展现了他文武双全,细腻多才的一面(记得说思成本身也挺文艺的,忽忽),请看这段抒情式的叙述:“……方圆几十里一眼都能望穿,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草原,最高的草能没过人的膝。遍地的野花和草伴在一块,好像跟天连在一起。风一吹,泛着草浪,就好像咱们家乡门口香溪河一样漂亮。可到了冬天,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大地上白皑皑的一片,那雪深得能没了人的脚脖子,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每次我听到这种声音,都会想到嫱儿弹的琵琶。骑着马,能溅起一阵阵的雪雾,好像繁华一样的漂亮。可风大得又不敢出门,因为风大得能把马儿都卷了去……”
“匈奴人活得可有滋味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有时候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飘浮不定,来去无踪。有时候他们会骑马赶几千里路,走到哪,看哪好哪舒服,就在哪定居了。……”
王盾的这段叙述,埋下了嫱儿对草原风光的向往,也为其后的出塞作了铺垫。边关残酷的战争,杀人如麻流血千里,这些都是不能对一个小女孩提起的,而他所描述的万里空阔景象,正表明他自己,也是如何的热爱着那片自然风物。他不仅参与战争,更了解战争,了解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博大情怀。这使得他的形象再次拔高了一个层次。他是个智者,懂得欣赏美,保护美的事物,他所独有的细腻敏锐与悲天悯人的感怀,也是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王怀一回来,他就开始笑的矜持,刻意拉开与嫱儿的距离,并且一言一行都在极力撮合胞弟与自己心爱的姑娘——这样做真的需要很大的包容与勇气。接下来坐在火堆旁,嫱儿看到了他手臂上的长长疤痕,心疼得捂住嘴(这里的氛围节奏都好,难得的温情啊),然后开始回忆被牧羊人搭救一段。这里思成把伤者蓬头垢面奄奄一息的惨状表现得惟妙惟肖。不信回去看他在艾敏河畔昏倒,以及偷了牧羊人的节棍逃走又因体力不支跌倒这两段——以前拜读过一篇分析另外一位著名演员演技的经典帖子(那也是我的偶像),其中有评论如何在镜头前摔倒才能摔得漂亮,我认为,思成这两次跌倒,也完全可以归于漂亮之列。动作身段一板一眼,踉跄转身,节奏分毫不乱,大有以往戏剧那种程式化的表演,绝对是有功夫在身的。(思成科班出身嘛。有没有演过话剧啊?)
王怀因为英雄兄长的华丽归来,模模糊糊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危机——这里我打死也不信,他会没有意识到他哥哥也是喜欢嫱儿的?他哪哪哪都比不上哥哥,于是就异想天开去边关建功立业。说到底,也是编剧有意安排的,我们的女主人公有更重要的使命,当然不能随便嫁给任何人,包括后来王盾真的向她求婚了,结果也一样。但是,这种想法本身就带有相当大的不理智与偶然性。姑娘会不会等他回来,他在边关能不能杀敌立功,有没有性命活着回来,这些都很难说。就算他放心自己的哥哥守在嫱儿身边,他自己的能力,真的可以做成个骑白马归来的大英雄么——不见得啊不见得。可惜他还是鲁莽少思,按照自己一时冲动的想法,说走就走了。
王盾劝不住他,他太任性。但王盾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王怀是父母的宝贝,也是嫱儿认定要嫁的人。万一他出了事,他无法跟众人交待。在这里他将一个兄长,还是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威严兄长演绎的非常到位。对弟弟的期许,对弟弟婚姻的促成,以及自己内心深处那点不足为人道的遗憾——看在我们眼里,是复杂心绪,流露得却真实自然,天衣无缝。王怀走后,他派人给李大将军送信请求关照胞弟,可谓仁至义尽。不久之后王怀、李大将军一行就全军覆没,集体自杀那段我不以为然,可细想那时的背景,也就无话可说。王怀投降屠耆孤涂,却成为了偶然中的必然。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此他再也回不了头,在匈奴与大汉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即便如此,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还有,王怀的神勇也出乎我意料之外,难道真的是一脉相承,血缘优良的关系?看上去一点都没有大将之风,反而投靠匈奴蓄上胡子之后,才有了几分威风气概。这是后话。
再来说一下张子先。这个人物看去滑稽,实际上也算得是个光明磊落,具有真性情的汉子。大家是否记得十几年前风靡一时的《甘十九妹》?没错,他就是当年那个落落英风的尹剑平——我是看了演员表里“张子建”的名字才敢确认的。十年间风霜如刀,能将人磨折到什么程度,感慨万千。但是在剧中,我欣慰地看到他的演技并没有因岁月而减色。这样一个带些滑稽的小人物,也被他演绎得风生水起一波三折。试看张子先与王盾的第二场对手戏:
张子先夜访嫱儿家,王盾得知,上门质问。张子先一反先前的胆怯心虚,理直气壮:“将军言重了。下官不过是做了一些除了做官之外,做人应该做的事罢了。圣贤有言,食色性也。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求女之事,就算是将军怕也不可豁免。再说,那女子尚待字闺中,谁人不可去求?下官一没有行强,二没有施暴,三知时而退,何言骚扰?再者,下官更无谋损他人之心。将军你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本县的大堂,置大汉官威于不顾,诬告官吏公报私仇,就是到了大汉皇帝面前,下官又有何罪?请将军指教。”
这场戏张子先可谓扳回一城。王盾显然也没料到他如此能言善辩,虽然气势不减,却被他噎得有点理屈词穷,色厉内荏——这样子居然也超乎寻常的可爱。年少轻狂,偶有实实在在的对手挑战他的权威,值得高兴才对。何况以后的戏也说明,张子先的确是个值得他惺惺相惜的朋友和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