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委以重任 ...
-
青口关,青口两重关。关外关,关内关,一重关是一重门。
涪阳城外的青口关,又名鬼门关。顺治和康熙雍正年间,青口关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微风拂面,柳万权一路走来,都在打量地形。一进青口关,朱蔚民就邀请柳万权,视察军营了。
很恭敬的走在前面领路,从宽敞的峡谷里,进入军营。外面的峡谷,两边全是山崖,
链接另一个山谷,里面很宽敞,面积不少于三百亩地。四周全是山崖,军营在中间。
房屋全是用石块砌的墙,每一块石墩都有百多斤,错落有致,纹路粗糙,缝隙细小。
军营外的练兵场上,排列整齐的方队,等候朱蔚民检阅。练兵场的四周,站有一圈士兵,手里握一杆旗子,迎风招展,上面绣一个朱字。
朱蔚民领着柳万权,往练兵场走去。一个身穿盔甲的中年男人,远远的迎了过来。双手抱拳,微微鞠躬,毕恭毕敬地说道:“城主,请您检阅。”
朱蔚民只是微微点头,带着柳万权走上高台,穿盔甲的将军紧随其后。上台后一声令下,练兵场的上万士兵,挥舞手里的兵器,吆喝声响彻山谷。
“还算可以。”柳万权看了一阵微微点头,举手示意台下的士兵,停止演习。
继续说道:“城主啊,恕我直言。这些士兵的实力还不行啊,先别说朱家天下,
是否保得住。你这个小小的涪阳城,必须居安思危才行啊。”
朱蔚民诚惶诚恐地说道:“是啊恩公,您既然来了,可得助我一臂之力啊。”
“那是当然了。”柳万权环视了一遍士兵,叹息道:“从目前来看,朱家天下怕是保不住了。不仅是贼军攻城略地,势不可挡。关外贼子,也在虎视眈眈,一旦外族入侵,大明天下朝不保夕啊。”
朱蔚民长吸了一口气,很沮丧地说道:“是啊,贼军犯上作乱,我却无能为力。就这点家底,根本不敢出兵啊。”
柳万权仰天长叹:“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啊!岂是一人之力,可以挽救的。我保不了大明天下,但能使城主高枕无忧。”
“恩公啊,这些兵就交给您了。我涪阳城军民,与恩公共存。”朱蔚民跪地叩首,虽不了解此人。敢说此言者,绝不可能是平庸之辈。
“多谢城主信任,我柳家世世代代,辅佐于你朱家。”
柳万权跪地还礼,很感谢朱蔚民,把祖上几百年攒下的家底交给自己。这样的信任,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也知道城主,给自己委以重任,很可能是知道了,他柳家的实力。但也愿意为之,毕竟他柳家再怎么强大,也需要有发展潜力的平台。
“恩公,请。”朱蔚民站起身来,扶起柳万权。做了一个请手势,很恭敬的领着柳万权,往军营走去。
他之所以这样信任柳万权,不是慧眼如炬,也不是他抛弃家业来投奔自己。是头一天回来的人汇报,说柳家如何的了得,他朱家这些兵的实力,远远不如柳万权,那些家丁的身手。
“果然是个驻军的好地方啊!”柳万权走在前面,一路打量地形,由衷赞叹。
朱慰民说道:“恩公啊!您看可有不足?”
“嗯,挺好的,用石块砌墙不仅防火,还能做到冬暖夏凉。”柳万权环视了一遍眼前的军营,发现布局和排列还算合理。
柳万权一进山谷,就发现那地方得天独厚。不论是地形还是水源,特别适合军营。
走过几排房屋,前面是一座三层楼的木房,雕梁画柱,装修得富丽堂皇。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军营中心,唯一的一座木房。
“恩公,请。”朱蔚民做了一个请手势,继续说道:“这军营是我祖上建造的,之所以用石块砌墙。除了防火,也是就地取材。”
视察完朱家的军营,就是参观产业了。柳万权乘坐的马车,一过内关。朱蔚民就开始讲解,涪阳城的地形地貌,邀请柳万权,参观烧制瓷器的地方。
柳万权不停的点头,很欣慰地说道:“一路上,我都很仔细的看了。有青口关作为屏障,千军万马,也不难应付。”
“恩公啊,涪阳城主要的经济来源,靠的是瓷器。还有纺织和刺绣,以及制造的宣纸和绢,木雕工艺品。”
“我们的瓷器,都贩卖到了海外。我朱家,虽然谈不上富可敌国,丰衣足食,还是没问题的。”
朱蔚民滔滔不绝,不停的侃侃而谈,把自己拥有的,都讲了一遍。知道柳万权此人,非等闲之辈。能抛弃家业而来,人品自然是毋庸置疑了。
柳万权说道:“这些我在路上都听说了,有瓷器产业,就不愁以后的发展了。我也做瓷器买卖,正好可以通力合作的嘛!”
路过顺光制陶瓷,朱蔚民又带领柳万权参观了一番。虽然只有两座窑洞在烧制瓷器,展览处的大厅外面,依然有士兵看守。
走进展览瓷器的大厅里,里面的瓷器琳琅满目。看得柳万权目不暇接,尤其是前面几排,最出名的成化斗彩瓷器,种类繁多,仿制得真假难辨。
柳万权感觉还不错,自己来这里,算是很好的选择了。这地方虽然偏僻了一点,离码头还算不是特别远,主要是看中了青口关,可以抵御来犯之敌。
朱蔚民很感激柳万权,千里迢迢来涪阳城。亲自给柳万权,督造了一座府邸,也妥善安排好了,福王朱常洵的儿媳和孙子,就连兵权,也交给了柳家。
…………
柳家定居涪阳城的第五年,满清入关。彻底颠覆了,大明万里江山。
顺治登上皇位,为消除汉文化,在多尔衮的建议下,颁发一道圣旨“剃发易服令”。
强行要汉人剃发易服,和满人一样,剃一半光头,后面结一条辫子。
此举,遭到了汉人强烈抗议,也杀了不少百姓。涪阳城的朱家,硬是坚决不剃发,头可断发不能剃,更不愿意和满人一样留辫子。
清廷的剃发易服令,朱家拒不执行。1646年春季,涪阳城的青口关外,来了一队清兵。头戴红缨帽,背后的军服是白色圆圈,绣着一个“清”字。
领队的是一个太监,一行百多人来到青口关,被拦截在了外面。理由是“清狗不能进关”。太监气得肝胆俱裂,却无可奈何。
一官兵匆忙跑进东凤阁汇报:“城主,清狗来了,在关外嚷嚷,说什么代天传旨。”
“好,你下去吧。”朱蔚民打发走官兵,立即找柳万权商议对策。涪阳城的兵权,早已经交给了柳家,凡事都要找柳万权来商谈。
早在朱蔚民之前,柳万权那里,就已经有官兵去汇报了。朱蔚民只等了一盏茶的时间,柳万权就来了东凤阁。
朱蔚民急忙迎了出去,远远的就很恭敬地说道:“恩公,您来了,请坐。”
柳万权坐了下去,品了一口朱蔚民奉上的茶。不待朱蔚民说话,立即说道:“城主,我已经想好怎么应付清狗。”
“以前啊!我保不了大明江山。但现在,必须保住涪阳城这一弹丸之地,只要有我柳家在,就能保你高枕无忧。”
“恩公啊!清狗不可小视,我很担心那狗皇帝,发重兵讨伐我朱家。”
朱蔚民很是担忧,如果接受剃发易服令,觉得是给祖上蒙羞。不接受吧,又恐很难对付清廷重兵讨伐。
如果强行抵抗,又害怕祖宗留下来的家底,毁在自己手里。一直以来,他朱家的祖祖辈辈,都是遵守祖先遗训,守住涪阳城,这一弹丸之地。
见朱蔚民很难下决定,柳万权语重心长地说道:“城主,就算你接受了剃发易服令,那以后呢?清狗应该已经知道了,你朱家是前朝遗民,很有可能会赶尽杀绝的。”
“就算清廷不那么做,涪阳城烧制瓷器,你朱家也算是锦衣玉食,富甲一方了。要你每年上交几百万两银子的国税,你交得起吗?”
“恩公啊!一切都拜托您了,我朱家的生死存亡,在此一博了。”
朱蔚民听完柳万权的一席话,突然觉得事情很严重。立即跪下磕头,声泪俱下。
知道一旦对抗清廷,朱柳两家的命运,就连在一起了,生死很难预料。
柳万权急忙扶起朱蔚民,安慰道:“城主请放心,我之前就说了,只要有我柳家在,就一定保你高枕无忧。”
青口关外,太监等了两个时辰,不见有人出辕门迎接,很气恼的拉着娘娘腔,对守卫大喊道:“告诉你们城主,咱家一定奏报皇上,踏平涪阳城。”
太监带着一队清兵刚走几步,突然冲出来一队士兵。清兵一看那气势,知道是不让走了,立即提刀拼杀。
双方一上手,高下立判。不到一盏茶的时间,百多个清兵倒了一地,都是一刀致命,就连太监都没有放过。
那是柳万权的命令,知道迟早都会抗清。既然决心已定,这些人放与不放,结局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