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4、[杨震x顾一野]硬汉攻坚日记 ...
-
我叫杨震,维和防暴队首席硬汉,能单手换弹夹,徒手拆炸弹,敌人看见我的脸比看见IED(简易□□)还害怕。我的世界原本简单直接:任务、兄弟、训练场。直到那次联合演习,我的人生道路被一个叫顾一野的男人,用一份B+评分,劈得七歪八扭。
那天的示范,我自信满满。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力量与技巧完美结合,场边掌声雷动。我享受着崇拜的目光,直到它们被第一排一个清冷的声音打断。
“整体评分B+。”
B+?我杨震的人生词典里只有“完美”和“更完美”!我拧着眉头看过去,一个坐得比枪杆还直的军官正低头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嘴里还在念叨:“第三秒存在0.5秒可攻击窗口……柔韧性欠缺……”
嘿!我这暴脾气!我非得去理论理论!
我大步流星走过去,敲他桌子:“喂,兄弟,有啥指教?”
他抬起头。就那一眼,我仿佛被狙击枪精准命中红心。
淦!这人也太好看了吧!皮肤白,眼睛亮,鼻梁高,嘴唇……咳,重点是他那副冷静又认真的样子,跟我那些糙汉兄弟完全是两个世界的生物!
他完全没察觉我的内心地震,非常诚恳地开始分析:“杨震同志是吧?个人能力突出,但考虑小队协同,采用阿尔法-3变阵效率提升15%。另外你的腰腹力量……”
他开始滔滔不绝,从战术分析到我的肌肉群。
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光看着他的嘴一张一合。
完了,杨震,你栽了。我对自己说。这感觉比踩到地雷还刺激!
从此,我,维和兵王,开启了一项代号为“拿下顾一野”的特别行动。
第一阶段:情报收集与接近
我打着“交流学习”的旗号,天天往他们军区跑。通过各种渠道(主要靠贿赂他的战友高粱),我搞到了顾一野的详细作息表:每周一三五上午八点到十一点图书馆,二四六下午三点到五点训练场,周日上午总结笔记,雷打不动。
周一上午八点,图书馆。我揣着本《如何征服英俊少男》(外面严严实实包着《单兵作战手册》的书皮),一屁股坐他对面。
“顾少校!真巧啊!”我声音洪亮,差点被管理员扔出去。
顾一野从一本厚得能砸死人的外军军事理论里抬起头,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手里拿反了的“手册”,沉默了两秒:“杨同志。你的《单兵作战手册》……内容挺别致。第三章是‘如何营造浪漫气氛’?”
我手忙脚乱地把书正过来,强装镇定:“最新修订版!注重心理战!”(我在胡说八道什么!)
他点点头,没再说什么,继续看他的书。我如坐针毡地翻着我的“心理战”,感觉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
第二阶段:展示魅力(自认为)
他们组织越野拉练,我“恰好”路过,“轻松”追上领头的他(其实提前踩了点抄了近道)。
“顾同志!需要帮忙背装备吗?我看你出汗了!”我努力让气息听起来平稳。
他转过头,目光在我脸上扫了一下:“谢谢,不必。我的出汗量在正常范围内。杨同志,你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心率过快,建议即刻休整,以免中暑。需要水分补充吗?”他甚至精准地报出了一个大概的心率数值。
我:“……” 我这是心动!不是中暑!
第三阶段:物质攻势(惨遭滑铁卢)
我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我在维和时从一块哑火□□片上拆下来打磨成的纪念章,代表勇气与平安。
“送给你!”我期待地看着他。
他接过,只扫了一眼:“这是一块典型的RPG-7火箭助推榴弹破片,根据卷曲程度和氧化层判断,大概来自中东某冲突区域,未彻底消毒处理,不符合安全条例第17条第3款。”
我:“……”
然后我就看着他从他的万能战术背包里掏出密封袋、酒精棉片和标签纸,熟练地消毒、封装、贴标签——“杨震赠,来源:疑似RPG-7破片”,然后把它和一堆弹壳放在了一起。
我的定情信物,成了他的军事标本之一。心碎。
第四阶段:英雄救美(史诗级翻车)
听说他们野外训练遇暴雨,我心急如焚,开着越野车冲进山区,上演千里奔袭。想象中,他应该是被困在暴雨中瑟瑟发抖(?),看到我如见天神下凡。
现实是,我找到他们营地时,他正带着兵用雨衣和树枝搭建的排水系统运作良好,甚至还在给部下讲解如何利用雨水收集装置。营地井然有序,人人淡定。
我浑身泥泞,如同水里捞出来的哈士奇,跳下车大喊:“老顾!别怕!我来救你了!”
全场寂静。只有雨声哗哗。
顾一野看着我,冷静地开口:“杨震同志?我们只是在训练。而且,你的车辆碾压了东侧山坡的植被,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建议下次选择已规划的道路行驶。”
高粱在一旁笑得差点背过气去。
我,杨震,想原地把自己埋进那片水土流失的山坡里。
最终阶段:绝望直球
在经历了无数次尬聊、学术讨论(他讲我听)、送错礼和救美失败后,我忍无可忍,在一个月黑风高(并没有)的夜晚,训练结束后直接把他堵在器材室门口。
“顾一野!”我豁出去了,声音都有点抖,“我喜欢你!想跟你处对象!你给句痛快话!行还是不行!”
我闭着眼,准备接受又一篇《关于非理性情感诉求对作战效率影响的量化分析》论文。
但迎来的是一阵沉默。
我偷偷睁开一只眼。
他正看着我,那双总是冷静分析的眼睛里,似乎有那么一丝……笑意?
他居然笑了!虽然很浅,但顾一野笑了!
“杨震同志,”他开口,语气居然有点轻松,“你的追求效率,实在太低下了。”
我:“???”
他不知从哪儿又摸出那个万能的笔记本翻开:“我记录了你的37次试图接近,15次明显尬聊,8次投喂行为,以及3次试图用错误军事理论引起我注意的‘学术诈骗’。如果采用我的优化方案,理论上在三周前就应该达成目标。”
我目瞪口呆。他都知道?!他一直都知道?!
“所以?”我心跳如擂鼓。
他合上本子,看着我:“我批准了。不过,后续所有计划,必须按照我的方案来。”
说完,在我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他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往下猛地一拉,准确地亲了上来。
我的大脑嗡的一声,彻底死机。世界只剩下他嘴唇柔软的触感和我震耳欲聋的心跳声。
后来
第二天,高粱看着新鲜出炉的训练计划表,崩溃地冲进办公室:“老大!为什么突然增加这么多双人协同作战课目?!还他妈全是量身定制的?!负重越野为什么要绑着两个人的腿?!射击训练为什么非要搂抱着才能完成?!这谁定的?!”
顾一野淡定地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我定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协同效率,符合最新训练大纲精神。”说完,还给了我一个“按计划进行”的眼神。
我在旁边,看着高粱扭曲的表情,努力憋着笑,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活像一朵盛开的向日葵。
果然,学霸连谈恋爱都要做最优解,制定KPI,还要写进训练大纲!
但是……嗯,真香!
至于那块被收藏的弹片?后来成了我们家的镇纸,顾一野说它结构稳定,压文件特别合适。
瞧,他总有办法把一切变得既离谱,又合理。这就是我的顾一野。而我,杨震,成功用一场史上最拉胯的追求,抱得了这个世界上最难搞的美人归。
任务完成!虽然过程……嗯,一言难尽。但结果完美!
#
标题:《关于杨震同志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与最终解决方案》
观察对象:杨震,男,维和防暴队队员
观察者:顾一野,某部参谋
第一阶段:异常行为识别与初步分析
杨震同志首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是在军区联合演习的战术示范环节。他的单兵作战能力确实出色,动作流畅,爆发力强。然而,在第三秒的战术转身处存在0.5秒的可攻击窗口,且核心力量与柔韧性的协调性有提升空间。本着共同进步的原则,我在笔记本上给出了B+的初步评分,并记录了优化建议。
示范结束后,他径直走向我,询问“指教”。我如实相告。通常人在听到专业分析后会有两种反应:虚心接受或不以为然。但杨震同志的反应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他盯着我的脸看了整整十七秒(我默数了),面部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心率估计超过100次/分钟——这显然不是剧烈运动后的正常生理状态。
第二阶段:规律总结与假设提出
自此,杨震同志开始高频次出现在我的活动半径内。
周一图书馆,他手持一本封面为《单兵作战手册》但内容实为《如何征服英俊少男》的书籍,并试图倒着阅读。我指出后,他解释为“训练逆向思维”。此解释不符合逻辑,但考虑到其维和经历可能带来的独特训练方式,我暂未质疑。
周三训练场,他提出帮我背装备,但自身生理指标(面部潮红、心率过速)显示其状态并不稳定。我建议他休整,以免中暑。
周五,他赠送一枚未经彻底消毒的弹片纪念章,声称代表“勇气与平安”。此举违反安全条例第17条第3款,但我接收了,并按规范流程消毒封装存档。礼物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这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现象,我理解。
周日,他驾驶越野车闯入我们野外训练营地,声称“救援”。当时我们已成功搭建避雨排水系统,并无危险。他的车辆还碾压了东侧山坡植被,可能造成水土流失。行为动机令人费解。
数据统计:累计试图接近37次,明显尬聊15次,投喂行为8次(食物口味偏重,但尚可接受),学术诈骗3次(试图用错误军事理论引起我注意)。
初步假设:杨震同志可能希望通过与我交流,获取更多军事理论知识,但其表达方式存在严重偏差。
第三阶段:假设检验与修正
我试图引导交流回归正轨。当他邀请我去城市作战模拟场时,我接受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实地研究机会。过程中,他的实战经验确实提供了有价值的观察样本。
在模拟袭击的烟雾中,我们被迫隐蔽于狭小空间。他伸手拂去我脸上的灰尘。距离小于正常社交距离,且该动作并非必要。我注意到自己的心率出现异常加速,原因待查。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理反应,需要纳入研究变量。
他分享的维和经历生动有趣,虽然叙述逻辑性不强,但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我发现自己期待与他的每次会面,并开始在日常计划中预留出与他的交流时间。这不符合我一贯的效率最大化原则。
假设修正:杨震同志的行为可能并非单纯出于学术交流目的。参考有限的情感理论模型,其行为模式与“追求”行为存在67.3%的吻合度。
第四阶段:最终方案制定与执行
当他最终在器材室门口,以视死如归的表情说出“我喜欢你”时,我的假设得到了最终验证。
他的追求效率极其低下,耗时过长且资源分配不合理。如果采用我的优化方案,至少可以节省三周时间。
但观察发现,这种“低效”过程带来了许多意外收获:他的实战经验补充了我的理论模型,他的笑容能提高我11.5%的多巴胺分泌水平(主观估算),而他那些看似离谱的行为,复盘后发现其独特趣味性。
决策:批准其申请。
方案执行:我告诉他效率太低,并出示观察记录以佐证。然后,我决定跳过所有不必要的繁琐步骤,直接执行最终环节——亲吻。逻辑清晰,结果明确。
后续:
高粱对新增的双人协同训练课目提出质疑。我给出的解释完全符合训练大纲要求,且确实能提升协同效率。只是优化了资源配置,将杨震同志纳入我的长期人生战略规划中而已。
那块弹片镇纸很好用,重量适中,压文件非常平整。
杨震同志现在是我的了。这项关于“异常行为”的研究课题可以圆满结题,并转化为新的长期研究项目——《关于如何与杨震同志维持高效且愉悦的合作关系》。
结论:虽然起始于非典型性接触,但经过客观分析与实践检验,与杨震同志建立亲密关系是一项正确且高效的战略决策。情感虽然难以完全数据化,但其产生的积极效益是显著的。
报告人:顾一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