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十七章.北伐 ...

  •   往后的日子周瑜依旧独自一人在那屋中,时常从士兵口中传出的捷报令他欣喜万分。在南蛮时,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攻战为下”的作战方针,七次擒拿南蛮首领孟获,屡擒屡放,终使孟获心服口服,答应永不侵犯汉地。
      诸葛亮来见周瑜之时,佯装神秘地从背后掏出一个包裹,摊开呈至周瑜面前。只见里面是用面粉和成的白色团状物,周瑜甚感好奇,伸手轻轻触了触,只觉软绵绵的,十分滑腻舒适。
      “此物名为’馒头’。亮渡泸水之时,阴云密布,狂风骤起,附近居民告诉亮,需杀四十九颗人头为祭,方才能平息。亮实不愿如此做,便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于泸水岸上,陈设祭物,悼诵祭文,如此便云收雾散,风平浪静。”
      “亮观士兵甚爱食’馒头’一物,便想着也带来给你尝尝,公瑾感觉如何?”诸葛亮轻摇羽扇,神情又恢复起往日的意气风发,只是眼神中依旧深藏着难以消磨的疲倦与孤独。
      “很好吃,没想到你还会做这些。”此刻周瑜已拿了第二个在口中咀嚼,他抬眸望了望站在身侧的诸葛亮,轻声向其问道,“南蛮已定,孔明下一步,该如何打算?”
      “北伐。”此刻是无月之夜,秋风从窗外徐徐拂过,在星辰清和的光芒照耀下,诸葛亮口中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吐出这两个字。
      “北伐?”听闻此言,周瑜浑身一颤,猛然攥紧了双拳,他深知这一行的困难与艰险,亦深知兴复汉室对于诸葛亮而言的重要意义。他想开口说些什么,可话至嘴边,竟全部变成了:
      “倘若…倘若你北伐成功了,会去攻打东吴吗?”
      “公瑾高瞻远瞩,如此信任亮的能力,亮甚感欣慰,”诸葛亮仰头望了望夜幕,长叹了口气道,“若是真能北伐成功,南下攻取东吴怕是也不再话下。”
      “我受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出山便是要平定乱世,兴复汉室。我想让风雨飘摇的国家变得安定,想让饱受苦难的百姓变得富足。哪怕前方道路再为艰难险阻,我也要尽力一试。”
      周瑜听完诸葛亮所言,内心的情感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眼角泛起湿润的光泽,他伸手掩住双眼,喃喃道:“孔明,我果真.比不过你啊。”
      片刻后他才缓过神,微微舒了口气后盯住了诸葛亮的眼眸,颇为恳切地开了口:“若吴蜀又将有一战,你何时愿意让我回东吴?”
      “北伐得胜而归,我便让公瑾回东吴,你我公平一战。”这一次,诸葛亮倒是极为肯定地说道。
      “当真?你当真舍得?”但令人奇怪的是,此刻周瑜心中并未有半分喜悦,他紧皱着眉头,一字一句地向诸葛亮问道,“孔明觉得,北伐何时能胜?”
      诸葛亮没有立刻接话,而是推开房门,指着院落里的一株草轻轻笑着,言语中却有说不出的凄凉:“公瑾你看,或许等这株草开花了,亮便能得胜而归。”
      虽是黑夜,但在星光的照耀下,周瑜还是清楚地看见了那株草的模样,他的心猛然一痛,颤抖着双唇怎么也说不出话。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株草永远也不会开花。
      “再见,周公瑾。”
      “你——你一定要好好地回来!”冲着诸葛亮离去时头也不回的背影,周瑜大声吼道,可最终回应他的,只有空无一人的院落里时时传出的几声猫叫。

      秋去春来,时常流转在周瑜耳畔的,依旧是来自远方的捷报,每当听到这些时,周瑜心下才坦然许多。曹丕驾崩,新帝曹叡继位,他虽年少却知人善任,不失为一代明君,魏国人才济济,曹真、张郃、司马懿等皆不是善辈。诸葛亮能凭一州之地,与九州相抗,着实令人钦佩万分。
      直至从士兵口中传出“空城计”一事。
      他们绘声绘色的地讲述那精妙的计策,言语间满是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憧憬与仰慕。可周瑜听得着实背后发凉,他心神不宁地在房间内踱了几步,终是一头栽倒在了床上。
      明明往前一切顺利,怎会突然到了如此地步?
      空城计,空城计。凭借诸葛亮的本领,若不到山穷水尽,若还有可用的一兵一卒,他都不会出此下策。
      如此险计周瑜越想越为惊恐,额头上的冷汗不由自主地涔涔而落。虽尚不知晓前方战事究竟如何,但周瑜已经清楚地明白,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诸葛亮才踏足周瑜的住处,出乎周瑜意料的是,他并没有提有关北伐的事,而是开口说起了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周子鱼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将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而曹休深信不疑,便率领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吴王拜陆伯言为都督,加假黄钺。伯言不负众望,于石亭大败魏军,斩擒魏军一万余人。”
      “多谢孔明愿意告诉我东吴的这些消息,”周瑜轻轻点头,语气中充满怅惘与感慨,“往前从未想过,东吴的中流砥柱竟会是伯言。”
      “据我兄长所说,吴王封伯言为辅国大将军,摄行王事。他亲自执鞭在前为其开路,令文武百官朝伯言下跪,”诸葛亮低头品了口香茗,顿了顿说道,“吴王很喜欢伯言。”
      “伯言立有赫赫之功,理应如此。”听完诸葛亮的讲述,周瑜扬了扬唇角,“东吴有伯言在,我并不担心。我倒是更在意孔明你,北伐一事有何定论?”
      “公瑾可知,亮为何一来便提起东吴?”诸葛亮轻摇羽扇,悠悠地叹了口气,“一是想让久居于此的公瑾了解了解近况,二是——”
      “我要走了,”诸葛亮不顾眼前的周瑜“腾”地站起身,继续自顾自地说道,“东吴经石亭大胜,已致书蜀中,请兵伐魏。目下魏国刚败,而我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此时乃攻魏大好时机。”
      “你又要走?你知不知道我已经多久没有再见过你?你知不知道从士兵口中听到’空城计’的那一刻,我是有多么担忧与惶恐,”周瑜苦笑一声,瘫坐在榻上,掩面摇了摇头,语气中却有说不出地坚定,“孔明,我愿意和你一同去北伐,不要再丢下我一个人。”
      诸葛亮见状垂下眼睑,伸手将周瑜拥入怀中,轻拍着他的肩膀以作安慰:“公瑾可知,子龙病故了。”
      “赵子龙吗?”周瑜闻言瞪大了双眼,愣了片刻后缓缓吐出两个字,“节哀。”
      “亮自出山以来,亦是望着身边的故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开我。攻西川之时失去了士元,失荆州云长被斩首,翼德被刺杀。而后孝直病故,季常遇害,先帝驾崩——直至不久前,子龙也离开了人世。”
      “我知北伐是有多么艰难险阻,多少将士亡于他乡,”谈及这些,诸葛亮满脸的悲戚之色,“攻取长安,还于旧都只能聚沙成塔、长作打算。公瑾亦是死过一次的人,应当知晓生命的可贵,亮实不愿让公瑾与自己一起赴汤蹈火,历尽艰险。”
      “我也不能失去你啊,公瑾。”
      那一夜,周瑜毫无他法,依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诸葛亮登上马车,离自己越来越远。往后的独居岁月,听着士兵口中所言诸葛亮遇到的阻碍,再想起此刻,所萦绕在周瑜脑海中的,便只有懊悔与自责。
      若是当时自己能够再坚持一些,再倔强一点,是不是便能陪在他的身侧,出谋划策,攻坚克难?
      ——是不是便不会再让他那么辛苦,最后因劳成疾,病重离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