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后世论坛体 ...
-
[历史板块]>灌水区
主题:李涛,如何评价本次模考中涉及的靖帝时期的历史与文学
#1楼主
如题,楼主刚刚考完模考,想问问今年出题人在发什么癫。
历史题,请问下列人名中哪一个在靖帝时期没有权相之名?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权相这东西不是稀有职位吗?怎么还能扎推出现的?
还有更离谱的,伏波将军的真名是?我只记得人家姓杨,但是没想到啊,四个选项里三个姓杨,人干事???
语文也是,第一篇文章在吹于右相,顺便吹靖帝,好,我忍了。
但后面的古诗文鉴赏就不要这么离谱了好吗?三篇文章,主旨都是吹靖帝,他是给出题人托梦了是吗?
#2
好,一眼丁真,鉴定为理科发疯人
#3
一看楼主就对时间不敏感,今年可是 you know who 的一千年诞辰纪念。
#4
泥嚎,我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请问you know who 是谁?
#5 TO 4
你小子隔着钓鱼呢?
#6
我嗅到了科普的味道,坐等大佬现身。
#7
轻置玉臀
#8
+1
#9
+1
#10
好,请允许我向诸位介绍一下,我们伟大的皇帝,历史著名锁血挂,病秧子美人,小名雪狸奴,君臣之情集大成者,,大梁国运加长器,历史向梦女榜首,开疆拓土第一人,的靖帝,虞瑾策。
#11楼主
不懂就问,楼上说的是一个人吗?(doge)
#12
捉住楼主
#13
不愧是你坛,科普都讲究一个占据有利楼数
#14
不要歪楼,既然有人诚心诚意地问了,那我就详细科普一下靖帝。
梁靖帝,原名虞瑾策,梁僖宗第五子,小名雪狸奴,当然更多的人喜欢叫他虞美人(doge脸),生来有不足之症。开始被封代王,后来由于僖宗沉迷丹药,甚至一度到了用人气炼丹的地步,后来自作孽炼丹房起火没逃出来。在这之后,太子虞明行被大皇子虞明炬所杀,后者怎么说呢,差了一点天命。被落雷击中房屋后,也随他爹被烧死了。
#15楼主
这一段我记得,当时历史课上老师还和我们吐槽说,他的死法正好印证了他的名字,明炬,就是火把的意思。
#16
地狱笑话了属于是,扣1佛祖陪你一起笑的那种。
#17
111111111,大哥能换成靖帝吗?
#18
不要歪楼,说回虞美人,咳不是,是虞瑾策。他的这个皇位可以说是从天而降,看上去毫无难度的那种。
#19
话说为什么大家都叫靖帝虞美人啊?真诚脸
#20
是因为写传的时候,御史过于负责,也有可能是真的不怕死吧,说靖帝少时体弱,有姿容,小字狸奴。然后一大帮文人见过圣容之后就开始狂吹,比如什么迢迢君子行,还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开始全是吹他长得好的。
#21
没有人怀疑是有意奉承吗?毕竟他可是皇帝欸
#22
怎么说呢,有这个可能,但是梁史里说左佥都御史周黎第一次见梁美人的时候,惶惶不得言,出门才对同行者说今日始见真君子也,这个总不算作假。那可是赫赫有名的铁面周啊。
#23
啧啧啧,男人
#24
其实也怪不得周黎吧,人家那个时候只是个年轻的小御史,没怎么见过美人,还是这种级别的。
#25
花花世界迷人眼啊,你瞧瞧人家于右衽,那才叫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
#26
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右相是在朝堂之上见多了,所以才有抵抗力。
#27楼主
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野史传闻,说左相和右相是从小长大的,结果科举考上之后,两人因为政见不合所以分道扬镳了?
#28
这个倒是不清楚欸,史书只写他们的籍贯都是江阴,没说具体,只能说是同个地方。
#29
说到这个我可不困了,有没有人浅尝一口左右相x靖帝夹心
香死我了
#30
来点来点,(这可真是色禽啊.jpg)
#31
怎么没有人嗑武将夹心
是伏波将军和征西将军不香吗?
#32
朕与将军解战袍
嘿嘿嘿
#33
鳖载着理发店
#34
就在这里发癫,就在这里发癫
#35
爬去看一眼tag
被粮食吓晕
这是什么靖帝花式cp大乱炖
#36
开玩笑,你以为你看的是谁的圈子
#37
但为什么靖帝都是右向的?
#38
可能大概也许是因为
人家是病美人皇帝捏
这个是货真价实的
万一跟人doi的时候噶过去了就不好了
祈祷nia
#39
那也太地狱了
#40 TO 18
说回皇位,当时的大梁经过僖宗一番折腾,表面看上去还没啥,但是内里基本上千疮百孔,广厦将倾于一瞬。这个时候虞美人已经作过三年代王,但是只限于治理一个地域。他在登上皇位后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爹,以及尚在太子妃肚子里的武王。
按照传统帝王之术,这个有着他大哥血缘的孩子,就是能处理就处理掉。而且这个时候就是最佳时机,整个皇室就他一人能登基。
但是虞美人不愧这个名字,人美心善,当着朝堂群臣的面就说如果太子妃肚子里的是个男的,那就是下一任太子,如果是女的,那就和自己的女儿虞瑶一样封公主。
#41
是我的错觉吗,感觉楼上是不是对靖帝有什么滤镜,他这样做明显是为了安抚皇后和太子那一派好吧?如果不给那个孩子一个名分,太子党岂会善罢甘休。
#42
虽然说肯定有相应的政治考量在里面,可当太子党那些人乞骸骨返乡之后,靖帝不也没对武帝下手,反而带在身边每日教导,比亲爹还尽责。
#43
而武帝怎么说呢,emmmmm,还是很有孝心的。
#44
毕竟是自己亲爹不入太庙的狠人。
他还一直尊称靖帝为仲父
#45
太子:开怀大孝了家人们
#46
不过也确实,虞明行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只是一个基因提供者啊(那种语气)
他对武帝又没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靖帝把人培养成这样的
#47 TO 40
安顿完这些后,虞美人接下来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横据漠北意图东进的瓦剌。
#48
没错,就是他,第一个与靖帝一生纠缠不清的男人
#49
我时常因为看不懂你们而大受震撼
#50
这就是史圈吗?(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jpg)
#51
这里有请我们靖帝人生中第一位重量级人物,于右相,于右任,或者你可以叫他于亭子。他超喜欢这个名字的(那种语气)
#52
就是没人叫他于朝楟是吧(咬牙切齿)
#53楼主
相比起他的本名,还是他的代号更好记一点
(闭眼)
#54
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不是代号,是尊称呢?
狗头保命
#55
咳,说起于亭子,啊不,于朝楟,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大人物也在这时登上了政治舞台。
那就是
#56
王巍谷,绰号王谷子(抢答)
#56
抢答得很好,下次不许抢答了
没错,就是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权相这一高危职业平均寿命的王天官
#57
历史小白冒个头,有大佬能细嗦一下这两人和靖帝纠缠吗?(真诚星星眼)
#58
哼,看在你这么真诚的分上,为你解答也不是不可以,绝对不是因为好心哦
#59
醒醒,傲娇退环境了
这种人设是找不到人和你一起击剑的
#60
总的来说,就是这俩人是一个地方出来的,然后靖帝还没有去往代地就藩到的时候,这俩人就一起相约赴京考进士,希望谋求功名。
两个人都比较穷,然后只能在闲暇卖画来多挣些钱。
读书人也是要吃饭的嘛
#61
然后,有一天代王出街,正好遇上王巍谷拿着于亭子的画出来摆摊。
代王慧眼识珠,一看这字这画,就感觉作者应该颇有才学
没错,虽然王巍谷大人在内政外交方面点满了天赋,但是他
是个画痴
没法开窍的那种
#62
所以靖帝一开始看到的画并不是王谷子的亲笔作
被替名了呢,于大人
#63
替名狗死全家
#64
+1
#65
但是靖帝不知道啊,他又不知道眼前这人不是原作者
俩人一番交谈,都觉得对对方很满意
虞美人觉得对方有治国之才,值得培养
王巍谷觉得对方人美心善钱又多,对自己充满欣赏
#66
这个时候年关将至,天气比较冷
靖帝也是实在人,就把摊子上所有的画全包了,给了王巍谷一小袋银锞子,让他好好过个年。
#67
这对于王巍谷来说绝对称得上是贵人了
就是没问贵人名字
#68
问了靖帝估计也不会告诉他,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代王,跟着他没前途的
#69
本来这个故事到这里,似乎是没有于朝楟的姓名的
王巍谷拿了这笔钱也没有私吞,但是丝毫不提贵人的事,俩人分了钱过了个好年
#70
有时候不得不提一句天命如此
于朝楟在那些画里,夹杂了一些随笔感悟的闲诗
靖帝也是个实在人
他越看越觉得人才不该埋没
于是特意在科举完之后去拜见了已经颐养天年的老太傅,希望对方能看在良才的份上再多收几个学生,给对方的仕途铺得平一些吧
#71
这个时候王巍谷在干嘛呢?
他搭上了汤将军的关系,在暗中寻找他的贵人呢
#72
家被偷了呢,王师傅
#73
家被偷了呢,王师傅
#74
家被偷了呢,王师傅
#75
打断复读,然后于朝楟本人得以用自己的才学打动老太傅,成为对方门下的弟子,也得以知道是虞美人的举荐,自己才有这个机会。
然后就有老太傅牵线,安排俩人在府上会面
#76
这个场景,很难让人不幻视一些约定终身,私下见面的场景,下一步是不是就该成亲入洞房了
#77
纸终究包不住火,王师傅先前偷家的举动让于亭子很是恼火
觉得此人不可深交,于是与他割席明志
#78
本来吧,王师傅这种四处给自己找上家,其实是很难有好结果的。但是虞美人在一次大案,就是太学失火案中为他解了围,说他是自己的幕僚。
从此之后王巍谷也就成了靖帝一派的人,可以说是肝脑涂地。
也在权相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79
很那定义这俩人的输赢
#80
具体的可以看这俩人给自己写的小传
不得不说,互相把对方的老底给透露个遍
#81
最典型的就是有一次于亭子难得的病了,靖帝去他家看望他,还劝他趁这个机会多休息一会。
然后第二天就传来了王巍谷一样病倒的消息。
虞美人只好一碗水端平,也去他家慰问了一番
#82
这,真的很难不幻视猫猫争宠文学,他有的,我也要有
#83
养猫人DNA动了,猫猫真的会因为一件玩具而大打出手的
#84 TO 47
瓦剌当时东进的意图很明显,三姓部族已经厉兵秣马,留给朝廷的时间不多·。当时主要声音就是暂时放弃居庸关,转而死守京城。从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当然知道这三家只是停留在表面合作,背地里都想捅对方·一刀。
但是靖帝他们面对的就是已经结成同盟气势汹汹的瓦剌军队。
#85
当时靖帝在朝堂之上痛斥刘棉花,居庸关可以说是扼守瓦剌最重要的关隘,如果在此情况下拱手相让,那日后瓦剌军队可以说犹入无人之境,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也是对屯边驻军和边关百姓极大的不负责。
#86
靖帝当时一方面派使节去往瓦剌寻求突破口,一方面就在撤离边关居民,只留下将士死守。当时的军令就是,一个瓦剌兵的人头换一升米,如此累加,如果战死,这些人头米还可以留给家里老小。
#87
当时驻守居庸的是老将陈达,靖帝那个时候派了兵部侍郎于朝楟前往,一方面是为了安抚边关将士,另一方面就是督战。
如果不是身体条件摆在那,靖帝估计就是自己亲临前线
#88
陈达啊,他们一家三代出了六个将军。后来朝堂上有人弹劾他们把握兵权,恐有二心。靖帝听完就回了一句,岂不见君立于居庸数十载。
#89
早期看是有点憋屈的,毕竟大梁早期还是崇文抑武。经过将近十年时间,这个风气才慢慢扭转过来。比如说朗中将和霍骠骑就是在那个时候展露锋芒的。
#90
当然也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朝堂里拖后腿的终于乞骸骨了。
真的,看过帝王列传的都知道,早期虞美人就是拖着这一帮不成器的狗东西。给他们任劳任怨的擦屁股,他们还在那指三吆四,真就是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91
对啊,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线就是言官风闻奏事的明令禁止。自此之后,朝堂风气才基本得以一清。这件事的起因其实很离谱,就是几个言官不知从哪得到的消息,就是韩载先提议削弱佛道人数。就直接奏表说他韩参知包藏祸心,还在那掰扯说是列祖列宗都对佛道极为宽宥,陛下身为圣贤之主更不应枉顾祖制,总之罪名罗列的一条条的。
#92
然后起居录讲得明明白白,靖帝在拿到奏表后看到郁结于心,要不是太医一直在旁边盯着。这位爷可能真的得被气死在皇位上。
#93
其实我觉得吧,累死比气死也好不到哪里。(闭眼)
#94
唐突一刀(哽住)
#95
当时虞美人被气到了,当晚就是高烧加吐血,把当时年轻的武帝吓得够呛。
没办法就连罢两次早朝,几个托孤大臣都在皇宫没敢回府,就怕这位没挺过来。
#96
不过锁血挂可不是叫着好听,这位在病榻上缠绵了几天后还是活过来了。就在他能上朝后,第一件事就是开怼言官,本朝是有不斩言官的祖训,那言官也没有权力逼死皇帝吧。
那帮言官哪敢说话,本来就是风言风语。谁能想到把这位爷给直接气病了,然后靖帝就直接把这件事锤死了,下旨召几个有名的寺庙道观里的和尚道士,要检查他们的真实水平,指名道姓让韩载先出题。
#97
韩载先也不是吃素的啊,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连中两元的狼灭,顺便说一句,那一年的状元是于亭子,探花是王谷子,此外还有柳弦。总之,在这样一群大佬的衬托下,韩载先看似是不咋起眼,但是也不是软柿子啊。
#98
韩载先也算给足面子了,出的题都是佛道两家的经典,就是抠字眼。你说他难,人家确实没有超出大纲,但是你说简单吧,又有点昧良心。
总之,佛道两家栽了,栽得彻彻底底的。
#99
韩某人还把这些卷子当朝呈上来,让群臣观阅。言官哑火了,天降猪队友,一个风闻奏事的罪名是彻底摘不掉了。
#100
秉承着趁你病要你命的优良传统,韩载先在把这些僧道召集的时候特意嘱咐护送的士兵抄拿他们田亩数量和寺庙情况。
#101
炸药桶算是彻底引爆了,现在的情况是怎么处理这些跗骨之蛆。
兵部还是那么走在杀人最前列,主张彻查所有的僧道,不合格者拉到边疆做苦力。
#102
太对味了哥,这个政策一看就是于亭子,杀气都要溢出来了
#103
胡天官还是老样子,主张教化,至于教化多久就得看啥时候把这些寺庙的老底抄完
#104
武德充沛于亭子,教化斯人胡敬中
#105
横批:大梁之光
#106
论大缺大德还得看我们王谷子。人家说的可好听了,你们寺庙道观每天接待那么多人,怎么能保证修道和修佛的纯洁性,不过为了百姓考虑么,你们得辛苦一点,朝廷每年派人来考核你们的专业素养。通俗一点就是考试,考得好的,奖励有时效的合格证一套,考得不好,sorry,你不是合格的,那就需要当地官府来紧密监督,至于这个监督频率嘛。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这个我们也不好干涉。这个合格证也不能乱发,每年都是有定额的,要不然怎么激起你们学习佛道的欲望呢。
#107
于兵部和胡天官最多只是把地面上草收割干净了,王谷子是把地都刨干净,连颗种子都不带留的。
#108
这不就是给各地州府找了条财路嘛,钱不够咋办,去抄寺庙啊,谁知道这帮白胖子到底藏了多少好东西,而且还不用担心朝廷会怪罪。
#109
不过这一套制度确实让宗教对人民的压迫降到了最低,同时也避免了宗教干政道士误国,这里不指名某国,宗教骑在人民的脖子上,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110
我怀疑你在内涵那谁,但我没有证据
#111
那个时候的戏曲话本不都盛行战死在外的英魂返乡与家人再续前缘,怎么不见和尚梦见佛祖托梦让他拯救天下苍生呢?
#112
xs,在我们这,托梦也是要讲究先后的,佛祖这种哪能排的到英烈前面。
#113
梦见佛祖,太晦气了,家人们。
#114楼主
今年语文模考的古文第一篇就是啊,说有痴迷佛教的书生赶路,遇见下雨,只能在英烈庙里夜宿。晚上做梦梦见小鬼追自己,要把自己生啖活剥,然后突然一道金光,看见有一金胄力士将小鬼杀死,书生没来得及问神仙名姓,只记得力士胸前缺了一块鳞甲。醒来一看,英烈庙里的塑像,正是胸前缺了一片鳞甲。
#115
这不就是在你遇到为难的时候,你信奉的神仙不一定来得及救你,但是你的祖宗一定会来一样嘛。
#116
好耶,我已经逐渐理解了这一切。
#117
细想,我们这些小人物和那些佛祖仙人扯不上什么关系,反倒是各地的英烈庙,那里头记着的名字可都是活生生的,跟你同一个地方出生的,战死边疆的英雄,这不比那佛祖关系近。
#118
我记得最有名的就是郎中将军庙吧,那叫一个香火鼎盛,求啥的都有,我甚至见过求姻缘也在那求的。
#119
求姻缘的未免也太偏离本职了,不过郎中将军确实文武冠绝,负责范围广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120
我就记得他那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太震撼了。
#121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他给自己儿子取名铁柱吗(狗头)
#122
文化人取名(确信)
#123
朗中将啊,可以说是封建武将的毕生追求了吧,饮马翰海,封狼居胥。作为武将能一展自己的抱负,作为文臣也是,君臣相得。
#124
死法也很浪漫,据说是在梦里大喊三声讨敌后辞世。
#125
和靖帝只差了四年还是五年,想必哪怕在泉下,也是继续去做靖帝麾下的将军
#126
这么一想还蛮伤感的,靖帝死后,撑得最久的是于亭子,人家继续干了十年,短命的像皇后王氏,才两年就随靖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