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赴宴 ...

  •   这次的偶遇并没有在景绾的心里留下波澜,待到后面她派福儿去前院询问,发现那日兄长并没有遇见一位元姓公子时,才觉得不同寻常。但她也没有机会去了解更多,因为郑广厚着人来请他们兄妹二人赴宴。
      郑广厚身为主人,连着多日为山匪之事奔波,等到处理妥当,并上报了朝廷,才猛然想起自己的怠慢,连忙让管家备宴,待晚上宴请景绾兄妹。
      当身穿一袭软银轻罗百合裙,外罩织锦皮毛斗篷,梳着垂鬟分肖髻的景绾出现在众人眼前,郑广厚在心底涌起赞叹,随即恍然大悟。
      景绾兄妹同被安排在主位下方一侧,对面竟还留有座席,景绾悄悄向景延示意,景延面露疑惑,并没有听说郑广厚还邀请了其他人,否则怎会请自家妹妹出席。
      “太子殿下驾到。”
      只听门外一声通报,郑广厚立即起身出门接驾。景绾与景延对视一眼,也起身走出座席,跪地相迎。
      景绾还未从刚刚的惊讶中缓过神来,太子殿下何时出现在了宁县,难道那晚突然造访县衙的贵人就是太子?若太子一直在此,那在前院偶遇的锦衣男子,岂不是……正思索间,一男子玄色外袍映入眼帘,随即停住。
      “起来吧。”
      低沉的声音从头顶传来,与之前听到的一样,果然。景绾眨了眨眼,将先前的思考全部抛却,缓缓起身,视线与眼前之人对了正着。随后对方收回视线,走到主位,坐了下来。
      竟真是太子,那他知道自己是谁便不足为奇了。景绾看了看身旁佯装镇定的兄长,猜测他此刻也正极力平复着内心的惊涛骇浪。
      “这两位是?”
      太子殿下再次开口,这次问的是郑广厚。景绾对于太子明明早就知道他们是谁却装作不知的态度感到不明所以。
      郑广厚毕竟出身官场,此刻显露出了他的处事老练。他走上前,详细地为太子介绍了景绾兄妹二人。尽管他一早就知道太子此行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既然没人点破,那就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吧。
      “太子容禀,此二人乃臣故友之子,因故进京。几日前闹山匪时正巧到了宁县,故友曾写信请我帮忙照看一二,因而这几日二人也在县衙。待山匪事毕,他们就要离开了。”
      “既然如此,孤也准备明日启程回京,就一起吧。”太子殿下抛出难题,郑广厚再次发挥他的精湛演技。
      “正是正是,有殿下同行,安全无虞。”边说边示意景绾二人回话。
      景延适时上前叩谢:“草民谢殿下恩典。”
      “起来吧,都入座。”
      太子殿下漫不经心,仿佛不曾看见自己的到来给景绾兄妹带来了怎么样的冲击。
      与太子一同进京?景绾不知道一切为何变成了这样。她时刻谨记此行京城的目的,是为了参选太子妃的。太子妃,眼前之人就是太子。想到此处,景绾突然不自在了,刚才的惶恐惊讶被突如其来的羞涩替代,一瞬间她的脸上像是染上了红霞。
      梁烜早在进门之后就一直关注着景绾的反应,见她从惊讶、疑惑,到现在的突然脸红,一个女子短时间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表情,太子殿下觉得很神奇。
      太子殿下坐了主位,郑广厚自然的走到了主位下方另一侧,与景绾兄妹正对,并召人上菜。太子的口味无人知晓,但京城人饮食清淡,郑广厚早已命人安排好几道京城的特色美食,念及楚州人爱吃甜食,又着人备了九层糕、马蹄糕等糕点。
      程卫站在太子身侧,想到他们本来白日就该启程回京,却在郑广厚来回禀山匪事件的善后,并偶然提及要在晚上宴请景延兄妹后,有了这番后续。程卫不懂太子何必多此一举,那景姑娘既是待选秀女,太子又有意,直接下旨就好了。
      程卫不懂,郑广厚懂。今日前,梁烜曾私下召他问话。
      “你与景明潜相熟?”
      “回殿下,正是,景明潜与臣皆为先帝武德二十六年进士。臣出身寒微,二十年前的春闱是臣第一次入京,不料感染风寒,盘缠用尽,被当时的景三少爷偶遇,解我危难,我才能顺利参加科举。”
      郑广厚是个知恩图报之人,这么多年始终谨记这份恩情,因此在接到景明潜的信后,便令人精心准备景延兄妹的住所。
      “你可知景明潜为何辞官?”郑广厚说得这些,梁烜早已调查清楚。此番谈话,他意不在此。
      “臣不知。殿下可是?”想到太子对景氏女的关注,难道他想让景明潜继续做官?
      “你将近日所见悉数告知景明潜,他自会知晓。”梁烜曾着人调查过景明潜的为官经历,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至于他为何辞官,恐怕是景氏一族共同商议的结果。
      “微臣回去便写信。”太子殿下对景氏女果然上心了,竟已经在为她登位做铺垫。
      景家虽早在梁朝建立后便迁居京城,但告老还乡的景氏族人要回到祖籍楚州隐居,不再过问朝堂之事,这是族规。景绾祖父已退出朝堂十五年,景绾刚出生时便随母亲回到楚州侍奉长辈,再未踏足京城。这虽然是她第二次见到传说中的大梁太子殿下,却是第一次知道他的身份,尽管她已经从母亲口中听到了许多关于这位太子的传奇故事。
      太子乃元后嫡子,刚出生时今上还是顺王,今上虽为先帝长子,却不是嫡子,且天资平平,并不受先帝喜爱,因此本该与皇位无缘。据说在太子出生前一年,大梁接连遭遇干旱与暴雪侵袭,粮食的减少,致使许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流民四散,一时间民不聊生,天下似有大乱之兆。
      先帝本有雄才大略,在位二十余年始终励精图治,爱民如子。无奈天灾陡然降临,却发现朝中无人可解此危机,形势也越来严峻。正当此时,钦天监官员夜观天象,推演出大梁即将天降紫微星,解此困顿之局。对于一位勤政务实的皇帝来说,此言堪称荒谬,因而先帝并未相信,且将那位钦天监官员贬了官。然而不到半年,太子殿下降生了,据说降生之时霞光满天,且当夜有星辰陨落,当时的顺王立即将此事禀告给了先帝,先帝听后,却不再立马质疑,因为他在刚刚接到了灾情缓解的奏报。不多日,果然局势扭转,大梁的一次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至此后,顺王这位从未得先帝青眼的皇子逐步走上了大梁的统治者之路。景绾想到母亲曾说,先帝曾有意立太子为皇太孙,不知为何最后不了了之。如今太子的封号,也是今上即位后的第五年,也就是景绾出生的那一年,才立下的。
      “殿下曾去过楚州?”
      从右侧传来的一声问话打断了景绾的思绪,原来是兄长在说话。景延不愧是大族出身,这么短时间就接受了眼前的场面,也似乎忘记了先前的尴尬,自在的与太子殿下谈笑风生。
      “一年前,孤在楚州广福寺抓了一名盗贼。”梁烜貌似随意的说,余光不动声色的打量着景绾。
      听到这,景绾惊讶的抬起头,再一次与太子目光相对。尽管隔着半个厅堂,这样的对视也让景绾感到一丝不自在,心底像是被小猫轻轻地挠了一下。梁烜见先前还装作一派镇定的小姑娘此时耳朵开始泛红,嘴角不自觉微微扬起,又想起堂下另外两人正全神贯注的看着自己,抬起右手颇不习惯的掩饰性咳嗽了一声。
      景延神色复杂的看了看自家妹妹,他没想到太子竟然中意绾绾,是见色起意还是早有预谋?难怪皇上会下旨,那大伯父可知道这件事,若是不知他怎会让绾绾进京,还未议亲的景绮不是更合适?绾绾自幼在楚州长大,哪里见识过宫墙里的宫心斗角。自家本来还打着落选的主意,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还是得写信给父亲商量对策。
      席罢,太子殿下率先起身离开。走到厅堂门前,见景绾低垂着头跟在景延身侧恭送他离开,梁烜停下脚步,转过身对着景绾问了今晚他们的第一句话:“你可是有话问孤?”
      景绾确实想问太子关于广福寺的事,但当着郑伯父、兄长以及围在一旁的诸多侍卫的面,她根本问不出口。见她轻轻地摇了摇头,步摇也随之微微摆动,像是要荡进梁烜的心底。梁烜知道她此时羞怯,也不再为难,转身离开,她不知道自己此时羞窘的模样有多迷人。
      见郑广厚陪着太子殿下离去,景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疑虑,拉着妹妹走到一旁,问道:“你和太子殿下见过?”
      兄长如此着急,景绾知道他在担心什么,解释到:“几日前我本打算去前院找兄长,不料遇见了太子殿下。当时我以为是来做客的客人,没有多留就回了内院。起先我以为那是第一次遇见太子,不过听他刚刚在席上提到广福寺,或许之前也曾见过,只是我并不知晓。”
      景延知道妹妹一向不会撒谎,此番回答也果决坦荡,若果真与太子殿下有什么,也不会在听到进京参选的消息后那么惊讶。但此刻太子的心意还不明朗,还是先不跟妹妹说了,若最后没有选上太子妃,知道了也是徒增烦恼。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