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山道 ...
-
午时。
柳依仁来访。
柳依仁是朝廷中极具威名的丞相,傅弘肆却与这位同僚很少有过交集,通常也只是在上朝时附议几句,私下里通常没甚联系。
“柳丞。”傅弘肆拱手作礼,笑说。
“坐。”
“嗯,好。” 柳依仁倒是不见外地坐在了位子上。
傅弘肆给他倒了杯茶,柳依仁没喝,这人是个直肠子,加上今日到访,也是带有目的,他就开门见山地道:
“弘肆,今年琰州城的洪水灾害,皇上已经派了大量官兵前去救援,农民田地庄稼被毁,今年怕又是一个灾年。”
“琰州城?”
傅弘肆想了想,在这几年中,琰州城的确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地,百姓颗粒无收,尽管朝中免除了几年的赋税,也还是有人过的不尽意。
“琰州城的洪灾,毁的多数是农作物和房屋,伤亡人数倒是少,针对此现状,皇上也拨了不少官银补贴百姓,追溯几年前长公主和亲,我国对外也交换了不少宝物,国库眼下看来尚且充盈,只需确保朝中的银子精准的送至每户百姓人家,民间的损失便会大大减少。”
柳依仁听了点头:“可这银子再多,终究是弥补不了粮食收成的亏空,百姓没吃的哪还有余心去光顾庄稼?”
“鼓励耕耘,节气到了,土地被淹,那就改种水稻,每户人家的收成产量按田地几亩来结算,至于眼下的粮食……,”傅弘肆顿了顿。
抬眸看柳依仁了一眼,笑说:“琰州城居西,距离苏家极近,苏家家大业大,不若让苏家出些余粮,缓一下燃眉之急,随后再向皇上提议,免除苏家半年的赋税如何?”
柳依仁没什么意见,只疑惑着这苏家是哪里犯上傅弘肆了。
“这么做,苏家会同意吗?”柳依仁不解地问。
“他必须同意。”傅弘肆微笑着,语气却不容人拒绝,“他苏家算什么东西?不过是偷官粮以苟且偷生的坏种罢了,关键时刻出些力,也是看得起他了。”
柳依仁显然被傅弘肆这番话惊到了,但瞧见傅弘肆这般坚定的模样,又不像是胡说。
“那好。”柳依仁说,“傅丞的话,在下会一字不差转达与皇上的。”
“柳丞过谦。”傅弘肆微微颔首着。
——
柳依仁走后,傅弘肆只身来到书房,查阅起有关琰州城的信息。
傅弘肆的上辈子,是被皇帝委任接手了这次洪水的灾后救援,各类的人手忙地焦头烂额,最后仍然是失了职。
从京城到琰州城的粮马车驶来,遇到山体滑坡,不得已只能绕路而行。
而这队人马绕路的消息始终都未上报于朝廷,后来因道路偏离,两天能到达的路程,硬是等了七八天,这一等,傅弘肆也被定了失职的帽子。
而这接手过的任务,再接手一次,可就得心应手了。
傅弘肆大致地记下了从京城通往琰州的路线,这一次,他要亲自前往。
也顺便……去寻个故人。
傅弘肆的提议很快便被朝中上下人附议,各人都深觉他的办事能力高,出的法子也不错。
唯有苏家独自惆怅。
傅弘肆势力极大,是皇帝的重臣,若是硬碰硬,吃亏的必然是自己一方,且加上皇帝应允,苏家也只有遵旨。
“你说说,我们姓苏的,怎么就得罪他姓傅的了?”苏正初气忿着,“什么叫我们苏家离得近?也不看他那丞相府,比苏家距离那琰州城还要近上二里路,他自个儿怎么不掏腰包呢?”
元安小心翼翼地看着苏正初的脸色,待他稍缓时,给苏正初倒了杯茶。
元安笑说,“大人息怒,小人有一计,不仅能让那傅弘肆的提议实施不成,还能让苏家的亏空回本,如何?”
苏正初眼前一亮,“怎么说?”
元安:“我们只需将苏家的全部粮食装上马车,给傅弘肆营造错觉,到时在半路,只需将押送粮马车的手下换成自己人,借道路不通为借口绕远路,将马车送回京城藏匿起来。”
“上报说是山匪劫了车,到时傅弘肆必定要再准备一拨粮食,但到那时是谁家的粮草,可就与我们苏家无关了……”
苏正初眉开眼笑:“好小子,你鬼点子倒是多!”
说罢,苏正初看向一边的苏欲迟,递了个眼色,“就按照元安说的去做……切记,要小心行事。”
“是。”苏欲迟应下,微笑着离开了大堂。
元安看着苏欲迟离开的背影,唇边的笑意挥之不去。
“傅弘肆,你等着吧……”
——咚咚
轻叩门扉。
“进来。”傅弘肆靠在椅背上,两手交握,阖眼假寐。
来人推门而入,道:“大人,有消息了。”
傅弘肆闻言睁开眼。
“琰州城城南有一小镇,一户百姓人家中,有大人要寻的人。”
“韦将军听说消息,于昨日先一步将人接走。”
傅弘肆直起身,轻启薄唇:“将军府?”
“是。”展未回道。
傅弘肆点点头,“府上能用的人手有多少?”
展未闻言一怔:“大人是想……?”
“多召集些人,我用得上。”傅弘肆只这样说,展未也不好再过问。
他向来相信傅弘肆的为人,是断然不会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属下明白……大人何时用人?”他问。
傅弘肆思索一番,道:“明日一早,你便将人清点出来,随我一同前去琰州城。”
“可大人寻人,不必如此大张旗鼓,尽管派人将那位接来便是。”展未说完,便见傅弘肆笑得一脸高深莫测,让展未很是不解。
傅弘肆摆摆手:“我可没说是去接人,你这一根筋的脑袋……明日我要去办些事,需要人帮衬一下罢了。”
“是属下愚钝。”展未说。
“你下去吧,记得我吩咐的事。”傅弘肆提醒着。
待展未走出房门,傅弘肆这才拿出图纸,观摩琰州四面环山的地形。
笔尖蘸墨,轻轻落下。
在琰州城城南的一条山道上,做了个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