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宋朝强力销售官酒,但对于基层老百姓来说,官酒价位偏高,很难成为宴饮的首选品,所以呀,众多场合要靠家酿替代,也因此涌现出多款闻名遐迩的上乘家酿。宋朝名流仕宦们都自家酿酒,如苏轼自酿的“真一酒”“天门冬酒”,刘挚亲造的“天苏酒”,万里制作的“桂子香“清无底”等,比官酒品质毫不逊色。

      宋朝创办不少佐酒项目,每年都要举办大型“开煮”和“卖新”活动,也算作酒业界的狂欢节。春为“开煮”,操办酝酿仪式;秋为“卖新”,热烈庆祝熟酒出坛。无论酿酒者还是饮酒者,自觉地抛开自我,全身心皈依酒节日,将都市酒文化推向顶点。

      宋朝人饮酒,既体现风情万状的小情调,又满怀豪放狂纵的大气魄。宋词与唐诗同等地喜酒,或酒中词或词中酒,那些个陆游、李清照式的男女词人,也照样和酒结下难解的缘分。

      辽金时代的酒生活又是过渡,与宋朝儒雅文弱的酒风相反,显示出更多的狂野气度,好像有意地布局,承接元朝草原酒风的软着陆。

      元朝最初也采取酒类专卖政策,不允许民间造酒。后来见屡禁不止,当政者干脆转向,准许民间自酿,但官府要征收酒课,只在京城大都实行酒类专卖。元朝的御用酒由宣徽院负责酿制,即所谓的官酒。由于酒品质突出,售价远远高于市场售卖的酒,达官贵人们为图便宜,经常到宣徽院蹭酒喝,上层社会的尚饮之风异常酷烈。元朝人受蒙古族习惯的影响,喜欢大杯喝酒,大块吃肉,并且执意求醉,不醉不归。此风刮得元朝酒业十分兴盛,也给当局带来很可观的利润。尽管酒课额度甚高,许多人仍然热衷投资酒业,就是赚取酒俗酒民的钱。

      元朝人不但喜欢喝酒,而且总想喝出名堂,注重品位,追求意境,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元朝人喝酒爱听戏,全是元朝戏曲艺术发达的原因,常常邀请女戏子出席酒会。那些个色艺俱佳的戏子们大有用场,穿行在男人的酒场里,把盏献曲,经常惊艳四座。她们还是劝酒高手,多少名士才子没为酒所醉,却败醉在歌妓的美色风情中。

      明朝两个机构掌造皇室用酒,一是光禄寺,属于正规的政府部门,酿造的酒统称“内法酒”,除供皇室享用外,朝廷大臣还可以按级别凭票领取。二是御酒房,由宫内太监主管,所酿酒专供皇室饮用,产量虽低,却为极品酒。从顶层设计窥探,酒在明朝已上升到身份和荣耀的层次。

      明朝南方大部分地区主酿黄酒,烧酒所占比例大大低于黄酒。而在北方地区,烧酒一直与黄酒产量持平,普通百姓喜欢味甜的发酵黄酒。

      明朝初期,宴请活动比较简朴,人们通常饮用市面上流行的普通酒,也可能自带酒,附带内容并不铺张。明朝中叶以后,饮酒风气日渐奢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张扬炫富,宴会用酒规格明显提升,而且以选用名贵酒为荣。甚至北方贵族们饮酒,还不惜花大钱去南方购酒,以此显示身价和实力。
      按明宣宗时的条例,官员找□□陪酒属违规行为,要通报批评甚至革官。但到明朝后期,随着社会开放和管制归零,某些官员们放松自我约束,重归红颜酒场喝“花酒”,又与□□们打成一片。至于百姓和民间的社交圈,不在官方限制内,《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自不在话下。

      视野进入清朝,但说中期以后,当时烧酒的饮用总量终于超过黄酒,这是饮酒史上的一次大跨越。随着烧酒文化的弥漫,喜欢饮用烧酒的南方人增多,甚至在黄酒重镇扬州等地,形成烧酒冲击黄酒的局面。原先酿造和饮用黄酒的人,逐渐对烧酒产生浓厚兴趣,烧酒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烧酒当道的原因很多,比如寻求高度酒的刺激等,但最重要的一条,是烧酒比黄酒的性价比高,为节省成本,很多人改饮烧酒。

      清朝皇室也自酿“御酒”。该酒使用乾隆钦定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的水,故取酒名“玉泉”。据说,清朝皇室秘制养生酒“诺神酒”,配方始终没能外传。乾隆就因喝“诺神酒”身体受益,当皇帝却能活到八十多岁的高寿。有必要一提的是,康熙彻底废除了官妓体制,断了那些贪图喝高档“花酒”者的念想,他们不得不转向民间□□求陪。由于多数民间□□没受过专门训练,文化素质和オ艺水平无法满足饮客的口味,只能以纯色情来补充,使得女色陪酒的格调越来越低。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