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引子 ...
-
建元二年,腊月初八。
这天是穆宗皇帝的寿辰。天还没亮,宫人们便匆匆起身洗漱,开启这喜庆又忙碌的一天。坤宁宫前,两队宫女低垂着头,立在门边等候。少顷,一个身穿红袄的宫女打帘,探出半张脸来,轻声对门外说,“都进来吧。”
宫女们手捧面巾、皂角、牙刷、铜脸盆,低头鱼贯入内。坤宁宫寝殿中的暖炉冒着一缕热气,张皇后接过同样冒着热气的面巾,递给坐在床沿边的皇帝。
“今日是陛下寿辰,尚衣监早早送来了特制的新冠服。今日让臣妾来服侍陛下更衣吧。”
“好。那就有劳皇后了。”穆宗言带笑意,起身穿过暖炉,走到屏风后展开了双手。
待穿戴整齐后,帝后二人来到偏殿用早膳。虽说今日皇帝过大寿,但穆宗是个勤勉的皇帝,继位十一年来,无一日缺席早课和早朝,今天也不例外。离开偏殿前,他忽然想到了什么,回头对张皇后说,“今晚的寿宴,寿安宫娘娘也一起来吧。皇后你继续用膳,朕自己走。”
“是。”皇后起身行礼,恭送穆宗离开。
皇帝的寿辰,自然是件大喜事。凡是受到邀请的宗亲、内命妇,文武大臣、在京将领都要进宫祝寿。乾安门外天不亮,入宫的车驾就已大排长龙。众人在乾安门前下车,步行进宫。路上遇到同僚或是熟人的,就互相作个揖招呼,三三两两有说有笑,一同向奉天殿走去。内命妇们则折向坤宁宫方向,向皇后行礼。简单用过午膳后,众女眷纷纷移步畅音阁,今日宫里请来了京城最红的戏班子为皇帝祝寿,演的剧目正是《麻姑献寿》。陈太后、张皇后领着女眷听戏,说笑。穆宗则一时兴起,命御马监牵出马匹,组了两队人在校场打马球。
申时一刻,寿宴准时开席。传杯换盏,觥筹交错,宾客尽欢。御膳监和尚食局巧思匠心,恨不能把全天下的美好寓意都融进这菜肴和点心当中,引得穆宗龙心大悦,赏赐不断。宴席过半,皇帝命侍从斟酒,他扫视一圈后转向皇后,问道,“杨娘娘怎么没有来吃席?”
张皇后笑容不减,她放下手中汤勺,擦拭嘴角后,恭敬答道,“杨娘娘一到冬日就要发体寒之症,这两日正卧床修养,无法起身。她让臣妾代为转达陛下的邀席之恩,恭祝陛下福寿安康。待她身体恢复些了,定前来当面谢恩。”
穆宗举杯的动作一顿,微微颔首,“是了。杨娘娘一到冬日,身子确实难熬。这也是她当年在冷宫中遭的罪啊。”
皇帝指了指面前的几道菜,吩咐内侍让尚食局原样各做一份,赐给了寿安宫。
这本是整场宴席中不起眼的一个小插曲。众人只当穆宗高兴,又给了他人赏赐。但有一个人,却为皇帝赐菜的举动,大动肝火。
陈太后一回到仁寿宫,就借着小宫女递过来的茶水温度不适为由,狠狠责罚了一众宫人。仁寿宫宫人跪在殿外心中惴惴,他们不懂,今日明明大喜,可为何参加完寿宴的太后娘娘一点喜色都没有,还突然发难。这些宫人大多都是穆宗继位后才入宫的新人,对宫中旧事不甚了解,也没有参加寿宴,自然不明白陈太后突如其来发脾气的缘由。但陈太后近侍周姑姑,却是太后娘家人,从陈太后待字闺中时就陪伴在身边。
她遣退宫人后,走回太后身边,边递上茶水边陪笑,“太后跟这群孩子置什么气,仔细别气坏自己身体,就不值当咯。”
“哼。哀家要是气死了,他们才满意。”
“太后这话可从何说起。那杯茶老奴可也经手了,本没有问题的。”
陈太后气鼓鼓地扔下茶杯,“你明知道哀家说的不是这群奴婢。是皇帝!他的寿宴要请寿安宫那位,人家不赏脸,他还上赶着给人赏菜,他这不是对着哀家的脸狠狠打,故意给哀家找不痛快嘛!”
“寿安宫那位对陛下也算有抚养之恩。陛下是个孝顺的明君,又怎会弃寿安宫不顾,摊上这不孝的骂名呢?”
“她的抚养之恩与哀家何干?哀家只记得这杨氏使计害死我腹中皇儿,害得我再也无法生育。没有自己的子嗣,在这吃人的后宫日子是多么的煎熬。哀家吃了多少苦才坐上皇后之位,得以保全自己。可她杨氏呢?喂皇帝吃了几口饭,就被接出冷宫,还被奉为母亲,他让哀家作何感想?不是自己的孩子,总归不与自己一条心。我看皇帝心中,我这嫡母还不如她杨氏呢!”
“太后可不能这么想。您可是当今太后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对您大不敬。纵使是那杨氏使了手段,让陛下助她脱困,但这也是一时的,料她也翻不出什么大的花儿来。您才是陛下的嫡母,陛下回头想想,最该感激的不还是您吗?再说了,依老奴看来,陛下对那杨氏,也就是报喂养之恩,给天下人做个表率的。杨氏住在寿安宫无名无份,不受重视,这不正说明陛下最顾念的还是您嘛。”
周姑姑的劝话,让陈太后渐渐冷静了下来。但梗在她心头对杨氏的恨意却始终不可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