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我总是觉得我行文是有些拖沓的,这几天还被读者评论了“流水账”(但是她夸我题材新颖诶,很难不爱!)。
一个多星期前吧,我在BS看了一个干货贴,内容是如何拆句子,忘记标题了。这几天也在尝试这种写法,于是我悟了“流水账”“水”的感觉由来,我总结为两点:
1.没有大纲/想到什么写什么,情节特别散,以至于下笔没有明确目标,读者根本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2.遣词造句有问题!
一没什么好说的,做大纲,或脑子里能够缜密梳理全文脉络,并安排好情节顺序。有了大纲之后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牢记大纲,下笔时时刻思考“我这个情节/剧情是必要的吗”“大纲这里需要改一下吗”“这样写对全文和剧情当下都有用处吗”,然后根据思考的结果做出取舍,把赘余部分通通删掉。
对于第三个思考问题的补充:“对全文的作用”可能是埋伏笔、推剧情/大纲之类的;“对剧情当下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对正在写的这个节骨眼上起到的作用。当这两个问题相悖时,我更倾向于舍弃前者,选择后者,因为读者并不知道后续剧情发展,如果为了推剧情强行加入想写的东西,读者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跟剧情一点关联都没有,就是发大水。
对于2.遣词造句,在看忘记标题的这个干货贴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流水账”的原因之一,就是爱写长难句。在情绪堆叠到高潮时,长难句是很容易打断情绪的,短句节奏快、力道重、给信息直白,读者一眼看过去就能获取信息,产生画面感,而看长难句,有一个信息转换的过程,等多转几次,情绪都断没了。
(轻轻)我觉得大神被批“文笔小白”,原因很可能就在这里。句子短促直白,没有太多修饰性词语,不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长难句/长短句交错,看起来就是小学生文笔。但要是真去看看小学生作文,反而因为没有上述问题,能够更直观感受到其传递的感情。
忽然想到文言文,短、平、快的句子,大多数人都能直白地获取信息,毫无阅读障碍,但如果改成长难句句式,脑子里就要转几道弯。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改成“忽逢夹岸数百步且中无杂树之桃花林”,意思没变,读起来就是更费力。
为了戒掉流水账,我这几天在改爱写长难句的毛病,但由于是无纲裸奔,叙述倒是不拖沓了,剧情还是踹一下走一下。
关于小说的遣词造句(帖子名不是这个,但我悟到的就是这个),碧水有几个帖子很有帮助,《关于如何提升文笔》id651361,《如何把故事写得更有画面感》id1166248,《浅浅分析如何让文笔变得好看》id1264734,《如何才能做到文笔流畅》id1143038……
我都没看完,就看了一些些,但看到有一点常被提及:不要堆砌辞藻
还有一个小感想,之前我师父教我的时候,我总觉得我听懂了学会了,实操却烂成一坨狗shit,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我没懂。我只是懂了师父说的字,没有懂师父的意思(虽然当时我觉得我懂了)。
至今还记得师父带我头脑风暴,做出来的人设就是栩栩如生,一到我自己做,就是答辩!
例如:
师父带我做的:主角是贫困但勤奋的名校优等生,穷到什么地步?有多勤奋?有多优秀?家里这么穷怎么支撑他考上名校的?他为什么这么努力?等等等等,问题答完了,主角的人设也出来了:穷且益坚,懂事有孝心,不甘于现状,不抱怨生活
我《学会》之后自己做的:主角是贫困但勤奋的名校优等生,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绝不会和流氓混混们厮混,不会学坏,对坏的一切嗤之以鼻巴拉巴拉。三个字总结:假大空。
我当时隐约感觉到,师父的方法,是在给主角打上标签后,追溯这些标签的成因。但我的重点放到了标签上(羞耻钻地缝),还是基于我想要就安上去的标签。于是我做人设时就是横向的,为求人设丰满,一个又一个标签啪啪往上贴,好像贴得越多,我的主角就会越鲜活,但结果是:乱七八糟。
我现在懂了一内内人设,悟了师父当时是“求根溯源”,而不是像我一样,只要喜欢的标签都贴上,贴好了再想一个让标签合理化的过去。
求根溯源得来的主角,更接地气,更有魅力,写起来越不会崩(这一点是我推测的)。
小结:干货还得看,看的时候可能似懂非懂,但说不定就是哪一天,一道灵光闪过,你就能和看过的干货联系上,而不是任它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