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第三十章 ...

  •   虽说未能从工部要到人,但赵元佑向朝廷提出,讨要苏州少监一职。少监隶属于朝廷官制,待苏州水渠修好,任职者还可调去汴梁,相当于高升了。

      赵元佑堂堂皇子,也不打算长留苏州,要来官职也无大用,因此朝臣虽说猜不透他心思,但并无反对者。无非是在朝廷里再安插个赵元佑的人,连皇帝将少监和工部一对比,都痛快的答应了。

      赵元佑连夜带着赈灾款东行,苏州相较于路途遥远的边境,距离汴梁还算近些。未几日,赵元佑便回到了苏州。

      卫县令落马,朝廷自是不缺官员补阙,贪墨一事被他在朝堂当众揭发,这个位置上的人不能再是某个党争的官员,因此他和赵元侃谁都没往上放人,最终是皇帝亲自选人接任苏州县令一职。

      刚到苏州,迎接他的是新任县令,与卫县令这个笑面虎不同,新县令虽也是笑面相迎,却多了几分豪爽与真诚。

      也不和赵元佑周旋,二人见面后直奔主题:“本官要怎么协助殿下?”县令指着赵元佑押运的一箱箱赈灾款,认真问道。

      赵元佑赞赏的看着县令,他很欣赏这种爽朗利落的官员,不像汴梁那许多尸位素餐的人,尽都是些虚伪。看起来皇帝也有慧眼识人的时候。

      “劳烦大人筛选几位苏州富绅大户,以家里有求功名的人为最佳,尽快将名单交与我。还有修渠的料款稍后我会命人交给大人,大人熟悉苏州情况,去找两家供货压压价,二选其一长期合作。”

      赵元佑命官差点了几箱银两送去县衙交接给县令,剩下的放到库里,由重重重兵把守。

      至此,五十万两白银才算安排妥当。

      县令是苏州本地人,因此对于苏州的基本情况十分熟悉,不过一日便将符合条件的苏州富绅列了一张纸交给赵元佑。纸上清楚列明每位富绅的背景,和地位财富排行。

      “呀,这个县令做事粗中有细,怪不得这次来了苏州后,我看城中治安都比过去好了不少。”随从拿着纸说道。

      “你对县令很有好感?”赵元佑来了兴趣,发问道。

      随从赫然:“回殿下,是有点。我听他的随从说昨日县令连夜秉烛办公,今日申时将东西送来后才回府歇息。谁给百姓做事,大家都瞧在眼里呢。”

      好像又想起什么般,补充道:“我……我虽敬仰县令,但更敬爱殿下。”

      说完,才发觉自己话有些多,又悻悻地挠了挠头。殿下喜欢话少麻利的人,他默默的告诫自己下次要注意。

      “怎地以前不见你爱打听事,自打来了苏州,便灵光了?”赵元佑边读着县令给的富绅名单,边打趣道。

      这是夸他?原来殿下最爱脑子活泛会打听事的人。这样自己是不是不用在殿下面前压抑了?

      随从眉开眼笑的,自以为猜到赵元佑的喜好,还颇有些高兴。

      “后一句说得很好,下次别说了。”赵元佑微笑的看着他,看得他直低头。

      “……”得,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那……殿下是否有其他吩咐?”随从蔫蔫地问道。

      赵元佑从怀里掏出一枚玉佩,搁到桌上,吩咐道:“你且去替本王探望探望王家人,看看他们是否缺衣断食。待本王将手里事务处理好,便亲自登门拜访。”

      王绥一死,余家便立刻将王家人送往两浙路定居,远离汴梁,有利于王家人生活,况且王绥爱子年幼,余家为他安排了最好的私塾先生授课,两浙路环境没有汴梁京都繁杂,适合他安心研习学究。

      不过再怎么说,王家也是因突发变故从汴梁搬来的,不知能否习惯两浙路的地理环境。而且王绥之死也给王家不小的打击,赵元佑也担心孩子年幼,无法接受打击安心读书。

      “是。”随从想起王绥赴死前对家里的不舍和犹豫。要不是王继恩和赵元侃步步紧逼一心要王绥的命,谁愿意抛家弃子做替死鬼?

      要怪就怪在谁让王绥为科考之梦,背叛赵元侃,转投二殿下呢?殿下把他的家人送走,以清白户籍送考,肯定另有盘算。

      “保护殿下的重任交给你了,我奉命出趟门。”随从与侍卫交接道。

      他知道,殿下所谋之事,身边有武功高强的侍卫保护更好。

      第二日,赵元佑便召了几位苏州富绅来宅子喝茶,茶香浓郁,撇开盖子,热气氤氲升腾着,看不清彼此的脸。

      “不知殿下今日找我们几人,所为何事?”其中一位上了年纪的富绅问道。

      几个富绅皆是四五十岁年纪,身着绸缎,低调奢华。唯有这个虬髯皆白的富绅,穿了一身素麻,俨然苏州最底层的百姓衣裳,在这群人中却显得格格不入。

      只一眼,赵元佑就确定了:“想必您就是郑公。”

      他放下茶杯,坐在主位上,叠好桌上的几张纸。既然能请人来,他必定提前做足功课。

      “殿下慧眼,在下郑旭东。”郑旭东虽不是苏州首富,却在一介富商中颇具名声。

      这名声,并非因为富可敌国,也不是家族显赫。而是由于郑旭东有个簪缨梦,在苏州无人不知。郑旭东自小家境贫寒,早年白手起家,靠经商维持家计。后来发家,再想考取功名已是不可能,便四处托人找关系,想为子孙谋求官职。不过许是祖上没有冒青烟,子孙两代都不是读书的料子。

      赵元佑正是因为看中这点,因此调查背景时,特地钻研了郑旭东的背景,现下他对郑旭东可谓是了如指掌。

      “几位都知道本王此次奉旨来苏州修渠引水,今日找大家就是相商此事。”

      正常来说,苏州修什么渠引什么水,那都是当官的事儿,同他们商贾有什么干系?郑旭东几人不明所以。

      “本王需要几位出人手襄助修渠工程。”说罢,他扫视一圈。几人一听要帮忙,都慌张的低下了头,而郑旭东虽没有躲避,但眼中明显流露出抗拒的神色。

      见此,赵元佑让侍卫将纸张一一发给几个商贾:“郑公以为,本王请人帮忙,没有好处相赠?”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商人重利,空手套白狼他们是不会上当的,何况对方还是行商多年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