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 ...
-
第六章
血脉至亲,不可能分的一清二楚,所以分家的过程很复杂的,爹娘说让几个儿子家都单独开火,但现在是农忙时节突然分家,这年代谁家也不会花大钱买锅放着,还是要在一起吃饭忙完农忙之后在分锅吃饭。父子母子没有隔夜仇,再大的火气也不可能真看着他们没地方煮饭饿肚子。
只是吧,老话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话一点也不假。
地里的庄稼收完晒干还没放进村里的仓库,不等秋里的庄稼下地,上面就施行国家新政策了,集体分工集体吃大锅饭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大家庭。乐悠的几个嫂子和侄媳妇,都不用愁分家买锅要花多少钱了,村里建食堂吃大锅饭,茶米油盐全都是集体的,家家都不用做饭了,每天只要上工下工,去食堂吃饭就行。
当然,相应的对每天的分工和公分也管理的更严格,干什么活拿什么公分基本也都是固定的。想偷奸耍滑混日子,只要你不嫌公分少,好在这年代,绝大多数人都是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偷奸耍滑也就极个别不讲脸面的人。
相应大队的书记和每个村的村长权利也更有话语权了,分配什么活多少公分,都是靠村长平衡的。村里人也都是有喜有忧,喜的是吃大食堂大人孩子都能吃饱,忧的是这家里男劳力少的,能挣的公分也少。这种担心的人不在少数,就是乐悠之前挺想分家的三嫂,已经壮着胆子在爹娘跟前哭闹几次不分家了。
三房壮男劳力就乐悠三哥杨春耕一个,他们唯一的儿子杨家宝才十来岁在念书,三个没出嫁的女儿也不能拿满公分,在三嫂看来简直是没法攒公分,没法给儿子存家底,这是不给他们好日子过。
最后杨老爹直接把几个儿子都骂了一顿,把家里有意见的都压了下去,国家的政策是必须要服从,分家的事也彻底定下来。几家把住的屋子另开了门,原先的门堵上正屋才算是彻底独立开来。几家不管是另起屋子,还是加盖几间,那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决定就行。
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自己的日子还是要自己拿主意。乐悠跟爹娘住的院子也算清净下来。在家呆了快十天看,也要去镇上一趟了。本来乐悠是打算自己去镇上,爹娘不放心她一个人,地里的活还没忙完,所以杨春光陪着乐悠,天还没亮就起床,和她一起去镇上。
要不是村里忙着交公粮的事,身为村长实在是脱不开身,杨老爹打算自己跟着去的。出了村子没多远,乐悠就被被四哥按在独轮车上坐着,被推了大半路程后才到了镇上。要去学校宿舍把自己所有东西都带走,另外去拿高考前出的模拟卷的钱,这笔钱估算数目应该有个小一百块钱。
大学每月也有补贴,这笔钱她基本花不到什么,毕竟这个年代读中专和大学的都是有补贴的,留着给爹娘放着,家里不时之需的时候,也不会因为钱着急上火。
以乐悠的成绩,这次高考的语文数学物理和思政政治估分应该不错,相较于这几科,有些短板的俄语不出大意外的话,考上她想报考的大学应该没问题。就是这个年代交通通信都不方便,人和人联系也基本靠写信,和几个关系亲近的同学,毕业了上门告别,顺便感谢同学和他们家人。
高中三年人家没少帮她倒腾着换东西,乐悠虽说帮着补课,感情都是相互的,他们顺手的事也一样费心费力了,对乐悠的帮助也是实实在在的。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重感情的人很多,朋友亲人之间的情份,比后世纯粹单纯很多。
人要活得积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而不是处处提防谨慎小心。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很容易就会谨慎过头,从而失去很多单纯的美好。
和四哥商量好先去学校,高三高考后,班主任每天应该都会在学校,不定时会有学生或者家长来咨询,亦或者填报志愿表。如乐悠料想的那样,班主任在学校办公室里端着搪瓷缸喝茶。乐悠和四哥进办公室后,真诚感谢了一番班主任,乐悠也大大方方的接过班主任递给她的信封。
班主任宋书跟乐悠三哥差不多大,三十多岁有着文人的儒雅,有着成年人理智的务实,也不失改革后新青年知识份子的理想和激情,从乐悠高中入学开始,班主任对班里少数不多的几个女学生都很照顾,尤其乐悠年龄还比班里其他同学小了两岁至五岁之间,白白净净娇娇弱弱的不像农村出来的孩子,却很懂得替老父老母着想。
在这个普遍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教育这两个字对很多人而言都特别的陌生的词。青山镇高中只有三个班,每个班的学生还不足四十人,甚至大环境原因,很多孩子中考落榜中专,大多数选择复读都不来读高中考大学。不是不知道大学好,而是考上中专后对很多人而言已经是利益最大化。
就算是有读书的机会,大多数家庭也都是紧着家里的男孩,他们这种比较偏远贫穷的小地方,最多也就是送孩子去读个几年的小学,会写自己名字知道算数不是睁眼瞎就很好了,在青山镇能坚持让孩子一直读到高中的人,除了镇子上领导家庭,或者工人家的孩子外,也就各个大队点,家中有军人条件相交好些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如乐悠这样离家远又是女孩的家庭,真的是少之又少的更难得。
高中三年的时间转眼即逝,班主任一直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都已经要各奔东西,勉励乐悠最好的年纪要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对跟着一起进来后就很拘谨的杨春光一番夸赞,在班主任看来,虽说一方面因为孩子聪明,但在农村能供一个女孩子读书考大学,杨家是真挺了不起。
文人谈兴上来聊得就多,更何况这次高三班36个学生考完估分都还不错,班主任也是高兴。最后还是校长有事来找他,乐悠跟四哥才跟班主任和校长道别,两人去宿舍,乐悠的东西说多不多,说少对这个年代而言也不算少了。一床用了三年的半新棉被,两套衣服布鞋,还有两个盆和毛巾琐碎生活用品,最重的还是乐悠高中的书,好在书和笔记本虽然重,但是不算占地方。
宿舍里除了兄妹两人也没人,乐悠从口袋里拿出信封打开,里面十几张新旧不一的大团结,数了一下后确认有145块钱。惊得的杨春光紧张的有些结巴,就是乐悠也是有些惊愕的,要知道这年代,一斤猪肉也才四五毛钱,两分钱能买三个鸡蛋,四十份试卷她之前觉得有个五十多块钱的就已经很好了。
乐悠沉默,可能是她之前的想法习以为常,觉得试卷的钱不说五五分,也应该是四六或者三七分,班主任可能出面来联系学校或家长,自己却是一分钱也没留,把所有的钱全部给了乐悠。就像刚才班主任跟四哥说的那样,每个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培养一个国家的栋梁是一个家庭的使命,也是为国家做的大贡献。。。。
乐悠把自己的猜测跟四哥说了之后,杨春光也是一脸对班主任的敬仰和人品的感叹,不住的夸赞班主任好人,是解放后主席领导的栋梁。乐悠被四哥的夸法逗笑,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新国成立后,有志之士对未来满满的期待。乐悠人微力轻,感受这种无私,也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微薄之力。
不论前世今生,乐悠都以国为荣,以身为国人而荣。
收拾好东西兄妹两人离开学校直接去了镇上唯一的供销社,乐悠也没什么票,能买的东西也少,同学直接礼轻情意重。花了五块多钱买了六个黑色硬封皮的笔记本,用钢笔在笔记本第一页各写了一段诗集勉励。
带来的半斤红糖票和一斤糕点票也都花了,在供销社总共花了快八块钱,看的杨春光有些不舍,问了原因虽然心疼也觉得应该的。半斤红糖和一斤江米条是先送到班主任家的,高中三年乐悠跟同学一起上门过几次,班主任家大人都不在家,但他家放假的三个孩子有大儿子没出去在家。
班主任家的大儿子宋国栋在家,两人同岁不同的是宋国栋才读初二。花季少年少女的年纪,也正是感情朦胧的阶段。人嘛,不论什么年代都是先看脸,乐悠不符合时下大众审美的白白胖胖浓眉大眼的标准,但专挑爹娘优点生的五官非常精致,不同于娘被生活磨砺仍然比别人白两个色的不易晒黑体质,乐悠皮肤白皙一米六的身高骨架小巧玲珑。
光这样也便罢了,从高中入学每次考试都第一,整个学校的学生不知道她的人很少。私下里宋国栋没少被他爸说不如乐悠,除了憋足劲用功学习,看到乐悠上门还是有些紧张少年人的羞涩。等知道乐悠来的目的,脸颊通红说什么都不肯要乐悠提来的东西。
宋国栋又不敢跟乐悠拉扯,乐悠最后把东西放下,在宋国栋的喊声中,在宋家巷口跟推车等她的二哥一起离开。同学之间要简单来往要简单的多,只是没有手机电话,也不能提前约好时间,碰巧了在家的就直接把笔记本送去,没人的就拜托其他同学转交,快中午时,婉拒了同学家热情留饭客气,跟二哥会和。
二十七八度的温度不算多热,但在外面走动还是热的,也已经中午早起吃的饼早就消化,就是饭量不大的乐悠也饿的前胸贴后背了。来的时候她娘给带了几个饼子,难得来一趟镇上,乐悠还有点粮票,干脆的去饭店四两粮票加三毛二分钱买了四个馒头。
这年代最悲催的是,有钱你想买东西都不一定能买到,买了馒头找了个树荫的地方,兄妹两人才坐下歇歇吃点东西,下午再回家也不迟。而且吧。。。。乐悠跟同学偷偷去过黑市,她挺想再去一趟,就是四哥不一定同意,玩意倒霉被抓到也不是小事。
买了四个馒头就已经让杨春光心疼,那可是花了粮票和三毛多钱,一大家子人一个月的买盐钱也花不了这么多。馒头有成年男□□头那么大,不是杂面而是纯面粉做的,微黄透着诱人香味的馒头,两人也都不舍得吃光。杨春光吞了吞口水只拿了一个馒头掰成两半,大半的递给乐悠,自己很珍惜的咬了口手里小半快馒头。
松软香甜,就是乐悠也觉得馒头很好吃,想想也挺不容易,她从不知道吃什么的年代,来到这个能吃什么的年代,最难适应的不是没有智能电器化生活物品,而是人类的口腹之欲。想吃的东西太多,现实却是能吃的东西太少,对后世的人而言,现在仅仅是为了最低生存的果腹还达不到标准。
亲身体验着,才能更能懂得贫困的日子究竟有多难,未来的日子又究竟有多好。想到历史上特别出名的大灾荒,乐悠觉得嘴里的馒头都没之前好吃了,具体时间、情况和经过,她没专门去了解过,也就是听古时知道这事,□□那几年农村饿死了不少人。
城里有没有饿死人她也真不知道,结合目前的现状分析,乐悠觉的天灾饥荒年,农村地里没收成,城里人也一样影响很大。而且,在这个医疗和设备环境条件都落后的年代,劳动强度大营养跟不上,连痢疾都能病死的年代,人命真没有以为的那么金贵,这也是乐悠一直担心爹娘太累太操心的原因。
这个年代,人的平均寿命跟后世没法比,六十岁以后身体就已经快速衰败,能健康活过七十的老人,大多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家,农村里真的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