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暴风雨前的宁静 ...
-
时间的车轮转动到了1939年,距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已过去了整整20年。
这二十年里,一个德军下士一步步攀上了德国尖塔的塔顶,将目光扫向四合,俯视着塔下熙熙攘攘的人群。
“太少了,我想看得更远一些。”
东面,波兰。
波兰位于欧洲中北部,东临苏联,西连德国,北濒波罗的海,南接捷克斯洛伐克,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欧战爆发前,波兰拥有30.9万平方公里国土、3400万人口、100余万军队,号称“欧洲第五陆军强国”、“东欧第一强国”。
但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它自吹自擂的军力,而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英法两国看来,波兰既可以阻挡苏联红潮的向西扩张,也可以限制德国的发展,因此,波兰成为了英法极力拉拢和扶持的东欧盟国 。
回望二十年前,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合约》,德国被迫割让大量领土。作为战胜国的波兰获得了原属于德国的战略及军事要地——西普鲁士和但泽,从而打通了一个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即所谓的“波兰走廊”。从此,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东普鲁士成为了与德国本土遥遥相望的“孤岛”。
《凡尔赛合约》在名义上惩罚了战败国,但实则是其他战胜国大肆瓜分德国及其殖民地的一场盛宴。对此,德国人上交了赔款,但却留住了刻骨铭心的仇恨。“波兰自从根据苛刻的《凡尔赛和约》侵占了德国领土后,就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切骨之敌,因为这种侵占无论从历史的公正角度,还是依据民族自决权而论,都是没有依据的。除此之外,在德国衰弱的那段时间里,波兰一直是让我们军人担忧的一个关注点。每每站在地图前,眼前都会呈现一幅令人难以忍受的图景。
这种边界划分毫无道理可言!它肢解了我的祖国!这条走廊切断了东普鲁士与德国的联系!”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自1938年10月起,德国采用外交途径,多次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要求波兰归还“波兰走廊”和但泽地区,并把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转让给德国。
但波兰拒绝了。
该来的总会来的,1939.4.28,德国终止《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制订侵波计划——“白色方案”......
白色方案的主体便是德军钻研已久的“闪击战”理论。
“闪击战”这种全新的、大胆的的军事思想是在一战结束后由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他认为,由于坦克的高度机动性,大量使用坦克部队可以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
因此,建立以坦克、摩托化部队为核心的强大战役预备力量势在必行,在强大空军的配合下,充分利用战役突破效果,实现摧毁敌人防御体系的作战目标。
富勒将攻击敌军指挥系统,瘫痪敌人作战体系和运用坦克实施纵深突击的思想进一步结合,形成了完整的“闪击战略”军事理论。
但“闪击战”这种先进的战术思想提出后,并未在英法军界掀起什么浪花,许多占据了军界重要地位的“将军”,甚至将其当成哗众取宠的笑柄。
“坦克只能配合步兵作战”,这种落后的思想仍占据着主流地位。但德军是世界上第一支应用“闪击战”理论作战的部队。
因为富勒在那座孤岛上的独吟、呐喊甚至咆哮,传进了遥远的海峡彼岸一个军官的耳朵里,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也许他们一辈子未曾谋面,但无数个苦苦思索的夜晚里,是两个孤独灵魂的无言交流。
他叫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1888年6月的魏克赛尔河畔,随着一声婴儿嘹亮的啼哭,这个普鲁士军人家庭又多了一个小小的成员,他叫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军人家庭出身,再加上普鲁士的尚武风气,使得古德里安自小就渴望军营生活。
6岁那年,古德里安在父亲军营附近的学校读书。1900年,他的父亲调驻柏林州的圣阿伏德,但当时古德里安的父亲收入十分有限,所以他就为古德里安选定了军官学校,作为日后的升学目标。
1901-1907年,古德里安先后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
古德里安在军校对新技术,特别是无线电的应用倍感兴趣;德国是战略家的摇篮,军校学生在校期间要花大量时间去背诵克劳塞维茨和老毛奇的著作,这本是个枯燥的工作,但古德里安却乐此不疲,这为他日后的将军生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准尉派到部队,而意外的是,这个营的营长就是他父亲!
1908年,古德里安又被推荐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晋升少尉回到原部队。
1911年,古德里安和一个医生的女儿玛加丽特·哥尔尼相爱,但父亲认为他现在结婚还太早,因此将他派往第三无线电营。在那里,古德里安积累了许多无线电应用经验,为日后的军事指挥奠定了基础。1913年10月1日,古德里安终于结婚,但新婚的快乐很快被战争的硝烟替代......
1914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古德里安被派往法国前线担任无线电台台长,军衔上尉。
每日窝在电台摆弄无线电,让古德里安颇感无聊。
战争的形势就像教科书说的一样,步兵躲在战壕里与敌人对垒,每日的战斗都枯燥无聊。他们日复一日地忍受着风吹雨淋和毒辣的骄阳,无休止的炮击让他们的神经变得麻木。
军官们靠喝酒和打扑克牌消磨时光,士兵们靠抽烟、喝酒和聊女人度过每一天。
也就是这个时期,古德里安染上了烟瘾。
古德里安的无线电军帐。
“咳咳咳——”一个人影闪了进来,不过随即就又逃了出去。
正在沉思的古德里安被打断了思路,奇怪地从办公桌前向外望去。
“上尉先生,当心尼古丁中毒。”那人猛烈地咳了几声后捂着嘴走了进来,但他脚步一滞,看了看满地的烟蒂,不由一阵苦笑地调侃道。
古德里安看清了来人的相貌和他胸前挂着的铁十字勋章,一时尴尬不已:“呃......参谋长先生......你知道的,思考时抽烟,能让大脑转的更快......”古德里安尴尬地搪塞了一个理由。
“思考,在思考什么?说来听听。”参谋长眉毛一挑,颇感兴趣。
“我在思考如何打破战场的僵局,”古德里安忽然严肃地说,“机枪的发明使步兵和骑兵的突击作用丧失了,这场战争目前只有炮兵在互相对射,如果没有一支有效的突击力量,僵局永远不能打破。”
“这个突击力量在哪呢?”参谋长豪爽地大笑起来。
“这就是我思考的问题,”古德里安尴尬地耸耸肩,“我想,法国人和英国人也在和我一样思考。谁先找到了答案,谁就赢得了这场战争。”
1916年7月,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德国士兵被一阵机器的巨大轰鸣声吵醒,他们揉揉睡眼惺忪的眼皮,却看到了一群闻所未闻的怪物......
“英国人找到了答案。”古德里安把这份报纸翻来覆去读了七八遍后,无力地瘫倒在了椅子上。
不久,一战结束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德里安都是一个小小的步兵连长,但他却对英国人的“答案”——坦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了富勒的理论后,他更是认为,坦克是将来战争的灵魂!
但《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军队大大削弱,德国军队不得超过10万人(不超过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并禁止拥有重炮、潜艇、飞艇、飞机,和坦克。
古德里安离他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远......
事情最终出现了转机。
1922年,34岁的古德里安调任国防部陆军运输处参谋,这一职务让他有机会间接检验和发展他的理论。他不满足于德军的现状,渴望寻求出一套适合德国陆军的装甲兵作战编组和战法,甚至提出建立一支装甲兵与步兵混合编组的作战单位。
这时候,在他的心里,“闪电战”的雏形已经出现......
古德里安多次在《军事周刊》上发表文章,以至于周刊主编阿托克将军经常访问这位年轻的军官。
古德里安也经常借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坦克的新观念。他的言行引起了军方一些重要人物的重视,很快,古德里安就有了“装甲兵战术专家之称”。
1923—1924年的冬季,在一次摩托化部队与空军合同作战的检验性演习中,古德里安被任命为战术教官。
这次演习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不应该是坦克被缓慢的步兵拖累,而应该是步兵乘着汽车追赶坦克!这样的话,坦克部队就能一昼夜奔袭上百公里,何愁敌人不惊慌失措!
至此,“闪电战”战术在古德里安心里明朗起来......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他认为,在作战中应大量集中地使用坦克,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某一狭窄地区,其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部队着手扫荡敌方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
而古德里安认为坦克则又有三个特征:装甲、运动和火力。有强度的装甲保证坦克不被摧毁;运动快就能不顾敌人阻挠,迅速撕裂敌人防线,并使敌人无法建立新防线;而强大的火力更是坦克最重要之处,是一切胜利的基石!
古德里安的理论臻于完善,但他现在能做的,只是“纸上谈兵”......
“发动机控制海陆空的新时代开始了,我们必须着手建立一支新型的现代兵种!”——古德里安
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参谋长,他的声音终于被高层听到了!
总统兴登堡亲自下令国防部研究古德里安的方案,但保守实力的阻挠,让古德里安的计划进行得十分困难。
但两年后,随着一个人的出现,事情有了转机......
1933年,一次军演上,当古德里安精心准备的钢铁洪流如排山倒海般经过主席台时,已经担任德国总理的元首高呼道:
“这就是我需要的! 这就是我想要的!”
之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古德里安全权管理装甲部队事宜,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德国装甲部队迅猛发展,至1935年,德军终于建立起3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亲抓坦克生产,坦克产量最高达到每月1955辆.......
1939.3.15,布拉格
元首站在城外一处制高点上,俯瞰布拉格全城。
“从此,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彻底在地图上抹去了!”
他嘴角仍噙着淡淡的笑,指指脚下如黑色洪流般的坦克部队,不知想起了什么,眼神忽的一厉,像两束刀狠厉地刺向东方:
“波兰人会通过新闻图片知道这一切的,他们会吓昏过去,还有英国人和法国人,他们应该知道:
这不是20年前了!”
说完,他的表情又变得缓和。
夕阳的余晖洒在布拉格城头,落日与老城始终是最能引起人思绪的场景,元首扬头不语,不知在回想什么。
“元首,”身后的古德里安打断了他的思绪。
“我们还没有检验闪电战的机会......”古德里安的表情有些遗憾,又参杂着一些失落。
元首仍沉浸在回忆里,好久才从思绪里回过神来,转身看了看古德里安。
他的脸映着夕阳,让他的眼神仿佛变淡了,又变强了,坚定地如同阳光。
良久,他轻轻拍了拍古德里安的肩,道:
“会有机会的,放心吧,”他语气一缓,
上帝,是不会让我们白费功夫的.......”
时间回到1939。
元首看了看日历上的“8月22日”,闭上眼睛,将脑海里庞杂的信息梳理、归纳,把总参谋部呈上的计划一遍遍地推敲,像耐心的渔人补网般寻找着疏漏的地方。
许久,他终于从复杂的思考中拔出神,靠在椅背上品啜着一杯冰过的德式咖啡。
他眼神一扫,看到了桌角的那封早上送来的信,他依稀记得秘书送来时说它和英国有关,但他实在是记不清了,他揉揉有些僵硬的脖子,伸手拿过了那封信,英式的精致信封让他猜到,那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寄来的。
元首展开信纸:
“......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绝不能改变大不列颠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一旦发生对波兰的入侵,英王殿下、政府决心并毫不犹豫地使用所拥有的一切力量反击入侵者......”
元首很快读完,将它礼貌地放进了抽屉。
仅此而已。
次日中午,莫斯科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后匆匆地下了飞机,在德国大使馆简单吃了口饭后,便来到了克里姆林宫。
第一次会议进行了3个小时就圆满结束。
“特急电报
.......元首,会议进行得很成功,根本没有任何困难就将互不侵犯条约的条款达成了协议,事实上,唯一的困难是苏联人想要什么,然而他们说,只要拉脱维亚的利包和温道两个小港,这并不苛刻......预期将就整个东欧地区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签订一项秘密协定书。
里宾特洛甫
1939.8.23下午4时于初次会议结束后”
当天晚上,里宾特洛甫轻松地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宴会式的会议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一二点钟,绝大部分时间充满了克里姆林宫庆祝会上绝不可少的敬酒干杯。
出人意料的顺利。
不得不说,元首非常善于利用国际关系中的矛盾,而波兰与俄国恰恰又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怨。一战后,复国的波兰趁火打劫,与列宁领导的苏俄爆发战争,而苏俄国内因爆发内战而无暇西顾,只得被迫与波兰签订了《里加条约》,此条约对苏俄极为不利,波兰因此获得了大量原属苏俄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土地,这是强势的苏联绝不能忍的......
德国抛来的橄榄枝,苏联当然求之不得......
“我清楚,德国人民多么热爱自己的领袖。我为他的健康干杯,他当之无愧。”——斯大林
“苏联政府对待条约十分严肃,我保证,苏联绝不出卖自己的伙伴。”——斯大林
得知条约签订后,元首只说了一句话:
“我们赢了。”
在得到苏联一纸保证之后,德国《白色方案》正式启动!
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3集团军(司令官屈希勒尔上将)和第4集团军(司令官京特·冯·克鲁格,下辖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总指挥官为冯·博克上将,第3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上将,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集结了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4集团军(司令官李斯特上将)、第10集团军(司令官赖歇瑙上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官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总指挥官为龙德施泰特上将,第14集团军司令李斯特上将,这两个集群分别由第1航空队(司令为凯塞林将军)和第4航空队(司令为勒尔将军)提供支援,德军共投入了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共计88.6万人(不记预备队),按照计划,1939年8月26日凌晨4时30分,发动全面进攻!
但进攻令却在25日夜间取消了.....
原来有人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在得知德国的计划后,元首的“铁哥们”、意呆利领袖墨索里尼给元首发去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委婉”地劝阻了元首:
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就会向德国宣战,向德国宣战,就等于向意呆宣战,但作为德国盟友的意大利还没有做好同英法开战的准备,所以,不要操之过急嘛.....爱我你就抱抱.....啊呸.....等等我......
然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德军老司机们显然没刹住......
北方集团军群的第一军司令贝茨尔将军,直到当天晚上9时37分才收到取消进攻的命令;而南方集团军群的摩托化部队在当天黄昏就已逼近了德波边境,一名参谋驾驶小型侦察机冒着机毁人亡的风险快速着陆后,才算是把这些摩托化部队拦在了边境线上.......
但即使如此,有些部队根本就没收到撤退命令。
到8月26日中午12点,艾尔博特·赫兹纳中尉的特种部队甚至夺取了波军战略要地——简伦科夫城要塞,并俘虏了一批波军,当艾尔博特向上级汇报战果时才知道进攻已被取消!
他只得编造各种借口释放了波军俘虏并赶回了德国:没事没事就是来串个门、别紧张家里还煲着汤先走一步了.......
从25日到31日,这7天成为了波兰命运的岔路口。
这次撤军给元首浇了一盆冷水,各路大军匆匆回到隐蔽地和集合地点。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波兰方面对此未作出任何反应,直至8月26日晚,波军参谋总部才懒洋洋地提交了一个简短的报告:
“有多股德国匪徒越过国界,用机关枪和手榴弹袭击了波兰边境的一些碉堡和关卡,其中一起为德国国防军正规部队所为。”
不仅波兰当局如此,英法军情部门在得知这一情报后,竟也认为这只是波德两国为领土纠纷而进行的“小小的边境摩擦”,并不是“大规模战争的前奏”,因此也未予重视.......
但是,当元首接到“有关国防军部分部队未能收到停止命令已经向波兰边境军事目标发起进攻”的报告后,他和总参谋部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子弹已经上膛,刺刀已经擦亮,战争机器的发条已经拧紧,战争的车轮一旦滚动,就不可能有暂停的余地!
不管墨索里尼是否承担盟国义务,必须按计划发动进攻!
为了暂时稳住波兰和英法,元首在这7天里放了许多烟雾弹......
对于波德存在争议的但泽市和但泽走廊,元首故意表示说:
“德国方面,可延至明年或更久。”
并向英国郑重表示:
“但泽问题只是地方性问题.......”
直至发起战争的前几天,德国还派遣了一个“军事友好访问团”访问波军参谋部,并向波兰当局解释:
“德国准备进攻波兰是谣传,德国确定不会全国动员.......”
德国还派遣了一艘战列舰伪装为训练舰访问但泽。
直至临战前一天,德国外长还十分“亲热”地会见了波兰驻德大使,会谈后,各大电台立即播放了德国的和谈提案。波德边境被一片和平的气氛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