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太-祖 ...
-
今章奏不当名赵广汉,按国史,本朝广汉后也。邵氏闻见录
本朝向皇帝上奏不能提赵广汉,按国史,本朝皇帝是他的后代。
***
隋开汴河,其势正冲今南京,至城外迂其势以避之,古老相传为留赵湾。至艺祖以宋州节度使即帝位,乃其谶也。
隋朝开凿汴河,它的势气正冲现在的南京,一直到城外才转变自己的势头避开,古老相传这里叫留赵湾。一直到太-祖以宋州节度使即位,才发现这是一种预言。
***
国家上世陵寝,皆在保州保塞县东三十里,有天子巷,御庄号柳林庄,尚有宗室在焉。清波杂志
皇室先代的陵寝,都在保州保塞县东三十里,那里有天子巷,御庄名为柳林庄,现在也还有宗室在那里。
***
梁宝志铜牌记云:“有一真人在冀州,闭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主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镠诸子皆连“弘”字,期以应之,而宣祖讳正当之。杨文公谈苑
梁宝志铜牌记载说:“有一位道行深厚的道士在冀州说:‘闭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之主李暻将他的儿子命名为“弘冀”,吴越国钱镠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连“弘”字,期望预言能应验在自己这里。但这预言实际上是应在了宣祖赵弘殷的名字上。
***
宣祖微时,道出杜家庄,避雪门外。庄丁见状貌英伟,延款饮食。久之,主人爱其勤谨,赘为第四女壻,遂生太-祖、太宗。庄前旧有洼,名双龙潭,至是乃验。烬余录
宣祖还没有发迹的时候,途经杜家庄,在他家门外避雪。庄子里的人见他形貌英伟,就用食物招待他。时间久了,庄主喜欢他的勤奋谨慎,将他招为第四个女婿,之后生了□□和太宗。杜家庄门前原本有一块水洼,名为双龙潭,正是应验这对兄弟。
***
太-祖生洛阳夹马营。生之夕,光照一室,胞衣如菡萏,营前三日香,至今人呼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杨文公谈苑
太-祖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出生那天晚上,光照亮了一整个房间,胎衣如荷花,让夹马营一直香了整整三天,至今,人们还叫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
***
初兵纷时,太-祖之母,挑太-祖、太宗于篮以避乱。陈抟遇之,即吟曰:“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古谣谚引神仙传
兵乱刚开始的时候,太-祖的母亲,将太-祖和太宗挑在篮子里躲避战乱。陈抟遇到他们,当即吟诵说:“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
***
艺祖生夹马营,营前陈学究,聚生徒为学,宣祖使艺祖从之。上微时,嫉恶不容人过,陈时时开论。后得赵学究,即馆于汴第。杜后录陈之旧,令至门下与赵俱为门客。然艺祖独与赵计事,陈不与也。其后艺祖践祚,而陈居陈州村舍,聚生徒如故。逮太宗判南衙,使人召之。居无何,有人言开封之政,皆出于陈,艺祖怒,问状。太宗惧,遂遣之,且以白金赠行,半道尽为盗掠。居陈,生徒日衰,馆于驿舍,一夕醉饱而卒。赵学究即普也。孙公谈圃
太-祖出生在夹马营,营前有一位陈学究,正在收学生办学,宣祖让太-祖去跟他学。太-祖年幼时,嫉恶如仇,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陈学究常常说他这点不好。后来,在汴京的学校读书的时候,他遇到了陈学究。有一个姓杜的人后来记录陈学究的旧事,发现他与陈学究都变成了太-祖的门客(这句不确定)。但是,太-祖唯独与赵学究讨论事情,并不和陈学究交流。再之后,太-祖登基,陈学究则住在陈州村舍,和以前一样收学生办学。一直到太宗当上开封府府尹,才使人将他招过来。他到开封府居住没多久,就有人说开封府的政令全都出自陈学究,太-祖十分生气,向他们质问这件事的情况。太宗对此感到害怕,于是就将陈学究送走了,并且用白银黄金为他赠行,然而这些贵重之物在半路上就被盗贼抢走了。陈学究回到陈州居住,学生日渐稀少,有一天他在旅店居住的时候因一晚饮酒过多而死亡。赵学究就是赵普。
***
太-祖微时,尝被酒入南京高辛庙,香案上有竹杯筊,因取以占己之名位。俗以一俛一仰为圣筊,自小校以上至节度皆不应,忽曰:“过此,则为天子乎?”一掷而得圣筊。晏元献为留守,题诗曰:“庚庚大横兆,謦欬如有闻。”盖纪实也。石林燕语
太-祖尚且微末的时候,曾经在南京高辛庙喝醉了,看香案上有竹杯筊(一种算命器具),就拿来算自己未来的官职与地位。世俗流传一俛一仰为圣筊,太-祖从小校尉开始算一直算到节度使都没没对上,于是他忽然想到:“这也不对的话,再往上就是天子了吧?”果然,他一掷就掷到了圣筊。晏元献(晏殊)当留守的时候题诗说:“庚庚大横兆,謦欬如有闻。”是确有其事的。
***
艺祖微时日诗云:“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国史润色之云:“未离海峤千山黑,才到天心万国明。”文气卑弱不如元作。话腴庚溪诗话略同。后山诗话以后二句为对徐铉所诵
太-祖尚且微末的时候作诗说:“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国史帮他润色成:“未离海峤千山黑,才到天心万国明。”文气地下软弱不如原作。
***
五季割据,干戈相寻。有一僧佯狂而言多应,尝谓人曰:“汝等望太平甚切,若要太平,须待定光佛出世。”至太-祖一天下,皆以为定光佛后身,盖用此僧语也。曲洧旧闻
五代十国诸侯割据,战争时有发生。有一位僧人虽看上去像是在发疯,但他说的话却多有应验。他曾和人说:“你们期望天下太平的心十分恳切,但若想天下太平,必须得等定光佛出世。”一直到太-祖天下统一,大家都认为他是定光佛的转世,所以这里引用了这条僧语。
***
五代时;有僧卓庵道边,艺蔬匃钱。一日梦金色黄龙食所艺莴苣数畦,僧惊寤,已而见一伟丈夫于所梦之地,取莴苣食之。僧视其状貌凛然,遂摄衣延之,馈食甚勤,顷刻告去。僧属之曰:“富贵毋相忘。”因以所梦告之,且曰:“公他日得志,愿为老僧建一大寺。”伟丈夫,乃艺祖也。既即位,求其僧尚存,遂命建寺,赐名普安,都人称为道者院。则寿圣皇帝王封之号,已兆于此。清波杂志师友谈记略同
五代时,有一位僧人站在尼姑庵的路边,种菜讨钱。有一天,他梦到金色的巨龙吃了畦洼他种的莴苣,僧人被这个梦惊醒,然后看见一名高大伟岸的男子在他梦到的地方挖莴苣吃。僧人见他形貌威严,便穿上衣服将他请进门,赠送了许多次食物,好一会儿才让他告辞离开。僧人叮嘱他:“富贵勿相忘。”并将自己做的梦告诉了他,和他说:“待你日后得志,希望你能为我这个老僧人建一座大寺。”这位高大伟岸的男子就是太-祖。等他即位,下令寻找这位僧人,发现他尚且活着,便命人为他建了一座大寺,赐名为普安寺。都城的人都将这里成为道者院。所以说皇帝即位都是早有预兆的(本句不确定)。
***
太-祖微时,游渭川潘原县,过泾州长武镇寺,僧守严者异其骨相,阴使人图于寺壁,青巾褐裘,天人之相也。今易以冠服矣。自长武至凤翔,节度使王彦超不留,复入洛,枕长寿寺大佛殿西南角柱础昼寝。有藏经院主僧见赤蛇出入帝鼻,异之。帝寤,僧问所向,曰:“欲见柴太尉于澶州,无以为赀。”僧曰:“某有一驴子可乘。”又以钱币为献,帝遂行。邵氏闻见录
太-祖尚且微末的时候,去渭川潘原县游玩,途中经过泾州长武镇寺,严厉的僧守发现他骨相有异,于是偷偷让人将他的模样画在寺院墙壁上,他带着青色头巾,身穿褐色裘袍的样子是天人之相。现在,他已经改穿冠服了。从长武道凤翔,节度使王彦超没有留下他,于是再一次进入洛阳的时候,他枕在长寿寺大佛殿西南角柱础上午睡。有藏经院的僧人看赤蛇出入他的鼻息,十分惊讶。太-祖睡醒,僧人问他将要去哪里,□□说:“准备去澶州见柴太尉,但身上却没有足够的金钱。”僧人说:“他又一头驴子可以借他乘骑。”并献给了他一些钱币,太-祖于是继续上路。
***
太-祖微时,往凤翔谒节度使王彦超,得钱数千,遂过原州,卧于日间,而树阴覆之不移,至今犹存,谓之龙泉木。至潘原县,与市人博,大胜。邑人欺其客也,殴而夺之。及即位,欲迁发此县,故潘原讳赖以为耻云。鸡肋编又云至今其木枝条,皆有龙角之状,所寝之地草不生。
太-祖尚且微末的时候,从凤翔谒节度使王彦超得到了许多钱,十分顺利的从原州离开,在白日躺下休息的时候,树荫盖在他身上并不移动,至今仍是这样,那棵树被称为龙泉木。到潘原县,与县里的人赌博,大获全胜。县里的人欺负他是客人,殴打他夺取钱财。等到太-祖即位之后,想要迁怒发作这个县城,所以潘源县将这件事视之为耻辱,十分忌讳。《鸡肋编》这本书还说,龙泉木的枝条至今还都有龙角的样子,太-祖午睡的地方更是寸草不生。(这书的名字好怪啊)
***
太-祖提周师当李暻十五万众于清流山下,士卒恐惧,太-祖令曰:“明日午当破敌。”人心遂安。翌日午果斩敌将皇甫晖。是时环滁僧寺皆鸣钟以应之,既平,鸣钟遂为定制。国老谈苑按十国春秋云:晖死,滁人追思,午时鸣钟追荐
太-祖带着周朝的军队和李暻的十五万大军在清流山下对峙,士兵心怀恐惧,太-祖下令说:“明天中午就能破敌。”于是大家都安心了。果然,第二天中午,斩首了敌将皇甫晖。当时,滁周围的僧寺都敲钟接应皇甫晖,战争结束之后,鸣钟逐渐变为定例。国老谈苑校查十国春秋的时候说:“皇甫晖死后,滁人追忆思念他,每到中午就敲钟诵经礼忏,超度死者。”
***
周恭帝幼冲,太-祖英主有度量,将士归心。将北征,京师諠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独宫内不知。太-祖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太-祖姊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然出。涑水纪闻邵氏闻见录以姊为姑
周恭帝年龄幼小,太-祖却有英主的度量,将士自然选择心悦诚服的归附他。快要北征的时候,京师就开始流传一句假话说:“大军出征的那天,就将殿前司都点检立为新的皇帝。”城里的富豪人家大多都已经携带家眷逃跑藏匿,唯独宫里还不知道这件事。太-祖心里害怕,秘密向家人表示:“外面气势如此汹汹,我们的未来会怎么样?”太-祖的姐姐面如铁色,她正好在厨房,抓起擀面杖就追着太-祖打说:“大丈夫遇到这种大事能不能自己决定啊!你是来家里恐吓妇女的吗!”太-祖沉默的离开了。
***
自唐末五代,每至传禅,部下分扰剽劫,莫能禁止,谓之靖市,虽王公不免剧劫。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灵长之祚,良以此乎?画墁录涑水纪闻略同,靖市作夯市。
自唐末五代开始,每到帝位更迭的时候,将士下属们总是烧伤抢掠,无法禁止,这种行为被称为靖市,即便是王公贵族也免不了这场浩劫。太-祖陈桥之变,与众位将士约定不得惊动京城的人;入城之日,市集的店铺正常营业。宋朝的国运能如此漫长悠久,不正是因为帝王的这种善心?
***
陈桥驿在陈桥、封邱二门之间。艺祖拥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不纳,遂如封邱,抱关者望风启钥。逮及帝位,斩封邱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于所事。玉照新志
陈桥驿在陈桥、封邱两道山门之间,太-祖刚被拥立为帝的时候,陈桥守门者拒绝让他进城,但是到了封邱就很顺利,守关者听到风声后很快就开门了。等到太-祖即位,他砍了封邱的守门者却给陈桥的守门者升了官,以此嘉奖他忠于职守。
***
太-祖之自陈桥还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设斋于定力院。闻变,王夫人惧,杜太夫人曰:“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极富贵,何忧也?”涑水纪闻
太-祖从陈桥回来,他的母亲太夫人杜氏,妻子夫人王氏,正在定力院布置斋饭。听闻外面的变化,王夫人感到害怕,杜太夫人却说:“我的儿子从小就生的奇异,人人都说他未来有大富贵,有什么可担忧的?”
***
太-祖自陈桥驿拥兵入长,入祗候班,陆、乔二卒长率众拒于南门,乃自北门入,陆、乔义不臣,自缢死。太-祖亲至直舍叹曰:“忠义孩儿!”赐庙曰忠义,易班曰孩儿。至今孩儿班帽子后垂头巾两条,粉青者为世宗持服,红者贺□□登极。直舍正门,护以黄罗,傍穿小门出入,旌忠也。随隐漫录
太-祖自陈桥拥兵后成为众人领导,率众进祗候班(内侍省,可能代表皇宫?),陆、乔两位卒长率众将他拒于南门外,于是转而从北门入城,陆、乔两位卒长不愿向他臣服,自杀死了。太-祖亲自来到他们办公的地方感叹说:“真是两位忠义的人!”为他们赐忠义庙,将祗候班的名字也改做孩儿班。至今,孩儿班帽子后面都要垂头巾两条,粉青的那一条代表为周世宗柴荣守孝,红的那一条祝贺太-祖登基。办公的地方正门有黄色罗纱守护,一直延伸到旁边的小门,这是在表彰他们的忠杰。
***
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独不语。太-祖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上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太-祖后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随手杂录
太-祖皇帝初入宫廷,见宫嫔抱着一个小男孩,就问这是谁,宫嫔回答:“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人都随侍在皇帝身侧,□□转头问赵普,赵普等人说:“应该杀了他。”潘美与另一将军在他们后面,唯独他们没有说话。于是□□又问他们,潘美说他不敢回答。太-祖说:“继承了他的位置,还要杀他的孩子,朕不忍心这样做。”潘美说:“臣曾经和陛下一起在北方为世宗办事,若是劝陛下杀了这个孩子,这是有负世宗,若是劝陛下不杀,则一定会受到陛下的怀疑。”皇帝说:“就让他做你的侄子吧,世宗的儿子可不能是你的儿子。”潘美于是带着这个小孩回家了。太-祖后来对这个小孩不再多做过问,潘美也从不当面提起他。这个小孩名叫惟吉,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刺史,是潘夙的祖先。
***
艺祖初自陈桥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曰:“汝以为不可耶?”美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为子,艺祖后亦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以美为父,而不及其他,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也。默记
□□刚从陈桥带兵回城的时候,周恭帝就穿着白衣乘轿子去天清寺居住了,周世宗看重名声,这是为纪念他的功德而建造的寺庙。太-祖和诸位将军一起进入禁内,六宫全部出迎跪拜。这其中有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孩子,被宫人抱着也跪拜他,太-祖问他们的身份,原来是周世宗的二个儿子纪王、蕲王。诸位将军说:“怎么还让他们呆在这里?”侍从们便要将他们提走。只有潘美在后面,用手掐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说话。太-祖问:“你认为不可以这样做?”潘美说:“臣哪里敢认为这样不可以,只是出于情理无法安心。”太-祖立即命令手下将先前的侍从追回来,并将两个小孩中的一个赐给潘美,潘美当即就将他收为养子,太-祖之后也不再过问这个孩子的情况。这个小孩就是后来被命名为惟正的那一个。每当别人问他的出生三代,他只说潘美是他的父亲,从来不说其他,也只有这一房后代不与潘美的其他子孙连命。有一个名叫潘夙的人,是他的后代。潘夙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是一位有名的将帅,他的英明是天生就有的。
***
太-祖至陈桥,为三军拥戴。时杜太后眷属以下尽在定力院,有司将搜捕,主僧悉令登阁,而固其扃鐍。俄而大搜索,主僧曰:“皆散走不知所之矣。”甲士入寺升梯,且发鐍,见虫网布满其上,而尘埃凝积,若屡年不曾开者,乃相告曰:“是安得有人。”遂去。有顷,太-祖已践祚矣。曲洧旧闻
太-祖到陈桥,被三军拥戴。当时杜太后之类眷属都在定力院,有司将在搜捕,主持知道后令他们全部登上阁楼,然后将阁楼的门锁死。不久紧密的搜索就开始了,主持说:“他们都已经散开不知道哪里去了。”甲士将升梯搬入寺内,开锁,见虫网布满其上,且尘埃漫布,像是常年不曾打开的样子,于是互相告诉说:“不像是有人的样子。”于是离开。没多久,太-祖就登基了。
***
太-祖受命北伐后,以杜太后而下寄于封禅寺。陈桥推戴,韩通闻乱,亟走寺内访寻,欲加害。主僧守能者以身蔽之,遂免。太-祖德之,即位后,极眷宠。年八十余,临终,语弟子曰:“吾即泽州明马儿也。”马儿,五代时巨寇。挥麈后录
太-祖受命北伐,将杜太后藏在封禅寺中。在陈桥被拥立后,韩通听闻后立刻发动叛乱,屡次来寺内寻访,想要加害她。主持守能用身体帮他遮挡守护,这才幸免于难。太-祖感念主持的恩惠,即位后十分宠爱他。主持享年八十多岁,临终的时候,他和弟子说:“我就是泽州的明马儿。”明马儿,五代时候的大强盗。
***
陈桥之变,杜太后方饭僧于寺,惧不测。主僧誓以身护,受禅后,赐号的乳三神仙。清异录
陈桥兵变的时候,杜太后正在寺里吃饭,听闻这个消息她害怕自己会有所不测。主持发誓用身体守护她,太-祖登基之后,给主持赐号乳三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