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伊人再远行,浮梁展前景 ...
-
伊夏寻思着回伊府,抬头不见低头见,遇见伊墨,两人均不得自在,便一直住在如意庄里,如今已有几日了。
朱颜拿了封信件进来,递给她,道:“周公子遣人送来,说是随着从江南新到的一批货物一道送来了,那小厮特特嘱咐交给你。”
伊夏打开看了,寥寥几行字迹,伊夏看了,沉思片刻,扭头对朱颜说:“把我常用的衣物收拾一下,明日要出一趟远门。”见朱颜四下收拾,她又道:“出门一事,暂不可泄露出去。”朱颜听了,一脸迷茫,看向她,她又无任何解释,只是发愣。朱颜将衣服打成包裹后,问道:“小姐,此次约略出去多久?需要带多少细软?”
伊夏方回过神来,见朱颜等着答案,道:“此次出门时日较长,许是二三月,也许是年余,你将我那朱红雕漆描金匣子里的银票都带上吧,另带些零散银子路上使。”
朱颜收拾完细软,想着那匣子里也就两百两银票,出去时日又不定,恐不够用,上次出门遭遇水患小姐九死一生,尚且心有余悸,眼见小姐这些时日闷闷的,却什么也不说。不知公子是否知晓此次出远门的事,公子那么紧张小姐,应是不会让小姐出远门,如今小姐又要保密,难不成公子并不知情,她思前想后,仍是决定向公子求证一下。遂找了个空缺,去见周公子,劳烦周公子知会公子。
那时已是晚间,一轮圆月刚刚挂在柳梢头,微风吹拂,阵阵海棠芬芳滋味。账房纸糊的窗户透出黄亮黄亮的灯光。孙吾侪、丁璩正在核对账薄,周慈在旁写着什么,见书童报朱颜来见,遂起身至外厅。
“小姐要出远门?”周慈十分惊讶,语气也急促了许多。
“周公子不知晓?”朱颜听闻也是一愣。面色白了几分,心思回转,‘周公子不知晓,那公子呢?小姐的暂不泄露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呢?’一时不知道是该说还是不该说。
周慈见她默不出声,着急了,脱口道“小姐何时交待要出门的?何时出门?”
见朱颜默然不语,周慈放缓了语气道:“我也是担心小姐,恐她哥哥伊司工郎也不知晓她明日出门,你若关心她,就把详情告知,我并不是要阻止她,只是希望她平安。”
朱颜想周公子所言极是,自己也是因为担忧才来求证,遂将伊夏接了封信后就吩咐收拾细软要出门,以及出门时日不定简略说了。见周慈听着,并未说什么,想了想又道:“奴婢见小姐总共也就两百多两银子,恐不够用,才来求证一番。小姐不准奴婢将出门一事说出去。”
周慈笑了笑,拍了她的头,道:“小丫头,放心好了,我会保证小姐平安顺利的。”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伊夏就收拾好一切,坐了马车出了如意庄,早春的早上还有些寒凉,大街上三两个人,一直行到昭阳城东门,稳稳当当的。朱颜见伊夏闭眼假寐,心内焦虑,轻轻掀开车帘,只见守门吏歪斜着靠在城墙角上,打着哈欠,像是没睡醒的样子。只见出了城门,车子仍平稳向前,看着越来越远的城门,朱颜十分忐忑不安。
出城门约莫一刻钟,车夫缓缓停住了车子,扬声道:“小姐,周公子在前面,可要下车说话?”
伊夏美目张开,缓缓扫视了青黛和朱颜,青黛不明所以,朱颜面上一紧,伊夏并未说什么,只是缓缓下了车。周慈早过来扶她下车,稍后递给她一封信道:“令兄给你的,让你先看看。”
伊夏接过来,拆开,看了两遍后道:“烦义兄通知哥哥,让他不必担忧其它,此次去江南乃是因先前与贺大哥商谈瓷器一事,如今需亲自前往,也恐哥哥阻拦,故并未告知。此去时日不定,许赶不上他大婚,做妹子的十分有愧。”
周慈眉眼一笑,爽朗坚毅,“这些话得由他人代传了,义兄此次随你一道去江南,”随手一指,“诺,你哥哥也知晓你主意一定,他随派了安平、安宁、安和,安然随你一道去。”
伊夏望去,那四个侍卫待立一旁,伊夏不由心内扭结,哥哥的八大侍卫给了她四个,这哪是出行啊!轻声道:“侍卫我带着,义兄就不必跟去了,如意庄内事情繁杂,还需义兄操持呢!”
周慈却也急了,道:“侍卫是你哥哥派给你的,你带亦可,不带亦可,我是必须要去的。”见伊夏一张笑脸十分愁闷,嘟着小嘴生气,又缓缓道:“如意庄的事情,你也不必担忧了,有丁璩和吾侪在,不会出什么乱子的!”
伊夏见说不过他,没法子,只得派安宁和安然回去送口信,留下了安平、安和二人一道前往江南。
伊墨见安宁、安然回禀了伊夏的口信,只吩咐他俩下去,一人独坐,思绪远去,一会儿笑,一会儿愁,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次出行十分顺遂,风和日丽,伊夏的心情也好了很多,一路上有说有笑,上次来江南,尚有任务在身,这次显得轻松了不少,十日后到达浮梁村,还是那么破败的村落,唯一不同的是,矗立了两个大窑与三四个小木屋,有十几个人正在忙碌,有的在翻浆,有的在制胎。
从木屋里转出一个锦衣公子,显得那么突兀,正是贺远,见着伊夏,随即上前:“妹妹这样早就到了,我还以为尚需几日呢?顺阙也是今日才到,与妹妹真是有缘。”
“贺哥哥所托,怎能不上心?见信中提及有了进展,十分渴盼,遂赶来了。”伊夏娇声道。
“妹妹远途而来,何妨暂作休息,明日再看也不迟。”贺远见伊夏发髻松散,提了建议。
第二日,伊夏见到了几件白瓷成品,色泽不够均匀,在伊夏眼里,离后世薄透轻润的瓷器仍有极大的差距,但是已经让贺远及众工匠们兴奋不已了,急急写了信邀了伊夏来视。
伊夏对瓷器制造工艺所知不多,只知晓一个要点,就是窑炉的温度要在1200度之上方,古代工艺落后,一直难以攻克高温这一难关。伊夏只对工匠们建言,采用何种方式能使窑炉封闭性更高,温度更高,以此方向研究能造出更为精美的瓷器。
贺远刚歇了一日,天京一店来信,他便启程去天京了,伊夏托他捎信给伊墨,也与周慈、朱颜他们启程去向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