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哈珠子”是满语,意思是幼仆。清初在一些贵族之家均有这种哈哈珠子。小贵子就是永琮的哈哈珠子。原著里永琪身边貌似只有福家兄弟,哈哈珠子、精奇嫲嬷什么的貌似都没有,他大婚以后身边也没见着有老嫲嬷照顾。
不得不说QYNN真的很神奇,将乾隆改住了承乾宫,皇后住了用于萨满祭祀及皇帝大婚的场所的坤宁宫不说,还让一个阿哥住到了清代收贮图书和皇家玉蝶之所,真不知道她的脑袋是怎么想的。
(2)如松:睿恪亲王如松(1737.3.26~1770.12.26)爱新觉罗氏,清代宗室,铁帽子王,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五世孙,信郡王功宜布子。别号素心道人,工画山水。
如松为功宜布第三子,生于乾隆二年二月十六日,十一年(1746)六月袭辅国公,二十年(1755)赏散秩大臣职衔、乾清门行走。二十二年(1757)正月署理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宗人府右宗人,二月授兵部侍郎。二十四年(1759)九月署理兵部尚书,十二月授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二十五年(1760)十月授绥远城将军,二十六年调补西安将军。乾隆二十七年信郡王德昭薨逝,乾隆让如松承袭了信郡王。尔后授予宗人府右宗正、管理宗人府银库和粘杆处事务。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日薨,享年34岁,谥曰恪。乾隆四十三年,追封为睿亲王。后人称其为儒王。
其妻佟佳氏,娴吟咏,为清代女诗人。著有《问诗楼合选》、《穗帷泪草•乌私存草》和《虚窗雅课》三部诗集,另有《绘境轩读画记》。
【像如松这样的亲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铁帽子王。】
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计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为12级)。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级,由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分为三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9级。军功民爵。这是专门为酬劳功臣勋旧,推恩外戚,褒奖阵亡。
努尔哈赤的时候,列有总兵、副将、参将等五等,皇太极天聪八年,加上公爵,更设一、二、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扎兰章京、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上公、侯、伯,并且正式更定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尼哈番,扎兰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增加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比照汉称,更定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定制世袭七品为恩骑尉,这样,正式确立了清代的世爵制度,分为九级二十七等,它们是:
公爵,分为一到三等,超品。
侯爵,分为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侯,超品。
伯爵,分为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伯,超品。
子爵,分为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子,正一品。
男爵,分为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一到二等骑都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一云骑尉在清代俗称“半个前程”。【和珅虽出身贫寒,但袭了他父亲身上的轻车都尉一衔,加之又姓钮钴禄这个好姓氏,没贪的时候办事利落,能说会道,因此升迁极快】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
在上述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于恩封。
清朝的王,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明朝特别是永乐之后,他对王有非常严格地限制,主要怕他们搞宫廷政变,夺权,清朝把这方面好的经验,把这方面对他们有益的经验也吸取了,但是清朝的王和明朝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外领兵,清朝王对外统兵,对内干政。清朝以摄政王开始,入关之后,多尔衮是摄政王,以摄政王告终,最后还是摄政王。清朝的亲王做议政王,做摄政王,做大学士,做大将军统兵,它意思是发挥满洲宗室王的作用,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过于重用爱新觉罗的亲王,没有在爱新觉罗家族之外广泛地搜集人才,重用人才,特别是后来清朝的军机大臣,满人比较多,这是清朝后来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的诸王管理得比较严格,太胡作非为,不能说没有,比较少,规矩很大,举一个例子,乾隆的时候,山西的巡抚叫喀宁阿,给一个王,过年上个奏折表示祝贺,附带了送的鱼,数尾鱼,就是几条鱼,到北京之后,不敢收,就报告了乾隆皇帝了,乾隆皇帝对这个山西巡抚是大加申斥,就是几条鱼呀,就受到申斥,所以清朝对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管教的应当说是比较严的。
附录清朝所有的亲王名单
清代铁帽子王外,其他王爵都要世代递降。
①递降:
尼堪,敬谨亲王,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三子
岳托,成亲王,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
岳乐,安亲王,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
博洛,端重亲王,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三子
阿济格,英亲王,努尔哈赤十二子
博穆博果尔,襄亲王,皇太极十一子
福全,裕亲王,顺治次子
常宁,恭亲王,顺治五子
隆禧,纯亲王,顺治七子
允礽,理亲王,康熙次子,其子弘晳袭亲王
允祉,诚亲王,康熙三子
胤禛,雍亲王,康熙四子
允祺,恒亲王,康熙五子,其子弘日袭亲王
允佑,淳亲王,康熙七子,其子子弘袭亲王
允禩,廉亲王,康熙八子
允祹,履亲王,康熙十二子
允礼,果亲王,康熙十七子
允秘,諴亲王,康熙二十四子
弘历,宝亲王,雍正四子
弘昼,和亲王,雍正五子,其子永璧袭亲王
永琪,荣亲王,乾隆五子
永瑢,质亲王,乾隆六子
永璇,仪亲王,乾隆八子
永瑆,成亲王,乾隆十一子
永琰,嘉亲王,乾隆十五子
永璘,庆亲王,乾隆十七子
绵德,定亲王,乾隆长子永璜次子
绵恺,敦亲王,嘉庆三子
绵忻,瑞亲王,嘉庆四子
绵愉,惠亲王,嘉庆五子
奕谆,敦亲王,道光五子
②铁帽子:
礼亲王系:
十代十五王
代善: 太祖次子,和硕礼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 代善孙,和硕康亲王
椿泰: 杰书子,和硕康亲王
崇安: 杰书子 ,和硕康亲王
巴尔图:杰书子,和硕康亲王
永恩: 崇安子, 和硕礼亲王
昭梿: 永恩子,和硕礼亲王,后革爵
永諲: 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硕礼亲王
麟趾: 永諲子和,硕礼安亲王
锡春: 麟趾子,追封和硕礼亲王
全龄: 锡春子 ,和硕礼亲王
世铎: 全龄子,和硕礼亲王
诚厚: 世铎子 ,和硕礼亲王
郑亲王系:
十代二十六王
济尔哈朗:太祖三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郑亲王
济度: 济尔哈朗次子,和硕简纯亲王(改号简)
德塞: 济度三子,和硕惠亲王
喇布: 济度次子,和硕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 济度五子,和硕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 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 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傅喇塔: 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 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 福存子,和硕仪亲王
巴尔堪: 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 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 巴赛子,和硕勤亲王
丰讷亨: 奇阿通长子,和硕恪亲王
积哈纳: 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
乌尔恭阿: 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 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 奇阿通次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 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 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 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 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 松德子,和硕郑亲王
凯泰: 庆至子,和硕郑亲王
昭煦: 凯泰子,和硕郑亲王
睿亲王系:
十一代十二王
多尔衮: 太祖十四子,和硕睿亲王
多尔博: 多铎五子,入多尔衮嗣,和硕睿亲王,后削爵,继追封
苏尔发: 多尔博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塞勒: 苏尔发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功宜布: 塞勒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如松: 功宜布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淳颖: 如松子,和硕睿恭亲王
宝恩: 淳颖子,和硕睿慎亲王
瑞恩: 淳颖子,和硕睿勤亲王
仁寿: 瑞恩子,和硕睿僖亲王
德长: 仁寿子,和硕睿亲王
魁斌: 德长子,和硕睿亲王
豫亲王系:
九代十七王
多铎: 太祖十五子,和硕豫亲王
多尼: 多铎长子,多罗信宣郡王 鄂扎:多尼子,多罗信郡王
董额: 多铎三子,多罗信郡王
德昭: 鄂扎子, 多罗信郡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追封信郡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 苏尔发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 功宜布子,多罗恪郡王
修龄: 德昭子,和硕豫良亲王
裕丰: 修龄子,和硕豫亲王
裕兴: 修龄子,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全: 修龄子,和硕豫亲王
义道: 裕全子,和硕豫亲王
本格: 义道子,和硕豫亲王
懋林: 本格子,和硕豫亲王
庄亲王系:
八代十一王
硕塞: 太宗五子,和硕承泽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亲王
允禄: 圣祖十六子,和硕庄亲王
永献: 允禄孙,和硕庄亲王
绵课: 允禄曾孙,和硕庄亲王
奕镈: 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 允禄曾孙,和硕庄亲王
绵深: 绵护弟,和硕庄亲王
奕仁: 绵深子,和硕庄亲王
载勋: 奕仁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载功: 奕仁子,和硕庄亲王
肃亲王系:
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长子,和硕肃亲王
富绶:豪格子, 和硕显亲王
丹臻:富绶子, 和硕显亲王
衍潢:丹臻子, 和硕显亲王
蕴著:富绶孙, 和硕肃亲王
永锡:丹臻孙, 和硕肃亲王
敬敏:永锡子, 和硕肃亲王
华丰:敬敏子, 和硕肃亲王
隆勤:华丰子, 和硕肃亲王
善耆:隆勤子, 和硕肃亲王
怡亲王系:
七代九王
允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怡贤亲王
弘晓:允祥七子,和硕怡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亲王
载垣:奕勋子,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和硕怡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亲王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恭亲王系:
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硕恭忠亲王
溥伟:奕欣孙,和硕恭亲王
醇亲王系:
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硕醇亲王
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