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06 ...
-
霍翀与文帝的美好初见
霍家的各个庄子都属于霍家势力的外围,分散着霍氏宗族以及各家姻亲。
柴家是过来短暂拜访,文家则要可怜些。文娘子原是有丈夫的,逃荒途中失散了,只扯着外甥和外甥女来了庄上。
寡妇难做,处处看人脸色,更拖着两个半大孩子。不久便嫁了霍家庶子霍安阳,住进了霍家村,这才有了安生日子。
只是人言如刀,时间一长,看这俩外甥怎么着都不顺眼,家里也不富裕,干脆将他们赶到庄子上去住。
文家大郎是个乐天的性子,也不怨恨舅母,收拾几件衣物,便带着姐姐搬到了庄子上,霍庄头看在霍安阳的面子上,借了一间茅屋给他,村里修水利,有活儿了也来叫他,挣些柴米钱。
白河从西北到东南贯穿霍家地界,霍家村在南岸,属于核心区域,霍庄头的庄子在村外的西南角。
文家大郎带上铁锹,怀里揣了一张粗饼就向北去河边了。远远就看到河边热闹极了,霍庄头也在,正和一个高壮的汉子交谈,那汉子非常敏锐,文家大郎不过多看了一瞬,肃然的目光便停在了文家大郎的脸上。
文家大郎并不尴尬,安然自如地给了个露齿的笑。霍庄头注意到了身边人的目光,顺着视线看过去,“是文家小子。过来,过来”朝文大郎招手。
文大郎急急走过来,还未开口说话便端端正正行了个晚辈礼。霍庄头欣慰地笑,“堂兄,这是文家侄儿,脑子好,干活也舍得力气。”
霍大膀子点点头,转身朝后“翀儿,过来见人。”
霍翀走过来,向霍庄头问了好,朝文大郎点头,温言开口道“兄弟好人品,怎么称呼。”
“文秀”
“秀丽山河。好名字!我叫霍翀,瞧着比你虚长几岁,平日称我一声兄长可好”。
“兄长既然这样说,我也就不客气了。改日弟弟备好酒水,请兄长喝一杯。”
“妙极妙极!”
霍大膀子还有其他事,先行告辞,由霍庄头领着两兄弟去干活。
今日的活儿可不轻松,修一条四通八达的水渠,建个小坝,从白河引支流到水渠里,灌溉水渠旁的田地。
田地原本就是熟田,原先也有几条水沟,但窄小且互不相通。各处领头的看明白了图纸,商量好了,开始安排人手。
三人一组,每组分一段沟渠开挖。
霍翀、文秀、柴云一组,小兄弟三个有把子力气,干得热火朝天。
傍晚,霞光漫天,三兄弟去河堤处洗了澡,扛着铁锹往回走。
柴云不过十五岁,但农家的长孙,也尽知世事艰难。看到霍家村人吃饱穿暖,岁月静好,不由感叹了声“这些年年岁艰难,外头的流民草鞋都难有,听说早些年北边儿一斗米能换个孩儿了。”
文秀见他心情低落,一拍他的肩膀,“大丈夫生在这世上,总要有些担当的。待咱们羽翼丰满,总能庇佑些苦难人的。”
霍翀听了这话,若有所思,也安慰柴云“霍家村人能活得好,一样都是人,别处的民众按理也该过得好。如今饥荒遍地,匪患不断,是有天灾,可更有人祸。”说到这里,闭口不再说。
柴云没读过几天书,只似懂非懂点头。
文秀见他有些呆头呆脑,更觉着他可爱了。
这几日,这小兄弟三个一同上工,形影不离,关系愈加亲密。
待水渠修好,时节也入深秋了。霍家村的学堂在宗祠旁边,与宗祠用的是一样的好砖瓦,坐北朝南。
深秋的暖阳跨过低矮的大窗,将窗边书桌旁的柴云照得暖熏熏的。
柴云觉着,夫子讲的书更让人头晕了。
前朝太宗想出的啥子卖官法子,让都城的各个衙门各自选家财丰厚的大商人,贷一笔钱予他行商,衙门每年收一倍的利息,还给这商人一个官做。
这,这不是卖官么?那位太宗不是位明君么?柴云挠头,柴云不解。
文秀倒是两眼放光,忙问夫子,该制度实行后,吏治如何,官员人数有何变化,农业税赋如何,商业可还繁荣···
夫子不语,抚须而笑,目光转向霍翀,“翀儿,你来回答。”
霍翀站起身来,“该制度实行后,高薪养廉,官员人数不多,吏治清明,农赋商赋不重,前朝百姓修生养息,繁盛百年。”
“善!”文秀拍桌而笑,其余子弟也面带欣然笑意。
柴云晓得自己文化课薄弱,平日里只多听多看,并不多言。
到了演武堂,柴云便如那鲫鱼窜进了水,那叫一个顺滑。
一把大刀耍得敦实,霍大伯都来看过,说“是个好苗子”。演武堂的小一辈里,也就柴云能跟霍翀硬拼力气了。
至于文秀,演武堂的师傅看到他都皱眉“文秀,这是长枪!不是镰刀!你要割哪里的韭菜去?!”
“噗····哈哈哈哈哈哈”大家笑得七倒八歪,霍膀子家的小儿子,那只猴儿,更是笑得连长枪都握不住了,一屁股坐地上,怪叫道“割南岸的韭菜,北边儿的刚割过一茬儿,哈哈哈哈哈哈”。
大家一听,也不顾武师傅难看的脸色,笑得更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