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4、第 114 章 ...
结果当天下午,众臣就听说了皇帝让慧安长公主任少府的事情。
众臣:……感觉被骗了!
皇帝不是答应了不让长公主为官了吗!?
第二天的早朝,有人向皇帝提出质疑,殷华清神色不善地眯着眼睛看向说话的官员:“你想管朕的私库?”
众臣被殷华清这个眼神吓了一跳,发热的脑袋终于清醒了些:少府这个官职,只负责打理皇帝的私库,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管家。这个官位管不到政事上,而且一贯是由皇帝的亲信担任,历朝历代出任少府的都是宗室。
关键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前例说不许女子给皇帝当管家。
皇帝想让自己的亲妹妹替自己管钱,旁人管得着吗?
反正他们这些大臣没资格管。
众臣悻悻地闭了嘴,心里还有几分被骗了的不爽,可是又实在挑不出错,整个早朝期间都十分憋屈。
不过经此一事,众臣也或多或少摸到了新帝的脾气。这位皇帝跟大昭那两个好糊弄的皇帝不一样,这一位是个说一不二的主。
你看众臣昨日刚刚阻止了皇帝安排长公主为官,转脸他就寻了个旁人管不着的官位给长公主安排上了。长公主最终仍然为官了,而这次,众臣甚至找不到理由反对了。
不仅如此,昨日早朝时皇帝的退让,还使得皇帝轻轻松松让众臣答应修改科举制度,一石二鸟啊。
在这样的氛围中,原本的户部尚书告老还乡,皇帝让宁真逸接任的消息,竟然没有引起多大的水花。
户部尚书这种职位,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担任。皇帝让妹婿干这活,再正常不过了,有什么好讨论的。那宁真逸为官多年,除了年轻一点以外,没别的大毛病,从前在户部工作的时候,他的上司对他也是赞不绝口的。关键他还有个清正廉明、不畏权贵的名声,这国库交给他,至少不用担心有什么贪污受贿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总比让长公主做户部尚书来得好吧?
过了几天,齐王殷玉堂回到了京城,直接被殷华清塞到了工部,任工部侍郎去了。以后要研发什么机械、仪器,全让殷玉堂监管。
听说皇帝只让亲弟弟,堂堂王爷当侍郎,一群官员又开始胡思乱想,一会儿觉得皇帝对宁真逸宠信太过,一会儿觉得是不是王爷本人从前不靠谱,现在也不那么靠谱,所以皇帝不敢让他担任工部尚书。
反正各种猜测都有,全然没想过,皇帝可能只是出于“合适”来安排他们。
毕竟工部现在设置了两个分支,一部分搞工艺品,另一部分才是机械。殷玉堂对工艺品一窍不通,没必要强迫人家改专业对吧?
其实户部尚书一职,让殷淑雪管户部更对口,但这不是一群老顽固不肯吗?还老想着死谏。
至于还有一个王爷,这位王爷多年以来实在没有什么存在感。他大哥从前是名动京师的玉公子,现在是皇帝。他二哥从前是知名纨绔,现在是工部侍郎。只有他……他从前在念书,现在还在念书。
是的,皇帝的这位三弟,从前的殷三公子,现在的魏王殿下,他被皇帝安排去念书了,以前念的是四书五经,现在嘛,听说是在念“理”学。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皇帝都在整理朝堂。这也算是惯例了。换了个新皇帝,都要换一波臣子呢,更何况是改朝换代了?大家都很配合的。该倒戈倒戈,该辞官辞官,该告老告老。若有某几个臣子特别德高望重,殷华清还要跟他们演一演三请三辞的戏码,最后依依不舍地放人。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老臣被打发走,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被提拔上来。直到三个月后,殷华清把朝堂整理清楚之时,众臣才意识到,皇帝早就在酝酿这一天了。否则,这些人手从何而来?而且这帮人简直仿佛生而知之似的,上岗没几天,那些工作就通通都上手了,搞得他们这些老人家看起来跟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一般。
众人盘点了一番改动,恍然发觉:之前抵制长公主为官的结果是,皇帝的私库归长公主管了,新朝的国库归长公主的驸马管了。
最后管皇帝的私库和国库都落到同一家人手上。谁也不能保证宁真逸回家之后,关上房门都跟长公主说些什么啊?这国库拐了个弯,四舍五入还是让长公主管了!
真是越想越气。
其实这些人真是想多了。那破国库里的银子可没有殷华清的私库多,管殷华清的私库,比管国库累多了。殷淑雪才没有那个闲情逸致给自己加班呢!
*
新朝新气象,新的国号年号还没出来,皇帝已经迫不及待开始烧他的三把火了。
第一把火,皇帝开了女子科举。皇后需要人手,皇帝要收纳全国各地有才学的女子,来帮助皇后做事。
做什么事?暂时不公布。反正不关众臣的事。
除了女子科举以外,原本的科举被皇帝分了好几个大类:文学、理学、武学……等类别,考中后会被划分到相关部门,精准定位。
第二把火,开海禁。
大昭朝廷是有海禁的,一是因为这会儿大昭的海船技术很差,无法进行远洋航行。(殷华清的海船是开挂产物,不能算作这个时代的造船水平。)二是开国那会儿天灾人祸太多,昭□□没空管海外的事,建元帝又实在没那个眼光,后来懿王想要搞事,一边打压提议发展海运的官员,一边偷偷在沿海的海岛上养海盗。海盗多了,被谋财害命的百姓多了,朝廷又无力反制,只好禁海。
到了殷华清这里,什么造船技术、什么海盗,都不是个事,说开也就开了。
第三把火,殷华清在朝廷里设置了一个商部。这个部门除了负责规范国内的交易市场,还要负责管理和外国的贸易往来。商部的尚书,是奚星河。对,就是宁真逸任番禺县令那几年,带领船队往中/东和欧洲那一片跑的那位小伙子。他也是殷华清上辈子同宿舍的兄弟,排行第四。
三把火烧下来,整个朝堂跟前朝几乎没多少相似之处了。皇帝简直是个工作狂,成天待在启元宫前殿里批折子。
刚开始的时候折子非常多,多到能把人淹了。然而这些折子里面,大半是请安折子,写的都是恭请圣安之类的废话。后来殷华清烦了,发了一通脾气,把请安折子、写废话的折子全打回去,告诉他们再往折子里写这些没用的,就让他们滚蛋回家。
当然,京中的政令发到地方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一来一回还得好几个月。
没奈何,殷华清只好让中书省先把折子筛选一遍,请安折子和写废话的直接打回去,别的再按:又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分四大类,放到不同颜色的框里呈上来。
中书省实际上就是皇帝的秘书团。
殷华清的秘书都是他早年民间捡来的孤儿,跟他一起在玉清宫长大的,同吃同住,一起学艺,殷华清还亲自给他们上过思想政治课,忠诚度毋庸置疑,根本没人会搞什么欺上瞒下的事情。当然,也没人有这个胆子。所以殷华清对他们还是放心的。
殷华清自己卷不说,还要强迫别人也卷。他批完折子,就会把要处理的事丢给相关人员,要求他做完,或者几日后上报进度什么的。启元宫的前殿一天到晚都是各部门的人员进进出出。
有人怀疑过,皇帝对这么多人下令,还给出时限,他自己记得清吗?还有人想偷偷摸鱼什么的。
结果时限到的时候,被殷华清招进启元宫责问进度,才傻了眼。
根据好事者统计,皇帝对自己下过的令全部都记得,而且详细地记着哪个人哪一天要汇报哪些事情!
你瞅瞅!这记性!是不是很离谱!
其实并不离谱,殷华清又不是靠自己的脑子记事,他手腕上的光脑,有记事本功能、日程功能、倒数计日功能……
每天早上开始批折子之前,他先把光脑开起来,梳理一遍今天都要听哪些汇报,然后才开始批折子来着。
真正在皇帝手底下干活,才知道从前什么“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握瑾怀瑜德厚流光”通通都是假象!
这厮分明无赖得很!
为什么这么说?
这帮当官的,二十多年来,忽悠皇帝忽悠习惯了。平日里做事慢吞吞的,还隔三差五开个诗会,互相吹捧夸耀。忽然间被卷王追着卷,根本不习惯。
有些官员受不了这么大强度的工作,直接辞官走人了。还有一些官员受不了,却不想辞官,而是开始装病。
结果殷华清那厮是真无赖啊!他让太医院三人一组,一组留在宫中值守,其余的小组分一分,务必要上门把所有称病的官员都诊一遍脉,真的有病就治,没病就当场揭穿!
于是那群可怜的,没法装病的官员又回来苦哈哈地干活,被迫卷起来。
一时间朝堂上风气一清,人人都勤奋得不得了。甚至有那么一批官员,感受到了为国为民办实事的快乐,卷上瘾了。
最近这几章,对脑子不太聪明的我来说有那么亿点点不好写,因为都是比较正经的内容,需要多想一想再写,不能像之前那样水剧情了。再加上我昨天开工了!年假里积攒的工作一下子全部都要做,事情好多好忙啊!偏偏有个同事又退休了!上司让我带一带新来的小妹。新来的小妹超级紧张,手忙脚乱犯了不少错,最后还要我给她收拾烂摊子!!!啊!带她一天,比我自己上一天还要累十倍!简直让人心力交瘁!啊啊啊啊啊!!!!!
唉,我讨厌上班。
所以这两天真的没啥时间码字,没法保证每天一更,大家凑合看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4章 第 114 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