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第十四章(中) ...

  •   两年前的先太子暴毙一案,当年是由大理寺、御史台、三司会审,调查人也是三司各出一人,至于当时的调查的案卷,就存放在大理寺后的书阁内。案卷繁琐冗长,许仪在查邓昭一案之时,陆陆续续花了数日时间阅读揣摩案卷,总算弄清楚了太子暴毙一案的始末。
      两年前的春夏之交,水草肥美,正是狩猎之时。
      天子喜欢狩猎,一年到头少说也要狩猎十余次,大部分狩猎地段在京城郊外,距皇宫不远,可以朝发晚归;而一年之中,最大规模狩猎就是在九华苑举行的秋猎那一场。秋日水草肥美,动物也长到最好的时节。
      九华苑在京城以东八十里,作为天下第一的皇家园林,东西南北跨度约有三百里,占地十分广大,有河泽山林原野,春秋时景色极美;还修了一座行宫,名曰九华宫,春秋围猎时,天子要在行宫中住上十余日。数百位百位官员管理九华苑和九华宫。
      这一次狩猎比往年的规模还要浩大,这从天子的队伍就可以看得出来。
      天子不论去哪里都会带着皇后,这还有包括太子在内的数位亲王公主;朝中官员也有数人陪同,官职最大的,莫过于中书令谢泌了。
      这次狩猎的前三天十分顺利,收获颇丰,这其中还发生了一桩趣事:当今天子在狩猎时,活捉了一只小猫大小的白虎。
      白虎和普通的姜黄色老虎不一样,相当罕见,许多人都听说过白虎,都知道那是四方神灵之一,但要说白虎真的存在,更多人是不相信的。
      白虎出现的次数太少,连太史令也不好占卜说这到底是凶兆还是异兆,但白虎是天子捕猎的,自然成了大大的吉兆。
      太子李明暄于是认为,山林中既然有幼崽白虎,那么就有成年的白虎。
      他兴致勃勃地跟天子表示,狩猎圈养的猎物没有趣味,他明日要组织人手,猎一头成年的白虎献给父亲。当今天子李潜征战四方,是马上得天下的帝王,喜好射猎,对李明暄的想法表示了称赞。
      第二日一早,太子狩猎自然有仪仗队,李明暄带了二十名侍卫外出狩猎,都是禁军中的好手,每个人都功夫卓绝,还携带了猎鹰猎犬,声势浩大。
      老虎常居深山中,因此他们策马来到九华苑的山林之中,同时,为了吸引老虎现身,因此他们在有老虎痕迹的林中,一路抛洒鲜肉。
      山林中视线不好,其中还起了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众人间的距离被拉开,分成了两拨人,有十五名侍卫忽然发现自己再也寻不到殿下的身影。据他们临死前简短的证词说,因为殿下的坐骑神骏,一直奔跑在这二十人的队伍最前方,他们这十五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和殿下走散了。他们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身处秋日的山林,成长了千百年的树木极为高大,枝叶繁茂,他们实在难以寻找殿下的身影。
      另外一拨人,则是太子为首,还有五名侍卫。
      根据那几名侍卫的供述,发现其余侍从失去了踪影之后,殿下并不在意,有五人跟随也已经足够了,依然兴致勃勃寻找老虎的踪迹——因为,在狩猎的时候,人员走散常常发生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发现人员走散后不久,一行人还抓到了一个在禁苑偷猎的猎户。本来偷猎禁苑的猎物罪当,但因为先太子心存仁厚,挥挥手,放那偷猎者走掉了。
      他们越往密林走,鹿兔之类的小动物就越来越少。通常,只有大型猛兽常常出没,才会有小动物极少的迹象。而他们携带的猎犬也十分兴奋,不停的叫着,先太子认为自己找对了方向,于是一扬马鞭,策马奔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那意外的变故就是此时发生的。
      因为太子的坐骑神骏,跑得飞快,显然也不会留心路上的陷阱。
      路上不知道何时,多了一个捕兽的陷阱,那是一个深约五尺的大洞,有树枝和树叶覆在其上,做为伪装,马一脚踩空,受了惊,于是就把骑在马背上的先太子朝前狠狠甩了出去。
      先太子的马是西域良驹,身形高大,足有九尺,比常人还高了一个头,在高速的奔跑中,将人朝前方摔出,首先触地的,就是头了。
      那五名侍卫中,还有一人紧随先太子其后,在先太子坐骑跌入陷阱的时候,已经发觉不好,他们欲收住马势,然而也已经来不及了,于是跟着先太子之后也被从马上狠狠地摔下来,有一人落地后也昏了过去。
      剩下侍卫完全呆滞,跃下马把先太子扶起来,但情况已经非常糟糕——先太子陷入昏迷,歪掉的头冠之下,是被血液浸湿的头发。
      几名侍卫连忙护送着先太子回了九华苑。
      太医用了最好的药,可太子依然因受伤过重,当晚就以重伤不治去世。
      而那群走失的侍从无法寻找到太子殿下,一行人默默回到九华苑已经是一个多时辰之后的事情了。
      最心爱的长子受了重伤,皇后刺激之下也昏了过去,当今天子怒发冲冠,当晚就以“保护不力”为罪名,下令斩杀了那十五位和先太子走散的侍从;等到他猛然醒悟此案可能没那么单纯时,那十五人已经尽数被灭了口。

      当今天子悔不当初,责令三司调查此案。
      天子认为,此案最大的疑点,莫过于那个不知何来的陷阱。
      从来都是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可能两头老虎同时出现,这不可能。
      此案的主调查人换了两次。第一次的调查人是刑部尚书王逸。王逸的调查思路很正统,他想到太子一行在抓到的偷猎者,于是认为,这陷阱是附近的偷猎人挖的。
      九华苑占地广阔,有一县大小,因此也,十分广大,但是管理的人手也有限,无法面面俱到,甚至连一月巡山一次都做不到,这就给了偷猎的人可乘之机。
      九华苑附近的上百家猎户都被抓来了,当然,没有人肯招认自己进入了皇家禁苑偷猎。王逸于是动了刑,屈打成招了几人,最后呈报给了当今天子。
      这个结论让皇帝勃然大怒,对王逸很是不满,认为他不但断案无能,和贼人有勾结试图加害太子,用“办事不力”的罪名杀了王逸,整个王家都被牵连,流放不计其数。
      随后的调查人是当时的大理寺卿高闵,高闵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查案三个月,先太子身边的所有侍从,九华苑的所有官员……凡事能想到的人,都问过话,口供数以万计。
      最后高闵在审问诸人之后,又得出了和王逸完全不同的结论。
      高闵调查认为,致先太子于死地的陷阱,是九华苑的官员在捕获猎物的时候挖下的。
      一般来说,为供天子游乐,九华苑一直有圈养动物的习俗,虎、豹、熊等动物不可胜数。这些圈养的动物,有的是九华苑从小养到大的,有的则是在九华苑的山中抓的——因为养大的动物即便是猛兽也较温顺,并不为皇帝所喜,为了活捉某些更具有天性的猎物,必须要用陷阱。
      然而问题是,设陷阱容易,填陷阱难。依照常理,设陷阱时还应当在会在陷阱旁布置一些标志,以便日后抓捕猎物。然而,他们忘记了某些陷阱,并且以为“根本不会有人去那里”,而置之脑后。
      九华苑说是“苑”,实则大小堪比一县大小,所以朝中比照县制,设了九华令,下辖一百五十六名官吏,管理离宫和这片广大的皇家园林。
      太子葬身于九华苑是国家大事,九华苑的官吏们都也辞其咎,有疏于职守之罪,在王逸调查之后,九华苑的官吏已经有不少自尽,还被被处死数十人,在高闵之后,又处死了一批九华苑的官吏,最后只有十五人侥幸逃脱,被流放道各地。这些官吏的亲属也都被连坐,或杀或流,不计其数。
      天子依然不满意高闵的调查结果,但一时间也无计可施,他似乎有动过杀掉高闵的念头,但被几位大臣劝住了。毕竟,案件调查到了现在,也没有特别大的进展,也许先太子之死的确只是意外罢了。
      因此高闵只被罢了官,罢官后就在家中去世了——据说他终日提心吊胆,自己把自己吓死的。
      总之正如李明庭当时所形容的,朝中腥风血雨。

      当今殿下将茶杯放在她的桌上,“你对先太子暴毙一案,有何看法?”
      许仪沉默半晌,道:“从调查案卷看来,高闵的调查详细之极,没有留下什么疑点。九华苑官员玩忽职守,确实说得过去。”
      “但父亲不这么想。”
      “殿下,那您觉得呢?”
      李明庭表情淡然,但说出的话却截然相反:“太子这个位子,从来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坐上这个位子后,无一日不战战兢兢。”
      许仪有些意外。
      她从来只见他意气风发,风度卓然,“战战兢兢”的表现,可从来未见。
      “二哥暴毙一事,我宁愿认为只是意外事故。要说有人刻意谋害,也并非不可能,”李明庭顿了顿,“邓昭所言,我不能当做耳旁风吹过。许卿,我不相信巧合。”
      “嗯。”
      许仪垂眸想了片刻,站起来:“殿下,走吧。”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5章 第十四章(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